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醉宾客 振兴迎良策 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侧记

梅州日报 2019-06-23 09:19

在西河镇张弼士故居旅游区,与会嘉宾正向导游了解张裕葡萄酒。(吴腾江摄)

●本报记者刘润涛王玉婷

特约记者刘招迎罗文燕

游古巷、赏田园、献良策……21日至22日,乡村复兴论坛·大埔峰会在梅州市大埔县举行,来自建筑设计、民宿实践、文化创意、规划运营、社区营造等领域的30多名专家学者,在领略大埔人文山色之余,结合专业背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从遗产保护、规划设计、运营传播等多个视角深度剖析如何从乡村振兴战略中找到乡村发展的“宝藏”。

活化民居焕新颜

立足定位优服务

提升改造后的百侯古镇,处处都是风景,在灯光映衬下,夜色更是迷人。来到三十六巷,行走在鹅卵石铺砌而成的蜿蜒小道,仿若走进时光隧道,别有意境;巷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墙上用泥塑浮雕展现的科举之路,追溯百侯厚重人文,别有味道。

“我们刚来的时候,第一印象是百侯文化资源丰富,但大量信息过于分散,村庄面积太大,缺少重点和记忆点。古镇除骑楼老街以外,缺少人气和生活氛围。”百侯镇三十六巷整治提升项目相关负责人范秉乾介绍说,他们采用绿植、竹亭、灯笼等对巷子内民居的社区生活场景进行突显,增添生活气息,同时添设竹风铃、泥塑浮雕等要素,增添文化气息,在提升整体古民居形象的同时,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优质的活动场所。

范秉乾认为,城市可采用现代化设计手法或套用固定模式进行整体设计,但乡村就要立足定位,权衡利弊。“例如百侯作为历史人文古镇,古民居居多,那就不能以拆除古民居的方式进行整体改造,但村民又希望能住上舒适的房屋。这便要求我们在保留原有建筑的基础上,着重提升古镇社区生活环境,在服务外来旅客的同时,也服务好当地居民。”范秉乾说。

“古镇古村保护开发利用首先要解决它的用途问题,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要有人住,要么是原住民,要么是游客,理想的情况是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如何能让人住下去?除了文物的修缮修复外,还要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满足基本的生活功能。”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主席罗德胤说。

乡村旅游有前景

聚焦特色树品牌

走进大埔县西河镇北塘村,与会嘉宾沿着景观木道前行,多彩的格桑花在蓝天白云下迎风摇曳,古朴的玉堂公小筑在花丛间若隐若现,修葺一新的民宿掩映在绿树丛中……

“大埔乡村生态、文化资源非常有优势,但知名度不高。如今是年轻人为主的市场模式。我认为,大埔可以引入自带大流量、大关注的运营团队,针对本土资源进行梳理、包装、传播,发挥品牌力量增加"爆点",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一旦家乡发展有前景,自然就会吸引年轻力量回乡创业,为当地带来自发驱动力。”《海峡旅游》杂志社社长、村跑CEO丁晓玲说。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祥建议,作为广东首个获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大埔应大力挖掘红色文化,整合红色资源,做到有先有后、有主有次,在抓好保护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利用。

“大埔即将成为第八个"世界长寿乡",这是大埔乡村振兴可以打的又一张好牌。”九七华夏设计机构CEO洪金聪认为,大埔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围绕长寿品牌,明确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和路径等,聚焦发展大健康产业,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大埔乡村振兴要搞清楚"我是谁"的问题。”罗德胤认为,大埔有小吃牌、长寿牌、陶瓷牌等“特色牌”,但是打牌要集中,选择最具优势的一张牌来打,且要与现代生活紧密对接,还要有文化高度。可参考陕西省袁家村,就打小吃牌,将小吃与文创相结合,不断调试口味,将其打造成为让全国各地游客都喜欢、都记得住的“大埔味道”,还可通过举办“粄都节”等特色活动,吸引更多人前来尝鲜、旅游,在全国人心目中树立起鲜明形象。

新闻推荐

跳动不息的“苏维埃血脉” “中央红色交通线”解码

据新华社福州6月21日电青砖道,木屋房,步入福建长汀县汀州镇五通街113号,这座80多年前的中华苏维埃福建省邮务管理局旧址散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