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罗滨同志

梅州日报 2019-06-02 10:43

2015年9月,罗滨作为全国143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国作协会员之一,获颁纪念雕塑。(杨敏/摄)

◢ 编者按◢

5月8日,原中共梅县地委宣传部部长罗滨在家中安然离世,享年93岁。罗滨同志是梅州市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从事党的宣传工作和文学创作60多年的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老领导,是一位对革命有重要贡献的作家和诗人,是《梅江报》(《梅州日报》前身)创办人之一、梅州市诗词学会(原嘉应诗社)创办人之一、永远荣誉会长。本版特约请梅州文化界人士撰文题诗追忆罗滨同志的一生。

文人之风清且雅

●本报记者王玉婷

罗滨同志的一生,文人之风清且雅,令人敬仰。近日,本报记者采访罗滨亲友,追忆他的人生故事。

14岁入党

难忘被老师称“同志”

5月9日,记者来到罗滨家看到,家里没有搭设灵堂,前来吊唁的亲友不断。“我父亲生前反对铺张浪费,不喜欢麻烦别人,所以丧事也遵照他的意思,一切从简。我在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后,第一时间就去市委宣传部交完父亲的党费。”罗滨的儿子罗小丰说。

嘱咐丧事从简,这也体现出罗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品格风范。

罗滨原名罗添华,笔名洛川,1926年出生于兴宁永和佃农家庭。他天资聪颖,成绩优秀,在叔父的资助下,于1939年至1940年转到宁新以彩小学上高小五、六年级。他幼年曾多次目睹兴城遭日机轰炸后的惨状,心中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五年级时,他改名“兴华”,寓意振兴中华。

在以彩小学的短短两年,是罗滨一生重大的转折点。当时,中共兴宁城东支部设在以彩小学,那里抗日救国气氛浓厚。而支部书记就是他五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六年级时的班主任张卓良。在张卓良的影响下,他阅读了《西行漫记》《毛泽东会见记》等进步书籍,了解了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八路军、新四军等情况,由一个初步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

1940年12月,时年14岁的罗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洛川文集》中,罗滨还坦言终生难忘第一次被老师称“同志”的情景,“当时心都要飞起来了”。他还自吟了四句诗以表心境:“朝思暮想想延安,梦里红军亦并肩。领袖像前拳举起,一声同志泪潸然!”

投笔从戎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

1948年,罗滨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区总队(后改称“纵队”),扛起了枪,并把名字由“罗兴华”改为“罗兵”。1948年元宵节后第一天,他和几位老乡在一位地下交通员的带领下,顺利通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了梅兴丰华边游击区。游击队是在艰苦而危险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节假日,但是“找乐子”(开展文娱活动)的事,则是大家都热心干。“刻钢板印歌曲,编诗歌上文化课,事事都帮着干。”罗滨在回忆录里,形象生动地记录了在粤东游击队找乐子的趣事。

随后,他被调到中共粤东地委编印《群众报》,“一手拿笔,一手拿枪”。1948年下半年,地委设分委,罗兵一人被派去办油印《人民报》,身兼“社长总编、记者编辑、校对印刷”数职。他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准备第一期报纸时,他和电台的三四位战友,从大埔英雅渡河进入梅县松东晏湖村,搭起山寮,便开始动手。写稿、选稿、编稿、画格、刻印……一连十天才完成。食指尖深深地凹陷下去,深夜阵阵刺痛。

新中国成立数年后,罗兵改名“罗滨”。从1948年编印《群众报》,到1972年初参与创办《梅江报》(《梅州日报》前身),罗滨先后担任潮梅地区10多家党报党刊负责人。“父亲对待工作特别严谨细心。他在梅江报社工作时,我的印象比较深刻。当时报社还是手抄稿件,拣字排版,他总要等到最后一个版面印好后才走,回来都是凌晨时分了。”罗小丰说。

“罗滨同志是党的好干部,他信念坚定,始终不忘本色,对党忠诚,对百姓忠诚。我们都非常尊敬他,也非常舍不得他。”市政府原副市长李柏华说。

退而不休

83岁学用电脑出书

10年时间、10册作品、逾百万字。这组数据,是关于罗滨电脑“码字”的故事。罗滨的孙子打开爷爷的电脑,告诉记者:“2009年,83岁的爷爷发现电脑是个好东西,便开始学习用电脑来写稿。他视力不好,用单指在键盘上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共出了约10本书。”

“做到老,学到老,实践到老;老了还要做,老了还要学,老了还要实践。”罗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曾在粤东党委、政府任文化、宣传领导职务,1987年10月离休。他退而不休,又牵头创办了嘉应诗社,继续挥动生花妙笔。“文革”前,他撰写了大量社论、诗歌、散文;“文革”后,致力于小说、诗歌创作和客家学研究。

