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赠茶种 今始富农家 来自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的蹲点报告

南方日报 2019-04-16 06:44

深山里的马图村铺上了柏油路,村民纷纷盖起了新房。南方日报记者姚志豪摄

扫码看丰顺马图村

81岁老人种茶致富

今年81岁的马图村村民饶维义和儿媳妇饶展秋正在采茶。南方日报记者姚志豪摄

春寒料峭,人心火热。海拔900多米的茶园中,一株株百年茶树迎风而立。极目远眺,天边云山险峻、重峦叠嶂。山脚,是一座被九龙嶂、北山嶂环绕的宁静村落——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

90年前,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进村驻扎三天两夜,在这片红色土地留下革命足迹。

如今,大山深处,马图村的老百姓开山路、种茶树、引龙头、建品牌,一次次克服艰难险阻,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走上了全面奔小康的道路。去年,马图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茶叶产量48万斤,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驱车来时,公路如玉带缠绕,若隐若现、绵延不止。山区人民用热血与汗水绘就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打开贫困的第一把钥匙

“采茶不忘朱军长,当年带军过山洼;

赠给井冈茶种子,井冈精神播万家;

井冈山茶细播下,绿色茶苗遍山野;

红军哥哥回来吧,敬您一杯马图茶……”

清明过后,春雨淅沥。高高低低的翠绿梯田间,老茶农一边麻利摘下新鲜茶叶,一边哼着这首《敬您一杯马图茶》。

“我们种了300多年茶,户户有茶园。”马图村党支部书记何运新说。

曾经的马图村,山光、人穷、路难行。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马图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通道,是一条全长42公里的沙土公路。路上坡陡弯多、无人养护,一年中有1/3的时间不能通车。

路不通,马图茶叶无人识。“每次只能挑十几斤,走8个小时的山路到镇上卖。”今年81岁的老人饶维义感叹,当时只能靠人力挑茶叶,挨家挨户上门推销。

2003年,马图村被列为省级贫困村之一。马图村前任村支书饶富琴说,当时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一些村民砍树度日。

打开贫困的第一把钥匙,是修路。2004年,我国开始实行“村村通”工程。同年3月,在马图村民们的积极反映下,梅州市、梅县、丰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向梅州市委提交了《梅丰边老区调查报告》。很快,消息传来:把这条42公里的沙土路修成3.5米宽的水泥路,争取年底通车!

水泥路通车后,马图人卖出了茶叶,打开了销路。“以前从村里到龙岗镇,18公里路要走七八个小时,摩托车也要用履带辅助才能开。”梅州市丰顺县龙岗镇镇委书记吴鹏鸟回忆,通车后,开车到镇上只需一个半小时。

沿着这条路,外出打拼二十多年的村民饶富强回村了。2008年,他回村投资,由村委会参股、村民自由入股,成立了龙头茶企“马山茶业”。公司成立后,整合了全村8000多亩茶园,在有机种植的基础上,打造现代化生产基地。如今,公司已生产名优绿茶和红茶共10个系列、20多个品种。

“我们以"公司+基地"的模式,直接带动了700多户茶农与公司合作。”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饶富强说。

2007年,马图村干茶总产量6万斤,茶叶总产值500万元,茶农种茶单项经济收入约1280元。

2018年,马图村共有870户茶农,茶园种植面积12000亩,年产量48万斤。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年收入超10万元的茶农达到80户,为乡村振兴起到产业龙头带动作用。

饶富圳是“十万元户”之一。现在,他种了几十亩绿茶,每年单是茶叶一项就可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路通了,茶叶好卖了。每年清明,我的小孩还会请假从城里回来帮忙采茶。”他高兴地说。

新的路还在向村庄深处延伸。2018年,全村又统一规划,新铺了柏油路。今日的马图,公路纵横交错,村中楼房林立,茶田漫山遍野,一派生机盎然。

“听说还要建两条新的省道,以后从梅州高铁站、梅南高速出口出来,开车到村里只需要半小时。”村民饶富鑫满怀期待,新的路不仅把茶叶带出去,还能把更多游客引进来。

目前,通往马图村的6米宽省道正在规划,建成后将进一步破除山区交通瓶颈。“马图村也将紧紧抓住组织振兴、产业振兴,真正实现红色土地、绿色崛起。”吴鹏鸟说。

从未忘却的“红色精神”

