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一杯茶” 打响“生态绿” 蕉岭依托“蕉岭绿茶”地标产品,铺就生态产业致富路

南方日报 2019-04-15 06:19

产自黄坑村的成品猪兜窝茶。

茶农在蕉岭县新铺镇黄坑茶场采摘春茶。

绿油油的茶叶嫩芽。

云雾下的茶场多了一分春的气息。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时分,蕉岭县的“绿色黄金”产业迎来一年一度的高峰期。行走在各大茶场,茶农们忙碌的身影与青山绿水,构成清新绚丽的寿乡丰收图。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蕉岭县茶叶生产总面积1.06万亩,其中投产茶园面积达1.04万亩,新建茶园500亩。今年因受前期干旱、气温高、雨水少等不良天气影响,茶园茶青采收量比去年略减,茶叶产量约减6%,总产量达828吨,茶叶总产值预计达9108万元。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蕉岭县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挖掘和利用深厚的生态资源,着重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蕉岭县茶叶产业发展便是其中一个重要体现。目前,蕉岭县茶叶产业已经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经营模式,茶叶产值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一杯茶”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

做特色以“硒”为媒求创新

清明时节,春茶吐翠。沿着蜿蜒的山路进入蕉岭县新铺镇黄坑村,一路烟云缭绕,犹如仙境一般。

行至深处的茶山,雾雨蒙蒙中,茶农们戴着斗笠,身背茶篓,穿行在茶田里,采茶是蕉岭县春天的一道风景。走近采茶人,只见采茶人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动作娴熟地将新鲜嫩绿的茶叶采摘下来,放入茶篓中。

“现在正是茶忙时节,我们每天早上七点左右就到这里采茶,下午六点结束,一天可以采50斤茶青,工钱每天能领到100元。”

今年54岁的茶农张丽珍已经有11年的采茶经验,她告诉记者,每年的春茶采摘季节她都会过来茶场帮忙采茶,一般来说,半个月的采摘期可以给她带来近2000元的收入。

“黄坑是猪兜窝茶的发源地,生态环境无污染,再加上土壤富含硒元素,茶叶优良的品质深受茶企和消费者喜爱。我们都是通过展销来宣传我们的茶叶,主要的销售范围在广东及广东周边的省份,基本都是批发给实体店和零售,也会通过电商平台销售。”蕉岭县茶叶协会会长张伟山介绍说,春茶新芽鲜嫩,是制作高品质茶叶的首选。在农业机械化发达的今天,蕉岭县采茶仍旧保留传统的手工采摘。“这样人工成本就比较高,但是茶叶的品质就比较有保障。”

猪兜窝种茶历史至今已有300多年,全村大部分家庭世代种茶,“茶叶楼”“茶叶车”在这里随处可见。在客家地区,绿茶一般以当年饮用为宜,但是猪兜窝茶经过特殊高火炒制,有适宜长时间保存的特点。通常猪兜窝茶用铁罐储存,在次年饮用口感更加醇和,也可以用瓦罐陶罐储存3-5年,甚至更长时间,用草纸密封,作为陈茶饮用。“我批发猪兜窝绿茶已经16年了,相比起其他地区的茶叶,猪兜窝绿茶滋味浓醇、回甘持久,价格公道,包装也做得很精细。加上很多老年人觉得刚炒出来的新茶比较热气,更倾向于喝老茶,所以这种茶叶卖得也比较好。”作为猪兜窝茶的零售商汤裕新说。

得益于良好的自然条件,蕉岭县猪兜窝茶叶一直备受青睐。据张伟山介绍,丰富的光照、水资源、气候温和、土层深厚、偏酸性土壤等造就了蕉岭县良好的茶叶生长环境。不仅如此,蕉岭作为国内少有的富硒地带,蕉岭县茶叶更是带着独特的气质——富硒,经过检测,蕉岭县茶叶富硒含量在25毫克/千克以上。