罗滨一生笔耕不辍,出版有作品28册,逾500万字。1943年开始在《潮声》等刊物上发表文学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著有长篇小说《铁笔游击队》《红棉渡》,散文集《阴那山风物和传说》《香江旅情》,诗论集《梅州风物诗话》《兴宁风物诗话》等。2015年9月,罗滨成为全国143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工作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之一,获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雕塑。

“最爱百家诗,处处真情迎送”

●王伟怀范耀文

莲山饮泣,梅水悲哀!我们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悼念罗滨同志!我们作为诗词爱好者,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许多事迹依然感动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创办嘉应诗社

这事还得从《梅江报》“文化公园”说起。1978年,全国人民正处于思想转变重要时期。这年10月,主持《梅江报》工作的罗滨,带头解放思想,倡导在《梅江报》开辟“文化公园”,每逢周末以第四版整版刊载传统文化内容,专门开辟有刊登旧体诗词的“莲花诗社”小栏目,还有客家历史人物传略和民间戏曲、人文风物、知识小品及象棋残局等介绍,一时颇受读者欢迎。

对当年的副刊为什么要叫“文化公园”?据罗滨说,为了让报纸的副刊办得活泼一些,多反映群众要求、听取群众呼声,故开辟一版能够让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副刊。因地处梅江桥北端的梅州文化公园是当时梅城最为热闹的地方,每天有很多市民聚集在那里,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所以把“文化公园”作为副刊的名字。

对“文化公园”中为何要设置一个“莲花诗社”?罗滨认为,中华诗词在梅州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文革”时期,中国传统诗词也没有断过档。除了毛主席诗词之外,朱德、陈毅、叶剑英、郭沫若等元老的诗词,也在人们的收集、欣赏视野之中。当时,群众中蕴藏着一种诗的激情和诉求,有的人在偷偷地写,有的人写了又偷偷地示人,就是没有园地可以发表。

“莲花诗社”栏目,得到诗词界的热烈响应,纷纷来信来稿予以支持。当时对罗滨在《序诗》中一首“借得东君一缕情,百花如锦草青青。梅江两岸豪情士,谁唱东风第一声”的诗词,光是回答“我唱东风第一声”的就有不少人。这个小小的诗词园地,起到了宣传和激励诗词创作的大作用,为全地区诗词组织的创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1984年重阳节,罗滨、刘庆祥、徐勋、蓝凤祥、黄秉良、杨翼岳、黄火兴、古求能、丘丹青等九位格律诗词爱好者,在原梅江报社的会议室里,起草通过了章程,推举罗滨为社长,宣布嘉应诗社(2018年6月更名为“梅州市诗词学会”)诞生!并在《梅江报》《梅江文艺》辟了《嘉风》副刊,接着发展一批会员。诗社的成立,引起各方的关注,省里和有关地区诗界人士纷纷送来贺诗和题词。

如今,梅州市诗词学会经过35年的发展,会员和团体会员上千人,更主要的是全市各县(市、区)相继成立了诗社组织,培养了大批人才。市诗词学会35年来出版《嘉风》38期,《梅水诗丛》77册。

倡导百人诗会

2004年11月20日,蕉岭诗联协会和蕉岭金叶发展有限公司在蕉城主办了一场梅州诗人联谊活动。这是梅州诗人的第一次大聚会,活动的本意,是为了拓展诗社社员的创作空间,广交梅州诗界朋友,交流诗歌创作体会。

这次蕉岭的大会,罗滨认为开启了梅州诗人大联合的先河,展示了梅州诗歌创作的一次飞跃,对创建“文化蕉岭”和实施“文化梅州”战略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会上罗滨还提出建立一种机制或制度,每年轮流由一个县(市、区)的诗词组织主办一次全梅州市诗词界的联谊大会;内容宜丰富多彩,注意效果,要出成果,出好专刊;注意吸收本县(市、区)基层的诗词爱好者及社外人士参与等建议,当场得到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

从蕉岭回家后,罗滨经过再三思考,郑重提出把这次雅集称作“百人诗会”,并题诗表明心迹:“十月阳春韵旆扬,百人诗会始蕉阳。轻车熟路吟声沸,慢棹金风叠浪长。天马行空追好日,玉屏凝翠染崇冈。此来无限升平感,如火枫林照鬓霜。”

后来,罗滨根据嘉应诗社副社长幸勇同志的提议,以他的一首《如梦令·颂百人诗会》“缘起长潭仙洞,一面红旗招凤。最爱百家诗,处处真诚迎送。圆梦,圆梦!竞试燕京高中”一词,分别由幸勇同志和蕉岭诗联协会会长汤国云同志的夫人莲子老师谱了曲,成为梅州百人诗会会歌。

