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大湾区贡献梅州力量
■邓威雄
梅州是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文化底蕴深厚;是生态发展区,旅游资源丰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域属原中央苏区地;是人口大市、华侨之乡,珠三角和港澳地区乡贤众多,加上广州对口帮扶梅州,制度条件优越,这些都是我们参与和服务大湾区建设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以开放积极的姿态,努力找准切入点,找到突破口,主动融入、全力对接、大力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体现梅州的担当、贡献梅州的力量。
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湾区创新贡献梅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推进大湾区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的梅州来说,要抢抓机遇,加强谋划对接,主动承接大湾区产业分工,争取获得大湾区更多的外溢红利。要加快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体育休闲、互联网等三个新兴产业,打造大健康产业,壮大特色现代农业,努力融入湾区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发展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广梅产业转移工业园和其他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和综合保税区,力争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上有国家级平台支撑,更好承接大湾区科技成果落地和产业梯度转移。强化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下大力气解决梅州自主创新氛围弱、体制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等“卡脖子”的问题,尽快改变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平台建设等薄弱的状况,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
积极发挥侨乡优势,为湾区开放体现梅州贡献。构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也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梅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要充分激活侨乡资源,以"侨"为桥,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赢得发展机遇。加强与侨领和乡贤企业家的联系,发挥梅州海外经贸文化联络处的作用,搭建开放发展平台,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让外资企业走进来、留得下。积极对接、开拓国际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依托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海外客属社团、商会和客商的强大实力、凝聚力、影响力,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对标最高最优最好,无缝衔接大湾区各项机制体制,学习借鉴广州、深圳等地先进经验,尤其是自贸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创业的热土。
注重弘扬苏区精神,为湾区人文融入梅州元素。《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人文湾区。梅州要充分发挥文化之乡、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市的独特优势,做活红色文章,做强文化产业,加强与大湾区互联互访、人文融通。通过“红色资源+”,活化开发利用红色旧址;通过“党史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讲好红色故事;通过“老区+苏区+”,用足用好国家、省的苏区老区政策,增强湾区与梅州两地人民的历史情感;通过擦亮客家文化品牌,探索“文化+”新业态,培育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团结联谊港澳青年,推动文化互动共享。
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为湾区休闲打造梅州后花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构筑为休闲湾区,提升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建设品质。梅州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主动对标“休闲湾区”建设内涵和要求,努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最美后花园”。研究对接大湾区旅游市场变化,推动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开通加密与港澳穗深地区的航班航线,抢抓梅汕高铁通车机遇,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打响“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旅游品牌。
打响长寿生态品牌,为湾区健康提供梅州供给。《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在塑造“健康湾区”方面,特别提出要深化中医药领域合作,大力发展健康产业,这对生态环境良好、生态农产品丰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长寿之乡梅州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依托长寿之乡优势,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动中医药与健康养生、温泉康养、保健医疗、药膳美食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高端养生养老基地,吸引更多大湾区游客到梅州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同时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产品多样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健康优质农副产品供给基地。
(作者系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张少邦)昨日,中国足协公布中国女足世界杯前最后两期国内27人集训名单,王霜、王珊珊、吴海燕、古雅沙等人领衔,梅州辉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