“我们以传统的种植茶叶项目为主、立足本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农户签订协议,带领茶农入股获享红利。农户也有自己的茶叶基地,我们主要解决农户销路难的问题,方便本村人在家就业,改变了出门务工的生活,增加他们的劳动收入。”张伟山介绍,猪兜窝茶现已建成茶叶基地900多亩,投产茶田近七百余亩,年产毛茶一万到两万斤不等,年产值超过260多万元,可带动全村茶农100余户,茶园种植面积1000余亩。引导农民标准种植、规范管理,辐射带动周边茶农增收致富,猪兜窝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抓住富硒特色,结合山地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气候环境,当地茶农正着力延长茶叶产业链。“我们正在研制新的茶叶产品,比如茶叶糯米酿酒、茶叶糖等,身边的朋友尝试过都说很好吃。”张伟山计划以委托加工的形式,将茶叶深加工产品大力推向市场,逐步把茶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3月2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健康茶生产示范基地”在蕉岭县新铺镇黄坑村挂牌成立,更是为蕉岭县茶叶产业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如今,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蕉岭县茶叶种植从零散、无序到规模化、标准化,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产业路、致富路。全县有成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有10个,市级龙头企业2家,茶叶专合组织8家,取得无公害认证企业3家,取得有机认证1家,取得QS认证4家,同时“蕉岭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已有3家茶企业申请使用。

打品牌以“质”为牌扩市场

“我喝蓝源茶有十年了,蓝源茶的品质好,茶汤很清,香醇无杂味,口感滑润。我身边的朋友也都很喜欢,每年我都要买上几百斤送朋友呢。”蕉岭县星森茶厂的老顾客陈上游说。高山云雾出名茶,蕉岭县星森茶厂位于世界长寿乡梅州蕉岭县域内的南磜镇,其种植基地环境优美,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常年云飘雾绕。茶叶生长所需的阳光、温度、水、气、土壤等环境条件俱佳,是华南区高端、优质、安全茶叶的最佳生产基地之一。

蕉岭县星森茶厂负责人肖宇珍告诉记者,南磜茶叶生产早在明清时期就已高度发展,远销南洋享誉韩江流域。“我们的茶叶2013年、2015年连续两年在广东省第十届名优茶质量竞赛上荣获金奖。”然而,南磜镇茶场缺乏人才,加工技术落后,出现茶青一度“过剩”。

1996年,南磜镇相关领导找到了肖宇珍的父亲肖星光,希望他接管茶场,解决茶青“过剩”问题。面对茶厂加工销售能力有限,致使茶青腐烂倾倒或老死枝头的问题,肖星光刚开始心里也没有底。“不知道怎么去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要保证质量。”

从那时起,肖星光便全身心投入到茶园管理、茶叶加工、茶叶销售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茶场当年就盈利2万多元,扭转了亏损的局面,肖星光说这给他吃了定心丸。

2004年,肖星光从南磜悠久茶文化历史实际出发,申报注册了“蓝源”商标,成立星森茶厂。经过近20年的发展,目前,星森茶厂现有茶叶种植示范基地800亩,可控基地1000多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引导农民标准种植,规范管理,并带动了2600多户农户耕山致富。

“蕉岭茶叶产业最重要的是销售这一块要做起来,如果市场没有做起来,其他的都是空话。这就要求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把蕉岭绿茶的品牌打出去。”肖宇珍说。茶叶要卖出好价钱,靠的是品质和品牌。然而打造品牌单单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做到的,大多数茶企业苦于资金短缺,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投入。除了抓好生产茶园建设,提高茶叶生产的生态管理,强化茶园基础建设,政府也适时进行了政策引导。“做茶并不能够以产量论英雄,保证质量、打造品牌更加重要。”

