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滇缅公路 寻觅南侨机工英雄 纪念梅州籍124位华侨回国抗战80周年
4月26日,调研组在蕉岭籍机工汤仁文的女儿汤耶碧家采访4月22日调研组在惠通桥合影拜访102岁老机工罗开瑚(右)
●李国泰陈瑞玲罗庆容
1939年,3200多位南洋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在“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上运输远征军兵员和抗战物资,有1000多名机工牺牲在云南和缅甸。其中,可考的有124位梅州籍南洋华侨青年参加了南侨机工服务团,驰骋在滇缅公路一线。本报在2017年6月24日发表过《梅州籍“南侨机工”拾遗——被遗忘的客家抗日卫国者》,引起南洋客家华侨华人和国内侨界的关注。今年是南侨机工回国抗战80周年,致公党梅州市委会于今年4月份派出调研组远赴云南等地进行深入的采访。
含泪的南侨机工课题调研行程
为了弘扬南侨机工的爱国主义精神,弄清80年前梅州籍参加南侨机工服务团的人数和其事功,2019年,致公党梅州市委会将南侨机工参加抗战的历史列为调研课题,安排课题采访,收集历史资料。
今年初起,调研组根据线索,分别找到了梅县区扶大三葵村和蕉岭县蓝坊镇贯菜塘的机工后裔,采访了南侨机工丘梦荣的后人和汤仁文的儿子汤裕固等亲属,收集了一些机工们的资料。4月下旬,调研组远赴南侨机工的主要服役地——云南昆明、德宏芒市、瑞丽市畹町、腾冲市、保山市龙陵县等地进行实地调研采访。
在中缅边境的瑞丽畹町,调研组一行瞻仰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参观了“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参观时,由广东潮州籍南侨机工后人、纪念碑守护人叶晓东先生亲自带领参观和讲解。
在腾冲,调研组翻越了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黎贡山,重走龙陵县红松段当年的老滇缅公路。当年南侨机工们驾驶汽车,天上受日本飞机的轰炸,地下盘山公路上有数不清的陡坡急弯,路面坑洼不平,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经常有车翻落在上千米深的山谷中。在“惠通桥-老鲁田”一段,机工们称“初一翻车,十五未到谷底”,曾翻落过几百部汽车,死伤几百名南侨机工。
在湍急的怒江上,横跨着一座当年称为“抗战生命线上的咽喉”的惠通桥。这座400多米跨度的铁索桥,曾是西南抗战最重要的生命通道。1942年,日寇进犯滇西,5月5日,日军数百人化装成过桥民众,企图抢占吊桥进攻昆明。过桥时,守军查验通行证时发现有伪造迹象,通过对话,一个日军士兵无意中说出了一句日语,双方开枪互战。守桥军队启动了炸桥装置,将正在通车和行人的铁桥炸断,将日寇阻挡在怒江对岸。
调研组行至昆明,拜谒了西山上的“南侨机工纪念碑”,在云南财经大学由梅州华侨捐建的“钟正山美术馆”,举行了“梅州籍南侨机工后裔暨云南省南侨机工眷属联谊会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梅州籍南侨机工后裔第一次见到家乡的研究者们来采访他们父辈的事迹,好几位抱着调研组成员痛哭流泪。他们一一谈了父辈们的情况,还带来不少宝贵的历史资料。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留在云南昆明、芒市、大理的梅州籍南侨机工有30多人,因他们当年由南洋回国,与原籍联系甚少。到会的数位机工后裔们说,他们与老家梅州基本没有联系,也没有回过梅州,且不会说客家话。
在采访中,调研组记录了许多梅州籍南侨机工的英雄故事,如梅县籍机工参加云南起义的秘密功臣李志强;为“飞虎队”当翻译官的梅县籍机工刘锦芳;梅县丙村籍机工、在重庆为周恩来当专车司机的温其芳;为国营公司开出第一班“梅县-广州”客车的梅县籍机工丘梦荣;寻父60年的蕉岭籍机工后裔汤耶碧教授;央视多次采访的大埔籍机工老寿星黄铁魂等。
调研组成员在昆明还专程拜访了尚在世三位机工之一的罗开瑚先生,罗老今年已经102岁了,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向调研组回忆了当年在滇缅路上的往事。
