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水经” 打好“生态牌” 蕉岭县兴修水利,打造“寿乡画廊”,切实增强百姓幸福感

南方日报 2019-05-22 08:48

石窟河边绿树成荫,鸟鸣花香。汪敬淼摄

曾经的沼泽地变成了漂亮的公园。汪敬淼摄

修整一新的九岭村电排站。廖静宜摄

直径2.6米、高度3.6米、自重5吨金色的卡拉比-丘成桐空间雕塑矗立在蕉岭县石窟河边,成为当地标志性文化景观,与滔滔不绝的河水,远处的青山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寿乡图。

深度挖掘和利用深厚的生态资源禀赋,依托石窟河沿线的山水脉络和秀美风光,蕉岭县正在打造总长20多公里的“寿乡画廊”精品线路,利用水系串联起公共绿地、城乡区域,充分整合城市发展脉络,展现独特人文风情。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蕉岭县认真做好“水文章”,不仅打造风景宜人的“寿乡画廊”,还扎实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通过全面实行河长制提升该县河库的管理保护能力,兴水治水润泽一方百姓。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通讯员祝银清汪敬淼廖静宜林剑湧

水安全

“升级版”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5月17日早上,三圳镇顺岭村村民陈常平跟往常一样来到村里的自来水厂内值班,看看水池内有没有落叶,定时在水里添加净水剂,打扫厂内的环境卫生等。

“以前我们是自己接山上的山泉水来喝,遇到下雨天水里满是泥沙,喝起来都不放心。自从2016年底建好了这家自来水厂,我们喝的水就有了安全保障!”陈常平说。

三圳镇顺岭村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该工程于2016年底整体完工,采用常规钢筋砼净水构筑物工艺流程,建有水泵房、日产950立方米穿孔旋流反应斜管沉淀池、重力式无阀过滤池、输供水主管网等设施,设计供水规模950立方米/天,饮用水可覆盖三圳镇社区及顺岭、九岭、芳心、招福、福北5个行政村。

“我们交了入户费,管道直接铺到我们的家门口,很方便!泡茶、煮饭都是用这里出去的水。”陈常平笑着说,在厂里值班,他还多一份收入。

蕉岭县“八山一水一分田”,受村庄坐落分散、水源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因素影响,长期难以实现全县行政村自来水的全覆盖。

2015年,该县启动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经多方筹措资金,通过建设水源工程、一体净水设备和输供水管网等措施,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项目覆盖全县8个镇,包含97个行政村、478个自然村,受益总人口18.2万人。

在离县城有20多公里的三圳镇铁西村铁山嶂脚下,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这里的村民也喝上了干净安全的自来水。

铁山嶂是蕉岭县的第三高山,山脚下的铁西村及附近村庄的村民们都以饮用铁山嶂的水源为主,经过简单的过滤就引入每家每户,原有的蓄水池只有20多立方米,不但供水量不能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简单过滤的水质也没有太多安全保障。

沿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进深山里,记者看到四四方方达50立方米的储水池和生活饮用水净水器出现在树林中,这是一个日供水量为85立方米的小型集中式水厂,覆盖铁西村的红心、坑尾和廖屋3个自然村。

“从2017年开始,通过摸索创新,我们选用集反应、沉淀、过滤于一体的不锈钢一体化净水设备,山泉水经过这一净水设备的三层过滤和消毒后进入蓄水池,有效保障了村民们饮用水的安全。”蕉岭村村通饮水工程负责人陈小红介绍说。

相对于城市供水,农村供水有其特殊性。农村人口较分散,地形地貌也比较复杂,管线需要经过农田、公路等地方,饮水工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情况,蕉岭县坚持科学规划,在设计中注重因地制宜,综合镇村环境、水源、规模等各类因素,按照相应的供水模式和工艺进行提档升级。

陈小红介绍说,针对镇级水厂,根据工程规模类别、水源水质、净水厂管理等要求,提升时选用常规钢砼结构净水工艺流程;针对各单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则选用不锈钢一体化净水设备,整个安装和后续运行管理都采用单村集中式供水。

