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三剑客” 同出梅州中学“一校门” 艺术大师林风眠、美术理论家林文铮及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均为梅州人,对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南方日报 2019-05-22 08:48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林风眠、林文铮和李金发三人的雕像伫立在绿树之中。资料图片

林风眠故居位于梅江区西阳镇阁公岭村,建于清代,坐南朝北。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23岁时的林风眠(中),正与他的好友林文铮(右)、李金发(左)一起在德国柏林游学。资料图片

为纪念著名画家林风眠先生,弘扬林氏崇文重教的精神,梅州市重修了林风眠故居。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在中国美术学院校园内,一座“三剑客”的雕塑引人注目。近现代艺术史上,雕塑上的这三个人物在各自专攻的领域,对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便是林风眠、林文铮和李金发。

一位是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一位是近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还有一位则是“中国现代象征主义诗歌创始人”“雕塑大师”……很多人知晓他们的个人成就,但却少有人知道,他们既是同乡,都是梅州人;他们也是同学,都曾在梅州中学求学;他们更是挚友,有着深厚的友谊。

梅水甘甜润桃李,州土沃渊育栋梁。受梅州崇文重教的环境影响,林风眠、林文铮和李金发三人自小博览群书,为之后留法、回国创立院校、复兴东方艺术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们的一些诗歌和文章中,也或多或少描绘了心中如诗如画的家乡梅州。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

同为广东梅州人

青葱少年崭露头角

探骊诗社展文采

“五岭东趋尽揭扬,中有梅花香。横枝独傲冰雪里,畸人节士代相望,流风犹未泯。”雄壮的旋律,深情的词句,唱出了梅州中学的凌霜傲骨,也道出了“岭东最高学府”的威水史。

而就在这所岭东最负盛名的著名学府里,林风眠结识了两位后来陪伴他经历人生几个关键时期的挚友,李金发和林文铮。“研究林风眠早期的艺术活动,李金发和林文铮,是两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上海著名艺术评论家朱浩云说。

1900年11月21日,李金发出生在梅县梅南镇罗田上村,原名李权兴,李金发是他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而就在李金发出生的第二天,在离梅南镇不过30多公里远的西阳镇阁公岭村敦裕居,林风眠也出生了。“非常凑巧,在同一时代同一个县,出现了两位大师级艺术家,两人同年同月隔日生。”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会员林勇军说。

与林风眠、李金发不同的是,林文铮出生于印尼雅加达,后来才随家人回到梅州,被送到当时粤东教育发达的梅州中学就读。林勇军介绍,由于林文铮的早年文献资料有所欠缺,关于他故乡的具体地址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1915年,15岁的林风眠考取了梅州中学。中学时期的林风眠就非常喜欢绘画,且天赋极佳。读书期间,著名画家、教育家梁伯聪对他的绘画才能极为赏识。在一次课上,林风眠的作品被梁伯聪打了120分。“100分是给他完美的绘画,可是他画中所表露的艺术潜质,已超越他的学历。那就是说,他的画是超水准的,应得120分,这是破天荒给的分。”梁伯聪的三儿子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如此写道。

期间,他与林文铮、李金发等人共同组织了“探骊诗社”。林文铮被推为探骊诗社社长,林风眠为副社长,诗社成员发展到50多人。据说,林文铮在小的时候也颇有才华,记忆力强,是演说“小天才”。在一次雅加达林氏宗亲会募捐资金投入公益事业的聚会上,乡亲们举推他上台演讲,结果不负众望,演讲得很成功。

“此举也改变了林文铮的命运。他就读小学、中学,到后来留学法国,都曾获过林氏宗族公尝资助的资金。”朱浩云说。在美术和文史界,大家都知道林风眠与林文铮(1902—1989)是“四同”:同宗、同乡、同学(梅州中学和留学法国)、同事(杭州艺专时期)。

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能够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源于他们相似的成长环境。

林风眠自幼得到祖父、父亲的疼爱和教诲。祖父林维仁是个石匠艺人,父亲林雨农(又名伯恩)继承父业,同时也是一名画师。因而,林风眠6岁开始学习作画。而在他6岁时,还发生了一件影响他终身的事情。

林风眠的义女及关门弟子冯叶在《回忆我的义父林风眠》中说到,林风眠的母亲当时跟了一位临时到村里来染布的青工逃走。被抓回来后,族人商量着把他的母亲卖了,从此他与母亲天各一方。林风眠当时被关在屋里,“他在家里找到一把刀,想要冲出去救母亲,被族人阻止并抱回家”。

李金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孤单、缺乏生趣中度过的。由于兄弟姐妹太多,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则无暇顾及、事事体贴入微,在李金发的心里埋下了孤独、忧郁的最初种子。

