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足球强国梦作出梅州贡献
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梅州有底蕴,也有实力,更有信心和决心。2019年,是梅州足球承上启下的一年。回顾《梅州市振兴足球之乡十年规划》,梅州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看今朝,创建中国足球特区的号角已经吹响;展望未来,梅州足球前程似锦。
本报记者张少邦
通讯员丘黎明
历史深厚悠久 足球人才辈出
梅州有140多年的足球发展历史,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是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乡。1956年,原国家体委授予梅县为“足球之乡”,1976年被原国家体委确立为全国16个足球重点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籍球员更是长时期活跃在中国足坛,培育出曾雪麟、蔡锦标、池明华、谢育新、王惠良、郭亿军等一大批足坛精英。据不完全统计,梅州先后为各级国家队、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超过300多名优秀足球运动员,名列国内各输送城市的前列。
创建足球特区 实力信心具备
尽管梅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多年来,梅州市委、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振兴足球”工作,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多渠道加大对梅州足球发展的投入,狠抓足球保障体系、组织体系、培训体系、赛事体系、产业体系、文化体系建设,振兴足球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梅州建设中国足球特区和打造国际国内一流足球运动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挖掘独特底蕴 树起金字招牌
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足球文化地标建设的投入,对五华元坑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世界球王李惠堂故居进行保护和开发,对梅城东较场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等,现代足球博物馆、五华足球科技馆正在筹建之中。2013年,梅州市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城市梅州·足球之乡”,这是全国唯一的足球金字招牌。
协调发展典范 誉为广东旗帜
2009年,市委、市政府制定振兴足球十年规划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17项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欠发达山区足球发展模式。构建“五个层面”青训体系,打通“三级”人才输送通道。2009年以来,梅州市向省输送69人,向国家级队伍输送21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90人,培养各类教练员1322人,裁判员1750人。谢育新、黄德保等一批梅州籍国脚回归家乡,曾超等一批梅州籍职业球员加盟家乡职业足球队,马里、阿洛等一批外籍球员闪耀梅州赛场,葡萄牙、巴西等足球发达国家外教进梅州市学校。梅州被中国足球协会授予新周期青训中心,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被国家住建部定为全国6个城市社区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试点城市之一,是广东省足球试点城市、城乡足球协调发展典范,梅州足球被广东省体育局誉为广东的一面旗帜。
打造品牌赛事 扩大球乡影响
梅州市实现了群众赛事普及化、职业主场赛事专业化、校园足球发展规模化、足球赛事国际化。全市每年举办足球赛事4000多场次,每年圆满完成三支职业球队主场赛事36场。“一带一路”客家杯国际足球邀请赛、女足四国赛等已经成为梅州的国际品牌赛事。近年来,梅州市获得15个国家、省足球赛事冠军,包括1个职业足球赛冠军,2个群众足球赛冠军,12个青少年足球赛冠军。
万人占场地数 位居全省首位
十年规划实施以来,全市新建、升级改造足球场地504块,其中部门、社会119块,学校385块。据2018年不完全统计,全市足球场地数量达814块,平均每万人拥有场地数达1.85块,每万人拥有数居全省首位。五华奥体中心是全国唯一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县域运动场。
激发投资热情 促进产业发展
3支职业足球俱乐部每年创造税收超过5000万元,职业球队主场赛事吸引大批市内、市外球迷观赛消费,每年带动当地食宿旅游等消费超6000万元。五华县横陂足球小镇、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梅县富力足球小镇、五华李惠堂文化休闲区、梅县区雁洋运动休闲小镇、梅州辉骏女足基地等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跃速、红旗等体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踢球么”APP等上线运营。2018年全市体育生产总值达13.49亿元,传统体彩销量2018年达到4.35亿元。
大胆先行先试 创新发展模式
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是一场梅州自下而上的改革和突破,无先例可循,无经验可鉴。
虽然梅州底蕴深厚,群众基础好,但从足球之乡到中国足球特区,梅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主要还存在足球人才支撑不足、足球场馆配套建设不完善、足球发展水平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制约着梅州足球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努力走出一条体现南派特色、梅州特点的足球发展新路子,为广东乃至全国足球工作创造新经验,让足球之乡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通过建设中国足球特区,梅州将大胆先行先试,创新城市足球发展模式,依靠和发挥自身优势,形成区域足球发展特色。