通过实施全县的村村通饮水工程项目建设,整体从水源工程、井、引水陂、水厂(构筑物)、一体净水设备、输供水管网等方面进行升级,目前总规模可达到日供水3.5万立方米,农村群众安全高质量的饮水得到进一步保障。截至2018年底,至行政村建设完成率达100%,至自然村建设完成率达85%,受益人口约16万人。“下一步,我县将聚焦补齐村村通集中式供水工程的短板,继续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设,力争至2020年底实现自然村自来水覆盖率100%、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陈小红说。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据悉,为抓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蕉岭县成立了县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镇各单位责任。值得一提的是,在争取上级拨款的同时,蕉岭县还多方面筹措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水生态

沼泽地华丽蝶变成风景如画的小公园

湖岸荻杨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在三圳镇九岭村,有一处令人心醉神迷的美景:湖水清澈,鱼翔浅底,小桥轻轻巧巧地横跨水面,岸边绿树红花,抬头见蓝天白云,这些元素构成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

这是位于石窟河边的河东围排水口整治区,以前这里并不是这般景象。由于该区域处于全村地势最低洼的位置,且涉及蕉城、三圳两镇一大部分面积的内涝排涝出口,常年被水淹,村民们无法在此耕作,只能任其荒废。

“这里以前走路都走不了,泥太厚了,脚会陷进去,大家都不会来这里。”村民徐建文说。

2017年,这片荒地迎来了华丽转身的机遇。“河东围排水口整治是石窟河(三圳段)治理工程中的重要节点。”蕉岭县水务局副局长徐成江表示,他们对排水口上游约300米两岸范围内的原有沼泽田地进行整治,扩大河口河道宽度,实施固岸护脚,进一步保障河口河道行洪畅通,将河道与外围水系沟通,河道岸线自然曲折,保留自然形态,治理面积约38600平方米。

“我们顺势把低洼的地方挖深做湖,挖出来的泥堆起来变成岛,这样一来,这里的蓄水量也大了,可以起到滞洪的作用。”徐成江说。

同时,蕉岭县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万里碧道”建设,在扩宽原水道的基础上保留小岛,小岛之间用亲水栈桥连接,岸边修建人行栈道和亲水平台、休闲凉亭等设施,“达到既消除安全隐患,又贯通路网、水网的效果”,徐成江说。

把内涝水变成景观水,把荒地变成公园,九岭村的村民幸福感越来越足。“我每天都来这里散步,你看水里的鱼游得多欢快!以前真的没有想过这里会变得这么美!老人小孩休闲的好去处,外出回乡的年轻人也非常喜欢这里!”徐建文笑着说。

在整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蕉岭县特别注重在保障水安全水生态基础上营造水景观,不仅是九岭村,“卡拉比—丘空间”广场雕塑更是典型代表,如今那里成为蕉岭县新的地标性文化建筑和群众休闲的好去处,也是该县做好水利惠民文章的重要体现。

蕉岭县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紧紧围绕“防灾减灾、岸固河畅、自然生态、安全经济、长效管护”原则,坚持规划设计引领,践行生态治理理念,统筹兼顾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积极借鉴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和好做法,与当地实际生态环境充分融合协调,护坡护岸工程优先选择格宾网、植草砖、抛石等结构进行生态护岸。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蕉岭县还综合考虑村居、田园、生态等要求,突出关键节点的规划设计,适度增加绿化、绿道、亲水步道、小公园等景观,让规划设计更贴近乡村特色,达到了完善基础设施与改善人居环境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的。

据统计,全县治理任务共18宗,河道长度171.7公里。目前,已完成16宗共159公里,正在推进2宗,分别是石窟河(长潭段)和石扇河治理工程。

水文化

因地制宜建设蕉岭县水利公园和水利展馆

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高标准建设的广东万里“碧道”,其作为下一阶段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到“有实”的最重要抓手,将在南粤大地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

蕉岭县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以石窟河“十里画廊”为基础,着手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碧道。

该县现有石窟河“十里画廊”总长23.2公里,整合了中小河流治理中石窟河白马段、长潭段、蕉城段、三圳段的项目建设。在确保水安全的前提下,依托石窟河的山水风光,对沿河沙墩、滩涂地进行美化绿化,对河堤沿线景观进行提升改造,打造水生态、水文化,形成市民游客亲水、休闲、运动大公园。