在罗滨的倡导下,在嘉应诗社的参与和具体指导下,各县(市、区)“百人诗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各地轮番举办,越办越出色。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原会长肖耀堂同志在兴宁观摩“百人诗会”后给予高度赞扬,并在省诗词学会会议上广为宣传,把“百人诗会”作为梅州市诗词文化的一个品牌向全省诗词界推广。

15年来,梅州市“百人诗会”已经举办18次之多。梅州广大诗词爱好者,充分运用诗词歌赋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赞美家乡改革开放带来的日新月异的新貌。2015年、2017年和2018年,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领导专家,在来梅指导或检查、考察创建诗词之市(乡)工作时分别观摩了在梅江区大埔县梅县区举行的“百人诗会”,对梅州诗词界这个“品牌”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提出“创建诗市”的共同梦想

2015年7月,梅州市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市”荣誉称号。“梅州获评中华诗词之市”被写进2016年1月20日在市六届人大七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之中——这是梅州诗词史上空前鼓舞人心的一段佳话。

时任嘉应诗社社长的罗滨,在2004年蕉岭举办的第一次“百人诗会”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争取成为全国"诗词之乡"”的口号。这也是梅州市诗词界最早提出创建“诗词之市”的奋斗梦想。

罗滨在担任嘉应诗社社长期间,对提高社员的诗词创作水平多次提出“两手抓”:既抓好诗歌创作活动,又抓好诗歌理论研究。嘉应诗社开展“客家山歌与中华诗词”的论坛活动,对“百家论坛”活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几年,他第一个提出,要把梅江诗词学会组建起来,“诗词之市”才讲得过去。每年年初,他都关注“百人诗会”的筹备情况,他把这个梅州文化品牌作为创建工作的加分项目。每当上级诗词学会领导来梅检查,只要他身体好,都要出面接见……

“梦得南山询路,处处相逢高树。趁兴诵唐诗,醉入庠檐深处。师李,师杜,唤起一江鸥鹭。”这是罗滨发表于《回忆嘉应诗社30年点滴》文章上的一首《如梦令》。这首优雅的叙事词,是作者对投身诗词事业的历程和心路的高度概括,也是作者对“创建诗市”的鼓励。

当接到北京传来梅州荣获中华诗词之市喜讯的那一刻,我们脑海中首先闪过一个念头:这块金牌来之不易,一路走来,千人之功,万人之力啊!这时我们除了想到宋湘、黄遵宪、丘逢甲、叶剑英等许多前人留下的祖产,想到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想到梅州各级诗词组织打下的基础,还特别想到我们梅州诗词学会永远荣誉会长罗滨的远大情怀和“唤起一江鸥鹭”所作出的贡献!

(作者王伟怀系梅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范耀文系梅州市诗词学会会长)

老部长给我的教益

●胡希张

我与罗滨老部长有着半个世纪的交往。先是他在梅江报社主持工作,我在地区文化局主持工作,是宣传系统的同行。后来他到宣传部,是我的领导。我俩退下来以后,又成了文友,常有互相鼓励与切磋,我从他那里得到了许多教益。

老部长少年参加游击队,为革命贡献终生,特别是在文化事业方面的建树,有口皆碑。在职时,潜心为他人做嫁衣裳;离休后,潜心笔耕。在我的书柜里,就收藏着他的12部著作,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新闻报道、传记、游记等,皆有涉猎。还有一大摞诗刊,这是他为嘉应诗社呕心沥血的见证。

对于老部长的写作,我是怀有敬仰之心的,不只是在文笔、知识方面,更主要的是那种笔耕不辍的精神。记得我为“出书难”问题就教于他,得知他也把一生积蓄都用来出书了,感到很惊讶,他却不经意地说了句:“钱,是拿来用的嘛!”淡淡的一句话,却震撼了我的心灵。老领导都有这样的心态,我还为“自费出版”纠结什么呢!钱,是拿来用的,这可不是每个人都想得化的;钱,怎么用,更有一个格调、品位、效益问题。

老部长退下来以后,一直住着老房子,深居简出,生活节俭,唯一的情趣,先是“爬格子”,后来是敲键盘,乐此不疲,益寿延年。他可能没有留下多少财产,却为社会留下了一大笔文化财富!

