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百姓 讲述百姓故事
在“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百姓宣讲报告会上,朱静茹、李璟潞、李利娥、贺晓博、刘汉云、张桂秋、杨丽平、林勇军、彭志昉等9名百姓宣讲员先后作了精彩的主题宣讲。现将他们的宣讲故事摘登,以飨读者。
打捞“世界记忆
文化遗产”的山里人
“莫道收藏痴,谁解其中味。”朱静茹分享了“客属侨批收藏第一人”魏金华花费24年时间收藏侨批的故事。
从新兵到班长、从工人到队长,魏金华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还是个携带“收藏基因”的人:他小时候喜欢收藏笔记本、学生证等,当兵的时候喜欢收藏邮票,现在收藏的是红色文物、古书和侨批等等。
魏金华对侨批的收藏,缘于一本2块钱买来的书。记得那是1995年,一天他到梅城文化公园的古玩摊档闲逛,看到一本《潮汕侨批论文集》。“什么是侨批?”他好奇地拿起书浏览,这一拿不打紧,再也放不下了,他花了一晚上仔细翻阅,心潮那个澎湃呀!侨批就是华侨的书信,是海外华侨与国内亲人的情感纽带,是海外赤子家国情怀的寄托。
魏金华说,收藏每一封侨批都有一个故事,梅州华侨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也深深地感动着他。
梅州医生在赤几
“国内医院要什么有什么,在赤几是有什么用什么。医疗队的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新鲜食品缺乏,电力供应不足等……” 李璟潞讲述了梅州医生在赤几的感人故事。
赤几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患病率高,在做手术过程中职业暴露风险高。黄岭志做手术时左手中指被自己扎伤,病人术前未进行艾滋病检测。病人不知是否HIV阳性,病人还会回来吗?黄岭志说,虽然来非洲前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真真实实发生的时候,感到如此沉重。幸运的是,病人回来了,经检测HIV阴性,大家才长舒了一口气。
援非期间,全部队员都感染上了疟疾。在援非最后期间,他们对驻地进行了修缮,改善了队员们的生活条件。目前接替他们的新队尚未有队员患疟疾。
追忆红色经典
传承苏区精神
1929年10月,在偏远的粤东北山区,朱德军长带领的红四军来到这里,点燃了星星之火,无数的客家儿女用各种方式支持着中央苏区的发展。时光荏苒,8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苏区精神薪火相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有责任和义务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李利娥分享了开展红色课堂的心得体会。
梅州全境均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有着366处红色遗迹。依托这样的历史背景,本着传承苏区精神的初衷,每年5月4日他们都会开展以“走出去、带进来”为主题,以“小记者采访、小组研讨、班级展示”为形式的红色课堂。
走遍天涯海角
还是爱上彩色梅州
从“世界屋脊”到“南海明珠”,贺晓博带着她的“电视梦”一路前行,只想为自己的梦找一个“家”。2017年8月,主持人大赛的机会,她和梅州相遇了,并加入梅州广电这个大家庭。
在绚丽多彩中,梅州首先让她感受到的是红色,这红色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去年春天,她到五华县安流镇采访陈春文老人。老人在临终前交代儿子,一定要帮自己上交“最后一笔”党费,这也让她理解了“坚守”。去年夏天,她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讲解员,把梅州红色基因接力传承下去。
在传承的路上,她看到了梅州的另一种颜色——金色,它就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在这金色光芒下,她又看到了绿色的梅州,这绿色就是生态与人文的交融。
不忘初心
誓做健康守护人
“我小时候体弱多病,经常去看医生,被医生的医德医术所感动,从小便立志要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的初心从未改变。”刘汉云围绕亲身经历,讲述了他的从医故事。
