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三弄四月天
●余清平
梅州有三梅:梅花、梅江、梅城的“客家小镇”。
据古籍记载,梅州名字的来由,有三种:一说是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与闽、赣交界,因盛产梅花而得名。而另有一说是据清康熙《程乡县志》记载,因汉朝大将军长乐侯梅绢于景帝时平息“七国叛乱”被封侯封地而得名。还有一说是《粤东名贤志》记载汉朝大将梅绢随汉高祖刘邦破秦破项羽有功,封于该地,故改名为梅州——这一说,现在多数学者均不支持。
其实,作为一个游客,我更接受梅州是因梅花而得名,因为,梅州的梅花很有特色,更因梅州就像是一朵意涵悠远雅致的梅花,默默于神州的南疆,静静于“为有暗香来”。让他方友人,来到梅州,恰如宾至如归。
描述梅州的梅花,不得不提起的是南宋诗人杜耒的那首《寒夜》。诗词虽只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道尽人间友情之精髓。“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诗人描写了在寒夜接待朋友,以茶代酒,当火苗蹿红、水被煮沸的时候,恰好寻常的月亮照射在窗前,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梅花不早不晚开在月光下,使得今夜的月色与以往不同。喜欢这首诗,就因为这是一首清丽、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诗中的梅花成了友谊的见证,也正因为梅花的出现,这寒夜的友人亦如梅花一样令这段友情如火炉中的炉火一样温暖。
梅州的梅花与北方的梅花有很大的不同。北方的梅花,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花期从冬天开到来年的春末。而梅州的梅花花形虽与北方梅花并无多大的区别,但是,花骨朵较大,花蕊厚重,花落地时不是若有若无,而是似乎“当当”有声,还有花期能开到来年的四五月。更因为,梅州的梅花与梅州的女儿一样美丽且透出一股英姿侠气。
梅江,是梅州的母亲河。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的存诗里,就有描写梅江沿岸梅花的盛况,记载了那美丽壮观的场景。杨万里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后人称他们为“南宋中兴四大家”。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杨万里官至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后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因“闽盗”沈师所率的匪盗从江西南下进入梅州,他们大肆滋扰百姓。杨万里一介书生,却颇有韬略,亲自率兵赴梅州,很快就平定盗匪。其间,诗人震撼于梅花的美丽与豪放,禁不住作梅花诗五首。
诗人在《自彭田铺至汤田,道旁梅花十余里》这首诗写道:“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此行便是无官事,只为梅花也合来。”从诗里,热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梅花的无限赞美。自此之后,梅江便有“梅花十里”之别称。
白天看梅江,自然不能尽兴,于当晚,我兴致勃勃,亲历梅江河畔。现在的梅江,自是比之古时诗人笔下所描述的更显繁华和祥和。梅州的气候四季相差无几,温差变化不大。夜晚的梅江,七彩辉映,灯火辉煌,或黄或红或兰或紫……行人如织,温言软语,漫步沿江路上,江岸旁的梅花,在光影里深情款款、琵琶半抱、眉目流珠。如此休闲的生活,令人感叹和生出艳羡。此时此刻,我觉得也只有北宋诗人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才能更恰当地形容这美丽的迷人的景致。
到过梅州的游客,一定会观澜梅城的“客家小镇”。
梅城,即现在的梅江区,筑城距今有一千多年。梅江区是梅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梅州市的“首善之区”。更因在梅城的东南方,有一个“客家小镇”,是为梅城的明珠。小镇很有特色,集生态、文化、旅游、度假于一身。我去的时候是四月,四月的“客家小镇”虽恬静、高雅,却也绚丽、绿意盎然,充满生机。
其时,正是几场新雨过后,露珠流转,溪水轻唱,云蒸霞蔚,山色悦目,馨香沁人心肺,清风徐徐入怀。小镇在微微荡漾的空气中更见清爽,雨后的葱翠植被愈发青绿。梅树丛丛、流水潺潺、绿树成行,组成这小镇最美的景致,诗情画意,美不胜收。
而小镇的“云鹊”玻璃桥、梅花桩舞狮、客家比武招亲、一牛真人蜡像馆、兵魂野战基地、欢乐鱼虾大战、《天下客家》舞台剧、客家墟日展演,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更有“小天坛”之称的天赐阁,白玉雕栏,云蒸雾绕,气势磅礴,虫窸鸟鸣,繁花朵朵,到处都是生命的呼吸。
这里是曾经的采石场。采石场关闭后,留下一个露天大坑,灰白色如同“癞痢头”的疤口,极其破坏梅州的形象。精明的建筑师别出心裁,设计出一栋栋的建筑依山形而筑,黑白的色彩,媲美江南水乡的水墨丹青的色韵。置身其中,恰如置身仙山琼阁。
如此梅花,如此梅江,如此梅城的“客家小镇”,若约上几个知己,煮茶赏梅、作诗赋词,洗去人生的疲惫,唤醒久藏心底的春潮。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廖键通讯员梅关宣)近日,在梅州海关检验监管及支持下,广东中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批价值596万美元的德国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