陈厚诚在《李金发传》中提到,他后来也深悔自己由于“先天的遗传”,“从小就多愁善感,对一切都悲观,没有勇气向前奋斗。”这种精神气质也成为李金发日后在法国与以忧郁为重要美学特征的象征派一拍即合的重要内在。

1919年9月,李金发等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乘坐着一艘英国商船离沪赴法留学。随后,林风眠和林文铮也得知赴法勤工俭学的讯息,在同年的12月登上了远赴法国的船只。

同学于法德两国

形影不离相互砥砺

首提“调和中西艺术”

来到法国后,林风眠、李金发二人在第戎学院分别学习绘画和雕塑,而林文铮则在巴黎大学主修法国文学和西洋美术史,主攻美术理论和评论。当时,巴黎聚集着各大美术艺术名师,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都在巴黎,林风眠等人得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

李金发曾说,“我们此时的生活,恐怕是毕生最快慰、无牵挂的岁月了。”在法国,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在这里接受了西方文学艺术的熏陶。林风眠还受到了院长的赏识,随后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并得以进入柯罗蒙的工作室学习。

那时候,林风眠常常带着粉笔画盒子到郊外去写风景,着色颇有特色,得到了校长和同学的赞赏。在《林风眠与我》一文中,李金发还回忆道,“林风眠的人体速写,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比我高明得多。”

而林文铮则钟爱文学,读了很多文学名著,尤其崇拜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他喜欢写作,撰写文章向报社杂志投稿,作品时有在报刊发表。因为口才好,善外交,林文铮还展露出很强的组织能力。1922年春,留法中国学生举推他为霍普斯会(又名海外艺术运动社)社长,林风眠则为创作中坚,正式打出了融合中西艺术的旗帜。

“他们三人赴法留学,从枫丹白露到布鲁耶尔、第戎和巴黎,又从巴黎到柏林,一直形影不离,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顾问、岭南师范学院教授彭飞说,那时,李金发和林风眠互相欣赏、互相砥砺,而林文铮更是林风眠艺术之路的支持者兼知音。

后来,由留法中国学生组成的海外艺术运动社,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了“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前往参加。展厅中,林风眠共有42件画作参展,是当时参展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画家。他的作品《摸索》《生之欲》还入选了巴黎秋季沙龙。

“林风眠的作品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彭飞介绍,欣赏林风眠的作品,犹如享受音乐,无论是线条的处理还是色彩的运用,都有淡淡的诗韵之意。宁静而有力,静雅又不失生动。

当时,林文铮担任中国馆的法文秘书,蔡元培在展品目录上写的序言则是由他译成法文。蔡元培在观看了林风眠的画作后赞叹不已。在林文铮介绍下,蔡元培与住在巴黎城郊的林风眠见面,并在林风眠简陋的房子里留住了三天。

蔡元培是位爱惜人才的教育家。此次他到欧洲考察,发现林氏两位才华横溢的中国留学生非常高兴,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学业完成之后回国服务。

“除了共同的留法经历外,三人的恋爱史也很相似。”彭飞说。年轻时的林文铮长得英俊潇洒,风度翩翩。在法国留学期间,他与巴黎大学法文系女生玛利亚相爱了。两人心心相印,难分难舍。直到1927年,因玛利亚父母不同意女儿离开家乡,他只能忍痛割爱,挥别恋人回到中国。

而林风眠和李金发二人也在同去德国游学的时候,各自恋爱,然后各携着所爱的德国女郎回到巴黎结婚。

1926年前后,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先后回国。林风眠来到了北京,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任教务长及西画系主任。林文铮从巴黎大学毕业,回国担任全国艺术委员会委员。而李金发则来到了上海,担任上海美专雕塑教授。

同事于杭州艺专

办学培养人才

奠基现代美术教育

在一张留欧归国前于柏林拍摄的著名合影中,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个年轻人直面画外,照片虽未免模糊,但眼神却充满穿透时空的力量,直抵当代。回国之后,三人更是携手共进,推动中国现代绘画发展,鼓荡着20世纪东方艺术复兴的微澜。

1928年春,杭州国立艺术院(后改为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成立,林风眠为首任院长,林文铮为教务长兼西洋美术史教授,李金发任雕塑系主任兼教授。林风眠与李金发、林文铮一道,成为蔡元培美育济世理念的追随者和实践家,并共同成为国立艺术院的策划者和奠基人。

此次蔡元培破格录用人才,那年林风眠28岁,是中国最年轻的一位大学校长。“蔡元培设置林风眠和林文铮在一起办学的理由是,林风眠温和、宽容,拙于言辞,不善行政工作;林文铮强烈、严格,擅于演说,工作有条有理;林风眠是位著名画家和美术界精英,林文铮是一位美术理论家,他们是互补短长。”林勇军介绍。