在2019年6月13日举行的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敏强调,推动足球改革、创建足球特区,要用激情追逐足球“两个梦”,一是追逐中国足球强国梦,争当中国足球改革的“试验田”,为实现中国足球强国梦作出梅州贡献;二是追逐球乡振兴梦,在创新足球体制上勇担当、勤实践,在加快足球发展上用实招、出新效,在破解足球难题上敢斗争、求突破;要用热情办好足球“三件事”,一是发展足球产业,二是建设足球场地,三是培育足球文化;要用感情踢好足球“四类赛”,一要踢“强”职业足球,二要踢“精”青训足球,三要踢“大”校园足球,四要踢“火”社会足球。
陈敏表示,我们是振兴足球的追梦人,创建足球特区的建设者,将与张爱军市长一道带头当好足球书记、足球市长,带着热情服务足球,带着激情振兴足球,再展梅州球乡雄风。
奉献梅州智慧
各方全力支持
振兴中国足球,是体育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牵系着全国人民和各级领导的心。国家出台了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中长期发展规划,把足球项目放在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完善中国足球系统,为足球振兴提供体制保障,开启了足球发展的新时代。
梅州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恰逢国家实施足球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梅州统筹规划,立足长远,创新思路,加快转变足球发展方式,科学推进足球体制机制改革,实施足球发展新十年规划,按照“带着感情认识足球,带着热情服务足球,带着激情振兴足球”的要求,以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努力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贡献梅州方案、梅州智慧和梅州力量。
梅州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精神得到了国家、省的大力支持。
2019年6月13日,在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省体育局局长王禹平说,梅州市委、市政府召开足球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工作,体现了梅州作为中国足球之乡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历史担当,体现了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广东改革精神,真切感觉到梅州市委、市政府把体育、足球工作摆在全市发展大格局当中来考虑。他希望梅州市在机制举措上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问题为导向,努力解决足改瓶颈问题,积极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足球发展新模式,为全国、全省足球改革发展奉献梅州智慧,发挥梅州力量。省体育局将集中优势资源,全力以赴支持梅州足球改革和创建足球特区工作。
“去年广东省向国务院汇报足球工作时,多次提及梅州,杜兆才等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领导多次肯定梅州足球工作。足球改革发展需要上下联动,全国一盘棋,国家体育总局将更加关注和支持梅州足球发展,全力支持梅州创建足球特区,我们相信,有广东省体育局的支持与指导和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梅州振兴足球和创建足球特区工作定能取得更大成效。” 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副巡视员史强在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说。
提升整体水平
带动转型升级
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建设中国足球特区为龙头,以梅州足球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9)和梅州足球发展重大改革方案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发展方针,提出了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国南派足球技术风格的高地、中国足球发展体制创新的试验田、高水平足球人才输出的丰产田和现代足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田的“一地三田”发展目标。建设中国足球特区将通过区域先行先试,积累中国足球改革和发展经验,全面提升梅州城市足球发展整体水平,突显梅州作为传统足球之乡在中国足球运动和足球产业发展中的特色,以足球为突破口带动梅州城市转型升级。
近日,市体育局局长陈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出于四个需要,一是做好广东足球改革排头兵的需要;二是梅州改革开放的需要;三是梅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传承梅州足球文化的需要。要实现四个目的,一是在比赛中争金夺银,为球乡争光;二是向上级输送人才;三是推动梅州体育产业发展;四是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倡导高尚生活方式。”他表示,创建中国足球特区,是将梅州的足球改革朝纵深方向推进,在传承足球之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改革创新,打破束缚足球发展的藩篱和利益壁垒。
新闻推荐
为适应报业印务发展需要,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拟通过公开招聘形式,招聘工作人员5名,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岗位设置1、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