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 茶亭 客家人永恒的记忆

梅州日报 2019-06-08 10:43

平远县仁居镇的招福地茶亭平远县八尺镇的快来亭平远县中行镇的甘露和梅亭平远县热柘镇韩坑岽茶亭内的红军墙标

●李程/文、图

引子:客家地区多茶亭,万山丛中的盐米古道,蜿蜒曲折,一座座茶亭点缀其中,为过往行人提供一方遮风挡雨的场所。茶亭多建于盐米古道,每隔数里或十里均有茶亭,为行人小憩与避风之所。茶亭分官亭和民亭。官立茶亭为路过的官政人员供应马匹草料,一般附有2至3间房子,供看亭人居住,同时也供过往人员住宿打铺。两官亭相隔之间,由附近善男信女集资兴建民亭,并捐置田产供其生息,煮茶待客之需。

据史料记载,光是闽西武平县,就曾有茶亭600余座。广东古代通往赣南、闽西一带的驿道、盐道由“三省之冲”的平远境内通过,商旅往来繁多,百姓中的“好义者”慷慨捐资架桥造亭,境内分布的茶亭甚多。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平远县志》“津梁”篇中详细记载桥56座,茶亭51座,全部有名称、建造时间、建造人与建筑规模。

见证“盐上米下”历史

小时候,听妈妈讲外婆的挑担子故事。从梅县挑盐上江西,再从江西挑米到梅县。十多年来,我执着地沿着粤赣盐米古道行走,一路寻访外婆当年的脚印。在夕阳的余晖里,古道上荒草萋萋,一座座破败的茶亭显得格外凄凉,怎么也想象不出当年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情景。

然而,在我们祖辈眼里看来,茶亭是力量、是温暖。古道连着茶亭,茶亭衔着乡风,蜿蜒曲折在坡坡岭岭。夕阳西风里的旧亭,在悠久的岁月里,曾是赣闽粤边客家人心中的一盏灯,无论风雨归途,还是跋涉歇脚,路途上那些风雨亭总是给他们带来无限的慰藉。

平远县东石镇的“三段岃”是旧时嘉应州通往平远县衙(仁居)的必经驿道,山高坡陡,挑担爬山异常艰辛,老一辈人对此记忆犹新。老家在三段岃的九旬离休干部曾庆昌,为笔者念了三段岃挑担山歌:

头段平,二段企,上了三段肚会饥。

三段岃顶打个表;一直担到荷树陂。

(注:“表”为小便之意)

笔者的《妹,哥在茶亭等你》一文被有心人转到北京平远老乡群,平远老乡余祥桂先生看后激动不已,特地写下“致茶亭的作者”一段文字:

我是一位88岁的老者,我本人就曾经历和享受过茶亭的拥抱。18岁那年,我和母亲一起挑米到梅县,米担60斤,早晨6点从坝头老家出发,一路歇息过许多茶亭。梅县返途挑担到江西,我们结伴在热柘镇下山村的茶亭住一宿,次日坝头家住一宿;第三天从家出发到江西省会昌县周田村,途经三段岃茶亭,周田村换30斤盐后立即返程,在三段岃脚下的东石赤岭住一宿,第5天回到家。第6天又去梅县挑米换盐,如此日复日、年复年。茶亭的恩惠,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客家人对茶亭难舍的情结,源于茶亭济世助人的公德心。渴时一滴如甘露,当在人们最需要它的时候,它正张开温暖有爱的双手在前方等待。

客家文化在这里雅俗共赏

茶亭的功用是多方面的,在见证客家先民艰辛谋生的同时,也扮演着传播客家文化的角色,茶亭成为客家饮食男女山歌对唱、萌发爱情、快乐与痛苦并行的地方。

客家青年男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婚姻几乎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砍柴、挑担在茶亭的短暂相遇,或是无意的一瞥,往往心旌荡漾,以唱山歌去撩拨对方、释放感情烈火。

阿哥先以山歌“投石问路”,唱道:

岭岗顶上有茶亭,茶亭里面等情人。

坐哩几多冷石板,问尽几多过路人。

妹妹心领神会,试探着对方是否有诚意,唱道:

