杨汝岱祖传谚语 “麻塘唔旱,当过四川”探源 ●林 东
按语:“麻塘唔旱,当过四川。”199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来到平远寻找祖居地,正是他家祖传的这句谚语,成为确认平远县东石镇麻塘村为其祖居地的重要依据之一。那么这句谚语是怎么来的?笔者日前在当地寻访一处牌坊遗迹的过程中有幸探得其中缘由。
早就听说平远县东石镇麻塘村曾有一座牌坊,是旧时为一位守贞节的寡妇而建的,可惜这文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拆毁。那么,这牌坊是什么朝代立的?这位贞节女是谁?笔者带着这些疑问,到实地作了一番调查访问。
与该村几位老者座谈,他们都只知道是有这么一座牌坊,传说是为纪念该村杨姓家族的一位寡妇立的,至于这位女子是谁、牌坊立于哪个朝代等都不知晓。一位老者热心地带笔者到立牌坊处查看。牌坊旧址在村道上,老者回忆说,牌坊两边为圆形大木柱,中间为门,上面用方木条及屏风板搭成三层,屏风及横木上是有文字的,但已记不清文字内容了。现只留存一个上圆下方的石墩,直径近50厘米(图①)。从这石墩和老者的描述可想象这牌坊立得高大有气势。
不过,这位老者述说了一件与杨家寡妇有关的事,就是她生前曾出资请人并亲自带头参加筑陂开圳引水灌溉农田,而且这陂圳至今还在使用中。笔者随老者到实地去看。筑陂处在邻村一处叫刁坑的山坑间,陂头原为石块砌筑,后人在上面加铺了水泥,陂头一端连接着一条水圳,圳道宽、高均约50厘米(图②)。老者说,这条圳道全长近2000米,现看到的圳道三面的水泥是近年粉饰的,圳道经过多段山埂,最后直达麻塘村中。因筑陂处地势较高,这条水圳也就称“高陂圳”。这高陂圳在当时绝对算得上是一件了不起的水利工程!
我在老者推荐下找到村中另一位知情人杨叔。提起祖上这位杨家寡妇筑陂开圳的旧事,杨叔显得一脸自豪。但他也说不出有关这位杨家祖婆更多的事。不过他讲了一些麻塘村的沿革。他说,麻塘村地处东石小盆地的边沿,田地虽多,但多在山脚的缓坡地段上,河水流不上田地间,故多为旱地。“麻塘唔旱,当过四川”,1998年,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汝岱寻找祖居地,祖传的这句谚语,成为他确认麻塘为祖居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正因为缺水,村中几口原砌来养鱼的鱼塘也无法养鱼,致使当地村民在塘中栽种黄麻,故村名“麻塘”由此而来,当地农户又以麻秆制作草鞋,这成了当时当地特有的产业。
笔者问起当地杨姓族谱中是否有这位寡妇事迹的记载。杨叔说,当地杨姓无族谱。过去修族谱要有足够的资金,该地杨姓人口少,无修谱的能力。但迁出外地的却繁衍快,如四川杨汝岱那一支,人口已比麻塘祖居地的杨姓人口要多得多,因此反而有外迁地修有族谱,而祖居地无族谱的现象。
这位杨家寡妇是什么朝代的人呢?杨叔也说不上来。据杨叔说,就东石范围而言,杨姓是较早来定居的姓氏之一,时间大概在元末明初。从牌坊毁前的好坏程度来看,这座牌坊应该是在明末清初立的。
开这2000米长的水圳,工程量大,得花很多人力财力。杨叔介绍,据祖辈讲述,开凿这圳道并非杨祖婆一人,她发动了不少邻居乡亲一齐开凿,而且每天傍晚放工时,她都要端着半簸箕的铜钱发放工资。杨叔还听说过当时开凿圳道的趣事:水圳开到龙岗岃时,圳道上的树根当日被村民用锄头劈断了,但第二天新树根又长了出来。后来有人建议用锯子锯,果然,树根便没再长了。原来,按建议人的说法,这处是龙脊山,树根是龙茎,斩断的龙茎能很快再长。用锯子锯断树根,是用龙狗相克的原理,锯齿是狗牙,用狗牙咬断龙茎,龙茎自然不会再长了。这个传说当然是人们编造的,不可信,但这也可想象出开凿圳道时遇到的困难肯定是不少的。
杨家寡妇出钱请人开圳,她为何会有那么多的钱?杨叔说,听说她曾养有一大群鸭子,杨姓祖屋(图③)门口有一大块湖洋田,田中心突起一处五六平方米的泥墩,成田中岛。鸭群每天从河圳间吃饱了,晚上就在泥墩上过夜。每天早上她会撑个小木排到泥墩上捡鸭蛋,据说可捡到一大竹篮的鸭蛋。卖鸭蛋换钱也许是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另一方面,她娘家很富有,平日对她多有资助。但不管钱如何积蓄来的,将钱用在请人开圳引水灌田方面,就足以让后人称颂了。
杨家寡妇事迹感人,可惜只有口传,却不见有文字记载。当地有人说这杨家寡妇的事迹在县志上有记载。笔者详细翻阅清嘉庆二十五年卢兆鳌编的《平远县志》,在“烈女”一节中查到了相关记述:“朱氏,东石杨缘妻。年二十一,夫殁,朱哀痛不已,屡自缢,救免;因不食,七日卒。万历四十五年,王按院命璇表其闾曰:"朱节妇门"。知县李允懋立碑记其事”。这则故事与杨家寡妇开圳的事迹一比较,人物、情节相去甚远。那为什么会被混淆呢?大概是因为两则故事中的地点都在东石,人物都是杨家的一位媳妇成了寡妇,都得到了表彰,从这些看来是有一定的巧合度。
虽经这么一番调查,并未弄清真实完整的人物故事,但笔者想,这位杨家寡妇筑陂开圳的事虽经过了那么久远,但至今还能被人们口口相传,这也再次说明:不论是谁,只要做了好事善事,后人是不会忘记的!
新闻推荐
花生变“金豆” 农民笑开颜 平远东石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村民增收
东石花生成为当地群众的“摇钱树”,推动兴村富民。(傅思林摄)●本报记者傅思林将近中午,平远县东石镇茅坪村贫困户赖秀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