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龙村镇洞口村以产业扶贫促就业脱贫铺就村民奔康致富路 村民成工人 就业不远行
●本报记者赖锋
特约记者张炳锋潘炜玲
“以前赚钱只能靠四处打零工,现在村里有了加工厂,工作稳定了,收入也增加了。”一大早,在五华县龙村镇洞口村,贫困户何彩凡就干劲十足地赶往村里的电子厂上班。对于洞口村村民们而言,在家门口的工厂上班让她们摇身一变成了“上班族”。
2017年10月,对口帮扶单位广州市司法局筹集100万元,租用洞口村300平方米公用地,建设了600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两层楼厂房,用于建设思源富民创业基地,替东莞奔达电子有限公司代加工手机数据线。去年7月,加工厂正式投产,村里的留守妇女、贫困户等成了工厂的员工。产业扶贫促进就业脱贫,铺就了洞口村村民的奔康致富路。
村里有了加工厂
村民上班挣钱忙
记者在思源富民创业基地生产车间看到,线路剥皮机、自动化接口机、成型机等多台机器正有序运转,身穿统一制服的“村民”正忙着剥离电线头、焊接插口等工作,现场呈现一派现代化工厂的繁忙景象。不一会儿,一条条基本成型的手机数据线便顺利下线,经过现场通电试验,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我们主要加工生产苹果、华为等手机品牌的数据线,日产量近8000条。”据车间负责人桂文林介绍,经过半年多的发展,现在每天前来工厂上班的工人数量稳定在30人左右,以本村或邻村的留守妇女和贫困户为主,目前基本能够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这些都是简单的手工活,由于机械化程度高,所以做起来并不难,也不累。”何彩凡说,村里建厂以前,她常常奔波于各地做建筑小工,很累且收入也不稳定。如今的生活改善了不少。“截至今年2月,依靠加工厂收入实现脱贫的贫困户已达24户。”广州市司法局原驻村扶贫队长邹国才说。
洞口村主任温伟才介绍,目前加工厂的生产线已经稳定运行,随着手机数据线订单的增多,该村有了进一步的打算:有计划地扩大生产规模、建设食堂,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并为她们提供更好的福利保障。
“工厂”灵活搬进家
工作生活两不误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时刻需要照顾家庭,是造成农村劳动力留守的主要原因。”邹国才告诉记者,即便是把工厂建在村里,还是有大部分留守劳动力因为照顾家庭的缘故,而无法前来工厂上班。
为此,扶贫工作队想出了一个“妙招”:把工厂下线后仍属于“半成品”的手机数据线收集起来,转到有就业需要的留守劳动力手中,让她们自由分配时间进行最后的收尾加工、捆扎包装等工作,以计件的方式发放报酬。因此,村民就能在家就业成为“外发加工户”,村民家也就成了加工厂的“包装车间”。
记者走进“外发加工户”邹尚妃的家中,只见她端坐在一张简易的工作台前,台上则摆放着一堆“半成品”手机数据线和五金套、胶水等。“点胶、固定五金套,换向重复……”不到10秒钟,一条最终成品的数据线就在她手里完成了,效率极高。“我在家里主要忙着煮饭、接送小孩、看护老人等,然后再抽出6个小时工作。”邹尚妃说,一天下来,也会有五六十元的收入,虽然不多,却也补贴了家里的日常基本开支。
据了解,像邹尚妃这样的“家庭工厂”加工点在洞口村总共有32个,它们成了一个个活跃在村民家中的“经济细胞”。“去年,村里的扶贫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收益,总计分红39万元,让121户贫困户受益。”邹国才介绍说。
新闻推荐
在“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姓宣讲报告会上,朱静茹、李璟潞、李利娥、贺晓博、刘汉云、张桂秋、杨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