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即将实施,梅州正在积极筹划 普高改革从“新”开始

梅州日报 2019-07-09 10:41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普通高中迎来重大变化。《意见》中对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考试、命题与招生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要求。并明确指出,将于2022年前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其中,广东省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将在2020年秋季入学高一新生中进行。这标志着我国高中课程改革进入了“新时代”。

新课程哪里“新”?新教材怎么“变”?……这些都是学生、家长、老师关注的问题。记者了解获悉,新课程新教材改革主要表现为科目、课程类别、学时学分、授课方式、考试方式等方面的变化。

记者走访了解到,结合新高考改革与普高新课程新教材变化,东山中学、曾宪梓中学等梅州市普通高中都陆续进入筹划阶段,紧抓新高考改革方案,深耕本校,积极探索改革方案。如东山中学的“选课不走班”,曾宪梓中学的“三门选课”走班……各学校依托生涯教育与学法指导等方式方法,调动一切资源,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科学选科。同时,着力丰富、加强和改进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变,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素养。

●本报记者林婉萍

关键词1:科目学分制

科目增加,必修选修实行学分制

在新教材和课标内容方面,教育部组织专家统编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科教材,修订其他非统编学科教材;并修订了语文等学科17个课程标准,新研制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3个课程标准,共计20个课程标准。

基本保留原有学习科目,普通高中开设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技术(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科目和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其中,外语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体育与健康成必修课。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类别。其中,必修课程、选择性课程将成为高考考查范围,选修课程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

此外,《意见》要求,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校园体育、艺术、阅读、写作、演讲、科技创新等社团活动。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资源互通,促进普职融通。严格学分认定管理,对未按课程方案修满相应学分的学生,不得颁发高中毕业证书。

关键词2:选课走班制 立足实际,创新教学方式

《意见》中提出,将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创新教学组织管理,因地制宜、有序推进选课走班,以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要。

记者从市教育局基教科了解到,目前梅州市各县(市、区)高中学校均已进入选课走班运行机制筹划阶段,“每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要求学校立足实际,配合新高考改革,制订详细的选课走班指南,实现教学方式创新。”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杨红告诉记者,梅州市各县(市、区)高中学校正在做相应准备,拟今年秋季正式启动选课走班,具体实施情况的统一程度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探索和调整。

“我们对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就已经开始进行新高考改革,经过多次学习,结合学校实际,创新采用了"选课不走班"的教学方式。”东山中学高一校区校长姚勇文告诉记者,选课走班由原来的文科、理科两种选择,转变为现在的12种组合,学生选择类型多了,选择难度也大了。

记者走访了解到,与东山中学的“选课不走班”模式不同,曾宪梓中学采用了“三门选课”走班模式。“我们将对下学年高二年级学生实施走班教学,具体的走班教学机制还在筹划细化当中。”曾宪梓中学校长李炜豪告诉记者。

关键词3 :高校招生机制 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

记者了解到,关于近年来受社会各方热议的学生减负问题,《意见》中也作了相应的提示。要求学校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减少高中统考统测和日常考试,加强考试数据分析,认真做好反馈,引导改进教学。

此外,将进一步健全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招生机制,逐步改变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录取学生的倾向,引导高中学校转变育人方式、发展素质教育。

在改进考试方面,明确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和高等学校招生由全国统一考试命题。同时,从优化考试内容、创新试题形式、科学设置试题难度和加强命题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动提高命题水平。

普高课程五大变化

1

科目变化

基本保留原有学习科目。调整外语规划语种,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学校自主选择第一外语语种,鼓励学校创造条件开设第二外语。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

2

课程类别变化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个类别。其中,必修课程、选择性课程将成为高考考查范围,选修课程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

3

考试方式变化

明确省级统一组织实施的合格性考试应安排在学期末,高一年级学生参加合格性考试的科目原则上不超过4科。

4

学时学分变化

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三部分组成。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社会实践1周。按规定免费或优惠向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活动。在高中课程里,综合实践活动学分是14学分,毕业学分要求是144分。所有科目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占分最高。

5

授课方式变化

完善推行选课走班运行机制。学校应建立选课指导制度,提供课程说明和选课指南,安排班主任或导师与学生建立相对固定的联系,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

制图:涂未然

大家谈

量“生”打造选课方案

■东山中学高一校区校长姚勇文

高中选课,选什么组合只是一个结果,学生需要具备选择的能力,懂得如何选,选课的过程尤为重要。我们学校选课过程不是“一锤定音”,每位学生都要经历3次选课。我们组织老师,从高一开始,通过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学业规划指导,以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第二学期中段考、第二学期期末为节点,分别进行模拟选课、二次选课、确定选课。

选课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让学生能够从充分认识自我,了解个人兴趣等因素综合考虑出发去做选择,有利于提高学生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

更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

■教师张世英

新课程改革后内容丰富,学生可选择的课程类别多了,自主选择性增强,这有利于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打破学生对学习就是为了考试的片面理解。新课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哲学,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要求。

高中教材一直都有必修和选修,但选修课主要是老师选择上课内容,学生较少参与。新课程改革首次设置“选择性必修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个性发展和高考的实际需要,自主、自由地选修选考,将会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新闻推荐

第二届梅州少儿 动感篮球大赛落幕

▲宝宝幼儿园《超级篮球风》▲精彩表演吸引家长们拍照比赛结束后的篮球友谊赛(图片均为吴腾江摄)本报讯(记者严伟涛)昨日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