2008年的一天,做完手术已是下午六点多了。他刚回到办公室就得知江西寻乌有人被挖掘机钩到左颈部,生命垂危。当时他又累又饿,赶紧叫快餐吃完,直奔江西寻乌。到达寻乌县医院手术室,只见病人左边下颌、颈部、胸部皮肤软组织不规则撕裂翻开,左颈部血管断为三段,上下各一把血管钳夹住。我想只有把血管接回去,否则病人不死也会落下残疾。由于没有合适的人造血管,只好把断了的三段血管修剪,再从上到下缝回去。但最下段没办法接回,因为断端血管回缩,缩到了胸骨后,没办法显露心脏大血管。该院没有器械锯开胸骨,他果断劈断患者的左锁骨,将断端接到左锁骨下动脉,把血引到大脑。花了差不多5个小时,最终手术成功了。
大美无声
“人海茫茫,众生百态,而我和一群孩子的世界瑰丽莫测,变换着形象、变换着色彩。在一切艺术形式中有一种美,默无声息,它却温柔了我半个人生。” 张桂秋以“幸福”作为切入点,分享了和听障学生一起在无声世界里遨游艺术生活的点滴。
2011年,我踏上了义教之路。几年来,她置身在特校听障学生间,有过焦虑,有过不安,但她以平静的心态面对交流障碍,克服教学中的困难,真正用心去爱他们,去温暖他们,让学生们接受她、相信她。她引导学生克服自卑,激发创作热情;参与社会交流,用成就感去激励学生。
张桂秋说:“把有意思的事情做得有意义,这就是我今后的目标。让我教授的每一个听障学生,都能从事艺术事业,从容地在色彩缤纷中生活,活出真我,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老妈“成长”记
“我妈今年65了,前半辈子一直是在农村度过,直到我们兄妹几个在城里工作、安了家,她才跟着住进了城里……进城后,老妈认识了很多与她年龄相仿的邻居。她每天与她们一起散步、逛街,一起打牌、跳广场舞……进城一段时间后,我们想给她买部老年手机,可她却要智能的,说也要能上QQ、微信。更令我们震惊的是,我妈竟还在手机上做起了微商……她说,"我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老太太还能靠自己的本事挣钱,你们该为我自豪才是呢。"”杨丽平讲述了母亲的“成长”故事。
短短几年,老妈的成长变化如此之快,这除了她本身的天赋与努力,更应该感谢的是我们的国家。
梅州青年在五四运动中
如何奔走呼号
“在为"五四运动"奔走的身影中,有一个来自梅州的年轻人丘耀宗,这份写于1920的"丘君耀宗小传",是他亲历"五四运动"的最直接佐证。”林勇军讲述了梅州青年在“五四运动”中奔走呼号的故事。
丘耀宗,梅江区西阳镇富良美(今新联村)人。1919年,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他日夜奔走呼号,不辞劳累。次年2月4日,他在天安门前演讲,北洋政府派重兵围捕,直至后半夜才脱险。同年10月18日,他因病在家病逝,年仅22岁。
《丘耀宗日记》记录日期起于1920年1月1日,迄于8月19日,共162篇。除钢笔手写外,有小部分为铅笔手稿,全稿保存完整,字迹基本上可以辨认。所记范围包括历史事件、校园学习、思想动态、参加活动、同学友谊、同乡来往、家庭友爱、市井生活、风土人情等。日记充分展现了梅州青年在面对民族大义时,所展现出来的爱国爱家和历史责任担当。
追梦在红门
忠诚献客都
“开始来到消防,我有点失望,因为我想这水枪和水炮,怎么保护祖国呢?直到经历了第一次出警。当时我刚下队,警铃突然响起,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等我反应过来。到了现场,我才认识到火场的可怕,喷射状的火舌、炽热的热量,加上那身厚重的战斗服,行动非常艰难。我看着班长,他们打水带、抓水枪、进火场、救群众,是那么轻松自如。周围群众那赞许、感激的眼神让我至今记忆犹新,我那时才明白,作为一名消防员是多么光荣!”
彭志昉始终牢记保护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2015年8月31日,梅江区一产业园区发生洪涝灾害,近百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他带领战友涉水近700多米到达群众被困区,开辟出救援路线,战斗了6个小时,将96名被困群众全部救出。
图文/王玉婷
新闻推荐
五华县委书记吴晖: 把握大湾区建设机遇 力促苏区发展贡献五华力量
五华县城新建起大大小小的公园,成为这座城市的“颜值担当”。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今年1月1日,梅州首个现代科技红色体验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