蕉岭县碧道首期工程长10.23公里,从榕仔渡电站上游1.5公里处起,至世纪大桥上游止,主要通过增设沿河生态功能区、生态景观节点、整治入河排污口等措施,串联两岸已建节点、特色文化节点及重要旅游资源,推动江河流域污水“零直排”,实现碧水清流。

目前,正在实施石窟河(长潭段)中小河流治理、3D激光水秀、“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亲水平台、入河排污口整治等项目。

近年来,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蕉岭县举全县之力,紧紧抓住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以深化各项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为抓手,大胆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水利需求。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蕉岭尊重自然规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盘活水资源,做好水文章,在全省获得多个“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蕉岭在全省第一个全面实施县城防洪堤除险加固、大规模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县级水务局和组建村级水利管理协会;在全省第一个实行河道采砂招投标和水资源开发权有偿转让。

此外,蕉岭县还先后被授予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先进县、广东省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被选定为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

为了铭记水利历史、传承水利文化、讲好水利故事,蕉岭县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在石窟河畔因地制宜建设蕉岭县水利公园和水利展馆,建成后将是梅州唯一以水利科学结合水利景观,集科教、宣传、文化、休闲、亲子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公园。

“公园结合周围自然环境中的水、河道、码头、绿道、森林、沙滩球场、花园,将水利文化、水利设施、场景再现与亲子活动、健身休闲、观光旅游进行交错铺设点缀,与水利展馆融为一体,并起到将展馆延伸扩大、丰富渲染的作用。”徐成江介绍,展馆内主要展示水利历史、水利文化、水利事业等内容,结合静物展品、文字图片、模型复刻等多种布展方式,鲜活生动地讲述蕉岭水利发展历程,弘扬不畏艰险用水治水的水利精神。

蕉岭县水利建设荣誉榜

●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县

●全国水管体制改革先进县

●全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

●全国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

●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

●全省第一个全面实施县城防洪堤除险加固、大规模实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

●全省第一个成立县级水务局和组建村级水利管理协会

●全省第一个实行河道采砂招投标和水资源开发权有偿转让

●广东省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

●广东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记者观察

用心治水造福一方百姓

水是生命之源。水孕育文明,滋润万物,使人类尽享水之利;水又常常威胁着人类,连绵不断的水患,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古代,大禹花了13年的时间,克服千难万险,最终成功制伏洪水,还提出“钟水丰物”的方法指导人们恢复生产,把洪水积聚起来留待天旱时使用,变水患为水利。他“改堵为疏”的科学务实精神至今对人们依然有启示作用。历史昭示,治水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水运系国运,水运兴,则国运昌。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更多的科学方法治水。面对水治理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我国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方针,着力构建系统完善、丰枯调剂、循环通畅、多源互补、安全高效、清水绿岸的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网络。

近年来,广东加大治水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国100个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之一,蕉岭积极创新河湖管护模式,不断完善“河长制”,铁腕推进治水,并以统筹构建“水安全、水生态、水景观”为抓手,让青山绿水融入城乡发展,释放生态活力。

蜿蜒的石窟河,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连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河流,逐渐成为这个城市的标志和景观,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治水兴水的过程中,记者认为,蕉岭协调处理好治理与发展、保护与创新、城市与乡村的关系,让“水”在多层次多空间多行业得到提升,其中的探索和经验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和参考。

以九岭村河东围排水口整治为例,农村的沼泽地、低洼地很常见,由于不适合耕作往往成为荒地,蕉岭县却把这块地列为石窟河(三圳段)治理工程中的重要节点,将低洼地变成湖泊,高处建成小岛,建凉亭等人文景观,这一思想与大禹当年治水时“使高处更高,低处更低,以疏浚水道,在沼泽地筑堤贮水,聚成湖泊繁殖百物,解决人的生存问题”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论是古时的大禹治水,还是现在的蕉岭治水兴水经验,都是用心在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

新闻推荐

闲探明月古道

摄影/子龙□丘济华在鹤湖村,一条古老石砌路静静地躺在田野上,这就是曾经的古驿道,亦称为明月古道。一座不起眼的石桥出现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