机工之女寻亲60载
调研组成员登门到云南民族大学采访汤耶碧教授,她是蕉岭籍机工汤仁文留在云南的女儿。从中央民族学院毕业后,她专门从事傣族舞蹈的表演和研究,出版过多部民族舞蹈研究的专著。她曾为英国女王表演孔雀舞,受到王室的赞誉;她与泰国诗琳通公主是擎友,被誉为“云南金孔雀”。退休后,她被广东多家艺术院校聘请为客座教授,至75岁高龄仍活跃在表演舞台与教学讲台上。
说起她60 年辗转4个国家寻找父亲的故事,汤教授泪眼婆娑。她的父亲汤仁文是蕉岭高思人,早年到马来亚做工。1939年报名参加了第九批机工服务团回云南参加抗战,在驻地芒市认识了银铺老板的女儿方香玉,于1942年4月傣历新年时结了婚,1945年汤耶碧在重庆出生。日本投降后,因傣族岳父母不同意他带妻女远走,汤仁文只能离别妻女回到了南洋。
汤耶碧13岁那年被保送到中央民族学院,专攻民族舞蹈。毕业后回到云南,成为著名的民族舞蹈家和大学教授。从小她就在寻找父亲,后在南侨机工史料中发现记载父亲的资料:“汤仁文、男、31岁、籍贯:粤、梅县……”等信息。朋友们帮她在南洋多家华文报纸刊文寻人无果。
2012年,汤耶碧随“南侨机工暨眷属联谊会访演团”到马来西亚访问演出时,她在舞台上讲述了寻父经历,正好有她20多位在马亲人在现场观看了她的演出。汤仁文他们走上了舞台,与她相拥认亲。
机工后裔认祖归宗
大埔籍南侨机工孙崇文,于1983年在云南逝世,他的大儿媳邓汉珍这次参加了昆明的“梅州籍机工后裔座谈会”。当她向定居在大理的三弟孙绍章介绍了梅州市对南侨机工的重视后,孙绍章决心组织亲属回到梅州老家认祖归宗。
5月31日,孙绍章与二妹孙秀兰、三妹孙秀英和大姐夫及外甥武江一行5人,由云南回到大埔县。临行前,他们与机工眷属联谊会联系,到云南省侨联出具机工后裔身份的联系函发给大埔县侨联。梅州市侨联立即通知了致公党南侨机工课题组的研究者们,他们查阅梅州籍南侨机工123人名单,没有发现孙崇文这个人,只在《南侨机工英名录》第63页中找到第二批机工孙棠文的名字,而籍贯则注一个“粤”字。无法确认。研究者们再次翻遍了他们所收集到的历史资料,终于在台湾出版的《战后遣返华侨史料汇编》中找到“侨管移字第22285号” 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日《侨务委员会函送外交部华侨机工第二期复员登记册》中第361页,查到第二批机工复员名册有“孙崇文”的名字,籍贯仍注“粤”。研究者们估计这是《南侨机工英名录》的编书者在录入名单时,错将手写的“崇”录为相近的“棠”字。于是调研组马上驱车赶到大埔县城,在金帆酒店采访了孙绍章一行,将他们带回的孙崇文“机工回国证”原件和几份相关证件比对后,确认孙棠文就是孙崇文,至于籍贯,很多人回国时为了安全只填到省籍。
经采访孙绍章等及历史资料证明:孙崇文,大埔岩上南桥村人。1911年在老家出生并结婚生子孙旦章。1937年出国,在马来亚森美兰开车,1939年报名参加第二批机工回国,先在巫家坝机场当司机,有一次运粮食,在滇缅公路“三台山”与同行的三辆车被土匪抢去粮食和身上的衣物,只穿短裤开车回到机场。在此期间,与巫家坝机场附近的许富香相识并结婚,生育有子女。惠通桥炸断后,到云南驿机场304联营社运输队当司机,后西南运输处分拆为几个运输总站,他被分在云南驿下关总站开车和当教练。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大理(下关)当汽车司机至退休。1958年接前妻及大儿子旦章到云南农场就业。1979年曾由三儿媳陪同回到大埔县岩上老家;1983年在云南逝世。
第二天,调研组陪同孙绍章一行到大埔西河镇岩上南桥村跟踪采访,拍下他们祭祖归宗的一幕难忘经历。孙绍章一行回到父亲出生的老屋“州司马第”围屋,细致查看当年父亲的厨房和住屋,听在家的亲属们讲述他们祖辈的事。他们表示,圆了几十年回老家的梦,以后会带儿孙们多回家乡体验做一个客家人的感受。
由此,可考的梅州籍南侨机工增加至124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日晚,市足球文化公园足球场热闹非凡,市直机关“七一杯”足球赛激战正酣。副市长张晨前往调研并观看比赛。看到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