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梅州咏

梅州日报 2019-06-14 10:05

●王培堂

编者按:本部近日接到江苏省昆山市王培堂的一封信,信中说:他是梅州土生土长的游子,今年84岁了。他自幼丧父,因家贫,从小便缺衣少食,辍学务农。“民以食为天”,他对解放前饿肚子的体会尤为深刻。他在外乡闯荡已60多年了。这期间多次返乡探亲,对家乡解放前后和改革开放前后4个阶段的生活变化,感慨万千。如今的梅州老家,城乡繁荣,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令他由衷地高兴,深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与光荣!他用诗作表达“乡愁”,权当是向新中国70华诞的献礼。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编者认为,其作品虽然粗糙,但重在真实体验,真情实感,真挚动人,遂选刊其中部分内容,供读者品读、思考。

(一)解放前的梅州

回忆解放前,缺衣少食苦难言。

青黄不接四月荒,饥肠辘辘水当饭。

野菜番薯当佳肴,吞糠咽菜即三餐。

鳏寡孤独更可怜,无奈断炊去要饭。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可恨旧社会,日子真难熬!

(二)解放初期的梅州

1949年的夏天,

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锣鼓喧天,

梅州各地先后解放了!

共产党、毛主席,

领导人民翻身作了主,

土改运动分了田。

客家妇女最能干,

犁田插秧开荒地,

硬把山坡改良田。

日出作、日落息,精耕又细作。

雨天织布晴种地,忙了外头忙灶前。

孝敬父母育儿女,一干二稀喜三餐。

梅州各县客家地,从此喜地又欢天。

老弱幼小有关爱,鳏寡孤独有饱暖。

海外侨胞无牵挂,高唱山歌谢党恩。

(三)改革开放前的梅州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

梅州人民缺粮棉。

粮棉凭票限量购,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自然灾害三年间,

一天吃冇二两米,

穿衣吃饭苦当前。

老夫探亲回家看,漫天刮起“共产风”。

干部浮夸假大空,一大二公乱哄哄。

谎报产量骗上级,害人害己坏党风。

吃大食堂耕公田,出工凑数为工分。

产量多少都不问,只盼年终多分红。

杂草害虫除不尽,稻谷麦穗空指天。

从此减产只剩半,一场欢喜一场空。

天上不会掉馅饼,老人饿得跌冲冲。

妇女有力无处使,孩子饿得喊肚痛。

求助侨胞寄钱转,实在无奈米袋空。

天灾人祸两毒箭,忍饥挨饿何时终。

虽说客家妇女有能耐,种粮种菜又挨斗。

老弱幼小怎么办?日子又难熬!

(四)改革开放后的梅州

三中全会像春雷,改革号角响云霄。

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全民绘蓝图。

改革开放春风劲,吹遍东西南北中。

吹暖广东珠三角,带动客家老梅州。

农村改革成效大,解决吃饭是首功!

分田到户学“小岗”,梅州农民勤又俭。

水足肥足庆丰收,多种经营搞副业。

桔子红、瓜果鲜,鸡鸭成群牛羊壮。

莲藕嫩、鱼满塘,客家儿女喜洋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共产党员责任在肩敢担当!

老人笑、孩子欢,家家户户乐陶陶。

祖国面貌日日新,民富国强万事真。

世界刮目来相看,侨胞骄傲返家归。

游子之心报效国,血浓于水倍思亲。

投资建设公式家乡,振兴梅州加把劲。

老夫再次回家转,霞光万丈旭日升。

老有所养少学艺,儿背书包学堂进。

相见含笑互问好,秀出人间真善美。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

一张张笑脸,一句句祝福,

和谐友善万年青。

今逢盛世新时代,共圆复兴“中国梦”。

多亏党的领导好,日子过得红似火!

新闻推荐

梅州市市场监管局到挂点社区开展创文活动 提高居民创文知晓率参与率

本报讯(记者严伟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近30名党员干部、志愿者日前来到该局挂点的梅江区金山街道水巷社区,开展“创文在行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