(作者系梅州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谦谦君子 儒者风范

●罗青山

罗滨老部长亦政亦文,是成果卓著的官员作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始终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文学界的老前辈、典型的文化人,虽与他接触不多,却依然能感受到他谦谦君子的儒者风范。

我与罗滨的交往源于文学,是君子之交。我长期从事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作者,包括官员作者。有的人官气十足,投稿也要摆官架子论层级,其大作就像红头文件,你哪怕是改他一个字,他就老大的不高兴,甚或隔空喊话,语带威胁。罗滨是我接触到的最具文人气质的官员之一。他举止优雅,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我在副刊供职期间,正是他诗词创作的高峰期。在我的印象中,他从来没有以官员的身份干预过我们正常的编辑工作,很少主动向我们投稿。即便是约稿,或是诗社组织的专版稿件,他也任由编辑处置。说句实在话,我对旧体诗词的把握是个“半吊子”,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虽然也懂得创作ABC,但却从无实践,因此不敢轻易改动成熟诗家的诗作。一次,罗滨依约送来几首七律,我阅后忽然来了灵感,欲改动其中一首的第一个字。我征求罗滨的意见,他却大为赞赏,说这一字之改,境界全出。

他的谦虚令我汗颜,对名利的淡泊,更令我困惑。2010年,为表彰从事文艺工作50年以上并做出杰出贡献的老作家、老艺术家,省宣传文化部门联合开展“广东首届文艺终身奖”评选活动。梅州市文学界仅有罗滨一人符合条件。这是褒扬老作家,为后来人树立榜样的好机会,我作为市作协主席,责无旁贷推荐他参评。他起初不同意,谦虚地认为自己条件不够。我耐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打消他的顾虑;他不熟悉电子申报表格的填写,我便为他代劳。我的诚意打动了他,但结果令人遗憾,他没能评上。我颇觉后悔,这事明知有难度,不该硬推一个耄耋老人去折腾,因此不敢把消息告诉他,殊不知他却率先给我打电话,平静地说自己努力不够,结果在意料之中,并反过来安慰我,无须介意。

2012年,我着手主编一套改革开放以来梅州文学作品系列选集《客都客家文学选粹》。罗滨是老作家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其作品理所当然在邀约之列。作为主编,我有自己的编辑思想、理念和标准。因此,对所有初选入围的作品,都要进行再筛选,一视同仁。话虽这么说,执行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其他作者还好说,闭着眼睛,一斧子就下去了,而面对罗滨、廖振等德高望重的老作家的作品,当举起大斧就要下砍的时候,却免不了手臂发软手心冒汗。编诗歌卷,罗滨送来的旧体诗词本来就不多,仅10首。我斟酌再三,还是抽掉了一首。小说卷的遴选更让我作难。我们选的是中短篇小说,而罗滨、廖振的小说创作都以长篇见长。罗滨的长篇小说《铁笔游击队》曾引起较大反响,因篇幅关系最终没能入选。套书出版后,我心怀忐忑地给罗滨送书,等着挨批。然而,所有的担忧都是多余的。罗滨看过套书,专门邀我去他家里,表达谢意,说我删得准删得好,还充分肯定了这套书。他一脸的诚恳,看得出不是应酬话,因为他了解我的苦心,是想让书的生命力更长久些。

真正的文人无不重视精神追求,对待荣誉就像鸟儿珍惜自己的羽毛。罗滨也不例外,他有发表作品的欲望,希望自己的思想能与人交流,引起共鸣,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肯定,得到应得的荣誉。他之区别于他人,就在于他对事业、荣誉有一种正确的态度:执着追求,享受过程;得之固喜,失之坦然。这其实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非长久修为而不得。

罗滨走了。我想,他一定走得很安静,很安详。

(作者系梅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悼念罗滨同志诗歌

●丁思深

(一)

抗日从戎作小兵,沙场劫火记生平。

归来条畅春风顺,赢得诗文有令名。

(二)

痛见今朝大栋倾,书生本色可铭旌。

知公此去应无憾,健步瑶台诗槊横。

●林峰(香港)

林竹风摧夜漏长,广陵音断月无光。

华章冰雪遗家国,南粤春秋壮梓桑。

韩水波流扛鼎笔,梅花香吊种松岗。

故人一去魂何处,北望阴云两渺茫。

●朱国城

(一)

嘉应诗坛一放翁,高山仰止立青松。骚人此去泉台苑,铁笔再描万壑红。

(二)

缘起诗词结忘年,甘当绿叶勇争先。

吾侪承继恩师志,策马新程再着鞭。

●丘济华

诗老朝天执笏迟,人间此日雨丝吹。岭南椽笔归仙阁,梅水诗坛失良师。

落月满梁应有恨,黯云长护岂无悲。

流觞无复高贤至,对景何堪酹酒时。

新闻推荐

电影《生死坚守》在兴宁开机 90%以上场景在兴宁拍摄,预计年底上映

本报讯昨日上午,以红军留守革命根据地为故事背景,以革命烈士罗屏汉、张瑾瑜夫妇为原型的电影《生死坚守》,在兴宁市大坪镇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