其后,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一个施展才华,要求严格办学;一个主持学校教务,为办好杭州艺专而操劳;还有一个则专注教学,同时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林风眠、林文铮两人更是志同道合,在艺术教育的许多问题上十分一致,互相配合,密切无间。执教期间,林风眠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其中如倡导艺术运动、主张调和中西艺术以及强调培育艺术的全面基础等,都是两人共同商定并付诸实施的。

据说,当时杭州国立艺术院学生最怕两只“老虎”,一只是俄籍图案教授杜劳,一只便是教务长林文铮。这一说法,也得到了林风眠学生、中国美术学院退休教授郑朝的认可。他曾在《南国来风:广东籍美术家与中国美术学院》一文中写道:在执掌杭州艺专时期,“林风眠被同事戏称为"大老板",林文铮为"二老板",可见他们在办学决策中的重要地位。”

朱浩云告诉记者,“二林”宽严相济的管理模式是很好的。创办初期,杭州艺专目标便十分明确,校风优良,秩序井然,勤教好学,蔚然成风,学生的质量不断提升。在1928—1938年的10年中,林风眠与林文铮等人携手办学,历尽艰辛地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为中国的新艺术运动培养造就了不少杰出的艺术家。

据介绍,杭州艺专当时也迎来了不少投身艺术的梅州青年,在林风眠任校长时期,初步统计有23位梅州籍学生。如梅县水车镇茶山村的青年黄心维,1934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1942年任教于国立艺专,历任东北美专教授、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来自攀桂坊张家围的张立观,从杭州艺专毕业后曾在梅州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并从事书籍装帧设计、陶瓷工艺美术的教学工作。

谁也不曾想到,在杭州国立艺术院的共事,成了三人最后的“交集”。后来,因调和中西艺术的思想不被主流所接受,林风眠请辞返回了上海家中,远离了艺术教育。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林风眠入狱四年,后又被批为“黑画家”,并亲手销毁自己的大量作品,而后在香港去世。

林文铮则像林风眠一样,后来遭遇丧妻之痛。1949年后也经历了牢狱之灾的磨难,最终于1989年在杭州去世,享年87岁。其一生论著丰硕,留下《首都美术展的意义》《国立艺术学校教学大纲》《何谓艺术》《艺术运动社宣言》《西班牙艺术概论》等著述。

李金发则远走美国,1976年在纽约逝世。在去美国定居前,这位象征派诗人除文学创作外,还完成了近代著名外交家伍廷芳铜像和邓铿将军铜像等作品,同时走向政坛从事外交官的工作。

“无论是在广东梅州,还是在整个国家的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三人的成就都非常卓越。”朱浩云评价,尤其是林风眠,更是大师中的大师。他不仅在艺术思想、艺术创造、艺术教育三方面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还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等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大师级人才。

大师心中的“家乡”

李金发在一首怀念故乡的诗中曾这样写道:“我的故乡,远处南海一百里,有天末的热气和海里的凉风,藤荆碍路,用落叶协和。一切静寂,松荫遮断溪流。”这“远处南海一百里”的地方,便是广东梅州。

思念家乡梅州的,还有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林风眠。虽然在赴法留学后,他不曾回过家乡。但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乃至性格品行中,都留下了家乡的“影子”。

除了艺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外,林风眠能得到中国美术界的崇敬,也是因为他不慕荣利,远离金钱和权力的熏染,展示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人格。虽然经历过失母之痛、牢狱之灾、毁画之伤、离亲之悲、孤鸿之苦,但林风眠选择了善良和坚忍,并在作品里面表现了客家人的冲谦自牧,传达了平心静气的力量。

在林风眠的画作中,家乡与母亲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他的许多画里对村庄的描绘,多是白墙灰瓦,屋前池塘流水,屋后青山翠竹,天上朵朵白云,都与他的故乡十分相似。他曾说:“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

据说,在担任杭州艺专校长期间,林风眠还曾为家乡城西学校成立20周年庆典题词。城西学校的校长梁寅恩,字少琴(邵勤),是梁伯聪先生的堂弟,或许,林风眠正是应老师的邀请才提笔为这所学校题词的。

他心中深藏着对家乡的思念,而家乡人民也不曾忘记过他。而今,林风眠故居被重修并对外开放,以他名字命名的“梅江区风眠小学”也建好开学。202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20周年。为让更多的人了解林风眠,了解他的艺术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培育他的家乡,林风眠纪念馆、林风眠艺术公园等的建设正在积极筹划中,等待不久后的将来正式对外开放。

新闻推荐

梅州市有关部门在五华开展世界计量日宣传咨询活动 让百姓知道更多计量知识

相关部门在开展计量执法检查。市民仔细地聆听、观看工作人员讲解、展示水表检测。(均为王丽莉摄)本报讯(记者王丽莉通讯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