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号召到行动、试点到推广,由小片区到大范围,梅州正在积极筹划 垃圾分类走进我们生活

梅州日报 2019-07-17 10:47

西阳镇移民新村社区小朋友学习垃圾分类投放知识。(林翔 摄)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不仅对生活垃圾进行了严格分类,还明确了对个人违规投放的处罚细则。上海市民丢垃圾都要经历一番垃圾分类指导员“侬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关于垃圾分类的话题一时引发热议,频频“霸屏”网络。

垃圾分类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为啥落地这么难?症结在哪?如何让垃圾分类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近日,记者对梅州市城乡垃圾分类现状、取得的成效、困境等进行了多方了解。其实,在2018年,梅州市发展改革局、梅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就已统筹布局,联合印发了《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在梅州市城区范围内先行实施。目前,梅州市正根据前期的调研结果,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实施方案,继续进行落地试点推广,由小片区推及大范围,精准施策,提升市民意识,引导市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

●本报记者林婉萍

走访现场试点启用智能收集屋

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梅州市的垃圾分类大多采用“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法,能回收的垃圾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不能回收的依据科学方法进行合理处置。近日,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作为垃圾分类“新载体”,也已在部分试点启用,梅州市垃圾分类逐步进入“智慧时代”。

梅江区西阳镇移民新村社区门口,一个蓝色“大家伙”静静矗立,它的正面分布着四个大“口”,每个“口”上面分别标注着玻璃、金属、塑料、纸张,不少村民正忙于将玻璃瓶、纸板等可回收物品投入到相对应的“口”中。

这个看似普通的蓝色“铁皮屋”,便是当地政府引进的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它能够完成扫码开箱(包括APP操作和IC卡操作两种)、关闭、称重和结算等诸多功能。操作过程简单,只要通过手机注册,扫二维码就可以完成垃圾投放。在垃圾箱容量满时,相应警示灯会亮起,主动联系设备运营公司后台,及时跟进并进行垃圾清理,垃圾清运过程也会采用专车分类,以确保各类回收物从源头到终端都不混运、不混装。据广东省宝汇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魏加成介绍,这类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目前由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在梅州市先试点投放了3台,分设在该公司、西阳镇移民新村、梅州市人民政府,其中,位于市政府的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分类更细,采用“六分法(玻璃、金属、塑料、纸张、纺织品、有害垃圾)”进行垃圾分类。

转变观念提高自觉参与主动性

在移民新村,自从智能分类垃圾房启用,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往体验。“以前不管什么垃圾,一股脑地丢垃圾桶,现在有了这机器,要扔东西都会有意识地辨别下是否可回收,慢慢地养成了垃圾随手"分",而非随手扔的习惯。”村民钟叔边说边熟练地往智能回收垃圾箱塞进纸皮。

“现在主要是手机终端操作,接下来会制作一些智能IC卡,方便老人和学生投放可回收物品,形成人人动手,随时进行垃圾分类的好习惯。”梅江区西阳移民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钟响辉告诉记者,投放、分类垃圾可以攒积分,积分到达一定量可以兑换牙膏、纸巾等生活用品,或直接兑换现金,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让居民乐于参与,提高环保意识。

对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记者做了微调查,大部分市民表示支持,并希望有关部门能制定激励机制或相关规定,推进垃圾分类知识普及、监督引导、科学管理等工作,形成良好的长效机制。“虽然大街小巷垃圾桶有分类,但没有强制性要求,不"按桶"操作是常态。”市民陈先生表示,垃圾分类有助于营造良好环境,但由于个人习惯、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差异等因素影响,垃圾分类乱象还是存在的,这就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推行举措和处罚机制,以达到全民参与和自觉分类。

破解难题实现全链条科学处理

记者蹲点发现,街道上的分类垃圾箱形同虚设,绝大多数市民丢垃圾延续着“盲”丢手法,运装垃圾车辆单一,混装、混运情况仍存在。

家住江南一小区的宋姨告诉记者,家里垃圾从来没有分类,已经是几十年的习惯了,很难改变。“自己倒是分好类扔了,可一到环卫车上又变成了混装混运,积极性很受打击。”市民林女士向记者坦承,垃圾分类是好事,但源头解决了,运输、终端没解决,也是徒劳。

“早在2017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已转发了《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说一直都在推进,但实施起来也遇到不少难题。”据市环卫局环卫科侯科长介绍,就梅江区全区来说,生活垃圾日产生量约580吨,日进厂焚烧量430—450吨。粗放式的垃圾投放、运输和处理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这种现状,各部门、市民“单打独斗”难实现,需要多个部门联合推动,以他山之石,深耕本市实际,在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处理体系方面进行精准、科学的制度、方案设计。其次,垃圾分类推行资金投资大,除了财政政策倾斜外,要加强企业合作,建立垃圾回收产业链,以个体推向整体,实现全社会共同参与意识的提高。

寻求对策稳步推进促扩面提质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梅州市目前还未对垃圾分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今年7月1日生效的《梅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对垃圾投放、处理等问题提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要求。而关于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指导员、志愿者、分类垃圾车等人员和设施配备方面的具体方案,有关部门正在《梅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加紧筹划、调整当中。

“接下来我们将联合政府部门,选择20-50个小区进行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的试点投放,再逐步推广到全市。”魏加成说,通过智能化设备引导,带动市民积极参与到垃圾回收行列中。此外,记者获悉,梅州市下一步拟将购置一批餐厨垃圾车、垃圾分类运输车、分类垃圾桶等设施,保障垃圾运输、处理终端的运行,同时通过进社区、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加强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记者手记

垃圾分类需全民参与

早在21世纪之初,住建部确定北京等8座大城市试点垃圾分类,开始“可回收”“不可回收”两分法的推广,但却一直收效甚微,垃圾分类轮番遭遇“高调开场、低调收场”的局面。究其原因,宣传不到位导致的市民意识薄弱首当其冲。

垃圾分类是一项贵在坚持的环保工程。事实上,多年来,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做的并不算少,但总的来看,多以宣传册、口号、海报等形式进行,方式方法单一、刻板,缺乏吸引力,无法真正让宣教入眼入心。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改变管理式的宣传,学会换位思考,多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以更具操作性和吸引力的方式科学引导,垃圾分类才不会长时间停留在试点阶段。比如通过开展垃圾分类有奖问答、社区墙上垃圾分类知识彩绘等参与式的活动,或开设服务热线等通道免费为居民答疑释惑……让市民有意识地主动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从而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

垃圾分类从投放、收集到运输、处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在提高市民意识,抓好垃圾分类源头的同时,也要完善硬件设施配套,紧密联系垃圾分类全链条,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政策的落地需要因地制宜,全面、综合考虑多方因素,设计出一套完整、可行的行动方案。比如梅州市通过政府推动,企业运营,创新融入科技元素,配备“智能可回收物收集屋”这种“新型”垃圾桶,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现金,吸引市民争相参与“变废为宝”,这种硬件设施的配备,激励机制的建立,不失为政府推动垃圾分类的一个尝试。

垃圾分类的推行,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真正把“垃圾”利用最大化,实现“变废为宝”,减缓环境压力。这并不是一群人、一个单位能完成,它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创文攻坚战,需要全社会、全民的共同参与。

新闻推荐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品质“菜篮子” 梅州依托良好生态、富硒土壤、优质水源,建立省级“菜篮子”基地52个,约占全省1/10

育苗温室正采用雾化喷灌技术为蔬菜苗浇水施肥。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七月盛夏,走进梅州的田间菜园,一排排青椒树在阳光的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