走在马图村整洁的村道上,村级文化活动广场与红四军进驻马图纪念亭比邻而立,见龙居、燕翼居、得震楼等20多处革命遗址向人们无声诉说着当年的激情岁月。

“红四军在马图休整时,军部设在见龙居,朱德就在这里住了三天两夜。燕翼居是政治部、参谋部,也是陈毅当时的住所。”对曾经的故事,年逾八旬的村民饶炉元熟稔于心。他的伯父是当时苏维埃丰北区委书记,父亲是赤卫队员。

红色精神、革命传统,马图人民从未忘记。即使交通闭塞、生活困苦,他们也不甘人后、顽强拼搏,自力更生寻找致富之路:修公路、建学校、办医院、兴办小水电、开发铅锌矿、种植马图茶……

上世纪90年代,马图茶叶还是由各家各户自种、自采、自炒,工艺水平不一,成品茶良莠不齐,也缺乏统一的销售渠道。“一斤茶叶就卖七八块钱,好一些的也只能卖二三十元。”马图村委委员饶展秋说。

为什么马图茶叶味道好却卖不出好价钱?村民何火球不甘心,只要一有机会就去外地“取经”。那些年,他在多地茶庄卖茶叶时发现,贴了品牌标签、精心包装好的茶叶价格能翻好几倍。

何火球开始反思:马图茶叶大多是小作坊生产,质量参差不齐,无标准、无产量、无品牌,才导致卖不出好价格。“为什么我们不能建自己的茶叶品牌?”思路豁然开朗,他马上跑去注册“马图茶”品牌。

“马图茶”上市第二年,何火球公司所卖的茶叶单价从45元上涨至100多元。“现在,最好的马图茶每斤可以卖1500元。”何火球说。

在品牌带动下,“马图茶”的名气流传开来。“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茶叶供不应求,价格年年涨。”饶展秋说,茶农所卖的茶叶价格从品牌建立前的每斤7元飙升至每斤80元,“到2008年后,又多了"马山茶"品牌,茶农收入涨得更快了”。

马山茶业和茶农签订协议,提供种植和技术指导,建设生态茶园,实行有机种植管理。“我们还引进了广东省首条茶叶标准化加工生产线,教会茶农怎样从一年采3季茶变成一年采7季茶,增加收入。”饶富强说。

站在茶山高处远眺,长约12公里的福彩路如玉带般缠绕山间,上通层层叠叠的茶田,下通马图村家家户户。

马图人民不懈奋斗,以“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在“马山”“马图”等龙头企业带动下,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

“这就是我们马图人!”村委会主任饶富活一脸自豪,“红军给祖辈父辈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奋斗的精神,传到我们、传到下一代,还要继续发扬!”

红色故事代代相传,革命精神永不止息。

两年前,丰顺县启动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陈列馆项目。趁此机会,马图村先后建起了“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陈列馆”综合示范基地、红军博物馆、苏区长廊。饶富活说,要擦亮“红色品牌”,把马图村打造成为既能全面展示原中央苏区革命文化,又能发展乡村旅游的综合性红色爱国主义示范基地。

一条红色村、美丽村、特色村,正在粤北山区焕发生机。

马图人的新梦想

“2013年,马图村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详细的10年规划。”饶富琴拿出马图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图说,“未来就是按规划有序建设村子,让马图更美丽。”

当前,依托乡村振兴战略,马图村抓住机遇推进新农村建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层层落实,村里的点滴变化让村民们欣喜不已。

走在村里的柏油路上,河岸平整、水流清澈,统一的木制栅栏将各家院落围起,显得十分整洁。“现在村子变得很漂亮了,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到新建的广场上跳舞。”村民包华丽说。

看着日益美丽的马图村,饶富琴满怀自豪:“以前我们为"空心村"困扰,现在我们村成了"回流村"。”