老妹约哥到茶亭,泡杯浓茶会情人。

劝哥莫去论茶色,入口才知味道清。

在茶亭的“自由世界”里,像这样露骨的情歌,对于歇脚的人来说,是最佳调料品,笑一笑,减轻了疲劳,谁也不会去探究“茶亭文化”是雅是俗,对偶遇的“无常野鬼”会一笑了之。也有比较“文雅”一点的山歌,以“含沙射影”“旁敲侧击”的含蓄,在自唱自听里抒发对爱情的向往。平远县长田镇长江村岗子上的“敬立亭”,墙壁上书写了《榄子》情歌:

榄子打花花揽花,郎在榄上妹榄下。

掀起衫尾等郎榄,等郎一揽就归家。

这首山歌情景交融,用语双关。在客家话里,“榄”与“揽”同音,诙谐生动,歌手真是急智多才。茶亭里的短暂歇脚,劳者、行者纷纷亮出歌喉,以天籁之音响彻山谷,丰富了客家农村的精神生活,如:

放下担子坐茶亭,敢唱山歌唔怕人。

阿哥好比诸葛亮,唔怕曹操百万兵。

如果把散落在岗顶、山坳的茶亭比作菩提珠子的话,那由南北贯通的三百里盐米古道,就是串起客家精神“佛珠”的红丝带。客家人挑担子的艰辛汗水、赶考秀才的智慧之光,在时光里打磨光滑,吸纳客家“耕读传家”“吃苦耐劳”和“和睦乡邻”的营养,将这串庇佑客家人的项链滋润得光彩照人。

“行出行入行正道,善始善终善为人。”平远县河头镇柞树径“行善亭”,以“行”“善”为首字作对联,把深奥的做人道理说得形象,让人读后即心领神会。可以这么说,入亭歇息,上了一堂德育课。

在众多的平远茶亭对联中,不乏脍炙人口的高雅之作,如清末民初的嘉应书画大师韩实根为八尺“快来亭”题写的对联:“快哉此亭宜晴宜雨,来得其所可止可行。”

明朝末年,八尺镇凤头村出了个进士韩元勋。韩元勋在程乡考试回来后,将一路赶考地的地名、茶亭写成《地名谣》诗,包括了梅县相公亭、五里亭:“骤雨倾盆雷打树,相公相慰莫惊惶。再行五里黄昏近,欢天喜地进程乡。”

进士与茶亭结下不解之缘,大大提升了茶亭的文化档次。无独有偶,河头镇柞树径尾有一座“集善亭”,也由进士题写了对联。相传,清代进士姚璋晚年居家,偶然发现集善亭内不少人歇脚饮茶,便即兴挥毫:“出入都是乡邻,慢慢饮茶谈旧好;往来并非嘉家,行行趾足息风尘。”

革命主张的宣传阵地

乡风荡漾的茶亭,勤劳的客家人在那里遮风挡雨,在那里传播客家文化,孕育一方独特的农耕文化。在风雷激荡的年代,茶亭又成了宣传革命主张的阵地。

大革命时期至中央苏区创建初期,红四军游击粤闽赣边,在平远的茶亭留下了不少红军标语。热柘镇韩坑村韩坑岽茶亭,1929年11月红军写下的宣传标语字迹依然清楚可辨,有“实行秋收大起义”“废除买卖婚姻”“杀绝收租取债的地主及其走狗”“推翻国民党军”等,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性质、宗旨、任务和革命主张。在同一时期,中行镇仲石村的“甘露和梅亭”亦留下红三十五军的宣传墙标:“焚烧契借约”。

历史前行,每天有新的事物诞生,也一定有某些事物在消亡。现代文明的进程,公路、铁路四通八达,信息因互联网时代也变得随时发布而无处不在,功能退化的破旧茶亭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湮没在历史长河之中,似乎也在情理中。

然而,客家血液流淌的文明密码里,还存留着昨夜盐米古道的风雨、茶亭上的记忆。岁月沉淀的记忆,模糊了匆匆行人,茶亭已成为道路风景的一种点缀、一种道路审美的意蕴,成为客家人永恒的记忆。

新闻推荐

放流20万尾“清道夫”净化水质

本报讯连日来,平远县在富石水库、横水水库、五指石水库和河陂水、松溪河等水域进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如右图),放流的20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