村民饶富鑫早年外出,到梅州市做电焊工,月薪四五千元。看到村里茶叶行情后,2011年返乡种茶,如今年收入十多万,盖了新房、买了新车。

每年采茶季节,从广东各地回村的人越来越多。“村里有4200多人,加上回流村民、外来工人,最多可达7000多人。”何运新说。

新的希望还在延续,对于未来,马图村有了更多梦想:

——扎实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扎实推进新农村美丽宜居工程,保留田园风光、留住乡愁印记。

——扎实推进特色村旅游产业工程,推动文旅、茶旅、养旅融合发展,做强富民兴村产业。

2018年,广东全力推动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梅州市丰顺县茶叶产业园成为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作为该产业园的核心区域,马图村正着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下一步,要将这里建成一个茶主题的休闲度假区。”在顺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志威的计划里,未来要在马图村丹竹坑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业态,“要种茶,也要有特色旅游、文化民宿、高端疗养院等产业。”陈志威还说,一定要“与民共利”,未来将采用入股、聘用等多种合作方式,和村民们一起把旅游产业做强。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我会一直种茶,直到做不动。”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饶展秋笑了。从小时候想吃饱饭、到盼望有一条路背茶出山,从供孩子上大学、再到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这些梦想,她都一一实现了。

顺着饶展秋所指,放眼望去,绵延的翠绿茶树宛如巨大的五线谱,在梯田中匀称展开,辛勤采茶的马图人如点点音符跃动其上。

百姓故事

“一片茶叶”

养出三个大学生

四月马图,采茶正忙。

清晨七点,马图村委委员饶展秋准备好干粮,乘车前往自家的茶田。“早上七点上山采茶,中午在山上吃饭,下午五点左右回家,晚上进行茶叶加工制作。”蜿蜒的山路将近行驶了半个小时,饶展秋告诉记者,与“茶”为生的生活,她已经经历近三十年了。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年幼的饶展秋就跟着父亲到茶山摘茶。“那时候采茶了就有饭吃,没去的就只能喝粥。”回忆起当年的岁月,饶展秋用了“巨变”一词来形容。

从“大锅饭”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转变,让饶展秋生活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家分了田地,因为马图村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所以那时候我们家也着重发展茶叶种植。”饶展秋说,没想到这一种就是三十年,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行。

“预订20斤春茶,质量好的……”进入茶忙季,饶展秋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这是她最近几年的生活常态。挂完电话,她便接着采茶。

站在她旁边的老人是她的父亲饶维义,村里有名的“采茶手”。今年81岁的他,每到采茶季都坐不住,执意到茶山劳作。“我现在每天可以采80斤茶青,多的时候100多斤,很多年轻人都比不上我,我种了一辈子茶叶,茶叶也养了我一辈子。”说起茶叶,这位老人脸上总挂满笑容。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茶叶产量不高,销路也打不开,主要问题还是在“路”。“要走8个小时才能出到隔壁镇,挨家挨户卖,卖完了再走回村里。”饶维义说。饶展秋也曾想放弃茶叶种植,外出务工,但回望祖辈留下的茶园,她还是打消了念头。

1997年,梅州市马图茶业有限公司的成立和“马图”商标的注册,让马图大山里的“绿色宝藏”一下子变得抢手,价格飙升到80元一斤。“当时真后悔自己没有多种一点。”饶展秋说。

饶展秋的茶园处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茶叶品质佳,市场一经打开,便供不应求。看到奔头的饶展秋,一边开茶山,一边学习先进的制茶技术,和这片“叶子”较劲起来。

只要肯干,脱贫致富就不是梦。不仅是生活上脱贫,茶叶还帮助饶展秋培养了3个大学生。“三个小孩上大学,每年花费接近10万元,这钱都从茶叶里来,没有茶叶种植就没有钱供孩子上学。”如今,饶展秋的孩子都在广州、深圳等地工作,待遇都很不错。靠着种茶,饶展秋的家里建起了“茶叶楼”,购置了“茶叶车”,她也成为村里小有名气的“茶叶大姐”。

“希望马图的茶叶卖到更多地方,希望有更多人回来一起种茶叶。”想到未来,饶展秋一脸期待。

蹲点手记

茶香浸透幸福日子

在马图人心中,茶是红军过山岗时留下的“火种”,是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

清晨6点半,天色微暗,山间雾气弥漫,将马图村笼罩其中。

忽然,发动机的响声划破雾气,身穿雨衣的茶农开着摩托车从我们身旁驶过,一下钻入雾气中,逐渐消失在远处。驻村的日子里,记者循着他们走过的路进山。

茶贯穿了大多数马图人的一天。清明前后,正是采春茶的最佳时节。晚上10点半,这里家家户户几乎都亮着灯,清风送茶香,让人忍不住贪婪地多吸几口。茶农饶展秋说,茶青(即茶叶鲜叶)不过夜,经常要炒茶到凌晨一两点。

就像我们从丰顺县城出发,蜿蜒近1小时山路才抵达一样,马图村茶产业的发展也历经坎坷。

此前出村只有黄泥山路,一代代茶农硬是挑着茶,翻过几座山到镇上卖。直到2004年,全国实行“村村通”工程,马图村抓住这一机遇,建起水泥路,茶叶更高效地运出深山。

但很快问题来了:茶叶卖不出价。产品标准难建立、品牌打不响,是乡村产业振兴的一大难题。马图村村委发动乡贤返乡创办茶叶龙头企业,最终打响马图村茶叶品牌,茶叶价格飙升。

乡村振兴中要“共同致富”,是我们此次感受最深的一点。引进龙头企业不难,但更重要的是带动村民,就像一位企业老板说“村民们最怕的是,企业进来了却和他们没关系”。当前,马图村两个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多种合作方式,带上村民一起致富。

随着茶叶产业振兴,外出打工的村民逐渐返乡,曾经几乎“空心”的马图村变得热闹,村民们盖了新房、买了新车。

勤劳,是我们在茶农身上看到的最明显特征。临别时,我们问饶展秋,每天采茶炒茶,累吗?她摇摇头,笑着指向公公饶维义:“阿爸81岁了,还在每天采茶,采得比我还多。”

正是靠着种茶,饶展秋供了3个孩子上大学,去年还买了新车、在城里买了新房。“我会一直种茶,直到干不动为止。”她说。

在马图村红四军军部旧址,我们似乎找到了马图人坚韧的源头。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曾驻扎此地,在艰苦的大山深处留下革命的火种。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不仅写进了马图村的历史,也融入了马图人的血脉,成为世世代代传承不息的精神内核。

大时代下,马图百姓的故事波澜不惊,却像这里的茶叶,回味绵长。抓住国家、时代的发展机遇,从没路到有路、从无名到出名、从贫穷到富裕,马图村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制出一片片茶,浸透出幸福的日子。

■大事记

2004年5月12日

梅州市委、市政府在马图召开现场会议,研究讨论如何改造龙岗圩至马图的道路。

2004年底

长42公里,宽3.5米的水泥公路基本建设完成,成为马图村“走出去引进来”的重要通道。

2008年

总投资2000多万元的丰顺县广东龙岗马山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是梅州市首家由茶农入股、村委会加股的茶业股份公司。

2012年

马图红四军军部旧址“见龙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山茶文化休闲产业园已累计投资1.65亿元,着力打造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绿色生态旅游景区。

2014年

马图村获得中央彩票公益金扶贫资金1000万元,实施马图南路、马图北路、马图茶山路交通工程,为马图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马图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2015年

马图村全面脱贫。

2016年

县道X949(龙岗—马图—梅县梅南)申报升级为省级公路。

2018年

马图村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烽火印记)、党建综合服务区(红色主题馆)、见龙居(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馆)、峥嵘之巅、茶路印章、红四军革命旧址“燕翼居”、马图村卫生站、马山生态茶园等工程建设。

马图全村茶叶种植面积1.2万亩,茶叶产量48万斤,仅茶叶一项,村民每年人均收入达1.5万元,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扶贫路。

本版撰文:

南方日报记者陈晓张子俊黄培强

统筹:郑佳欣辛均庆

新闻推荐

梅州丰顺县 实行县党政领导工作实绩月报告制度

羊城晚报讯记者危健峰、通讯员胡金辉报道:为更好地转变工作作风,激励领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近日,梅州市丰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