凭借多年在茶叶市场打拼的经验,肖宇珍深刻认识到品牌必须有自己的特色。然而,传统的加工工艺做出的蕉岭成品茶是“熟香”型,失去了茶青本身应有的天然清香之味,市场上并不太受欢迎。看到问题的星森茶厂决定改进传统工艺,加工出茶青本身应有之味的“生香”型,经过数十次反复试验,终于掌握诀窍,成功研制出富含茶叶天然清香的“生香”型产品,形成了自己品牌特色。通过严控茶叶品质,蓝源茶逐渐声名鹊起。

蓝源茶的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茶叶的价格一路水涨船高。2017年4月16日,由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闻发布暨世界寿乡招商推介会”在北京召开,以蓝源茶为代表的蕉岭绿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现在我们对于蓝源茶叶的质量把控也更加严格,坚持使用有机肥施肥,并且每年都要检测。”肖宇珍表示,这几年来,随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梅州市十大名茶”“富硒农业生产基地”等一系列荣誉接踵而来,使得蓝源茶的品牌优势得到进一步彰显,茶场生产的茶叶不仅畅销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等珠三角地区,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北京、浙江等地的市场,蓝源茶的价格也随之提到了200—300元一斤。她希望蕉岭绿茶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让具有文化、具有特色、具有生态资源优势的产品得到开发和保护,使世界长寿乡的品牌越擦越亮。

与肖宇珍有同样期盼的还有蕉岭县众多茶农,他们都在为“一杯茶”的发展蓝图描绘色彩。目前,蕉岭县把茶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着力做好茶产业名片,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精品化。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蕉岭县还将茶产业做成一种旅游文化品牌,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不仅卖茶叶,还卖风景。以茶为媒做好富民产业,推动蕉岭绿茶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茶企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关

蕉岭绿茶背后的故事:

猪兜窝茶叶传说

“山旮旯里猪兜窝,色润香纯滋味浓;三百多年话经典,饮誉海域美名扬!”黄坑村是蕉岭县新铺镇辖属的徐溪范围的小山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四面群山环抱,人口不多,全村75%的经济支柱产业都是茶,因村里山坡地“猪兜窝”种茶产茶而闻名遐迩。说起蕉岭绿茶,就会想到黄坑猪兜窝绿茶。

猪兜窝茶是炒青绿茶,始创于1660年间,产于蕉岭县新铺镇辖属黄坑狮子嶂山脉的猪兜窝村,该村是一个山窝,只有一个出入口,窝长约2.5公里,窝内分开几个小窝,生态环境良好。清康熙年间,村民在高山林密的猪兜窝缓坡地上零星种植了几颗中叶偏小的水仙茶种茶树,通过手工制作绿茶,制出的茶叶品质优良,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银灰显霜,汤色清绿,香气醇浓,滋味醇和爽滑,叶底嫩匀柔软,以香浓、甘滑著称。

相传在清康熙年间,猪兜窝有一村民在云贵一带任知县,后年老解甲归田回到自己的家乡,带回4颗茶树种子,当时的茶叶叫作“茶药”,作用为伤口消炎、生津止渴、治痢、消暑、降血糖、降血脂等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老知县回到家乡后在狮子嶂山脉底下的猪兜窝种下茶药种子,有2颗成活,经过精心培植,茶药成年后采摘鲜叶无偿提供给村民治病,由于茶药药用价值高,老知县利用茶药种子繁植给所有村民,种植面积由猪兜窝快速发展到整个黄坑村。茶药由当时的煮、擂、晒干,慢慢发展到用火炒干、用开水冲泡,造就了今天的猪兜窝茶。后传二棵茶药树经过几百年的风霜,年老仙逝了。

猪兜窝茶自清朝康熙年间起源,几经沧桑,岁月流转,从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发展了一方经济。近年来,猪兜窝茶生产情况越来越好,茶叶品质逐年提高,2014年取得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于2013年、2015年荣获广东省第十届、十一届名优茶质量竞赛银奖等。

文:黄培强邱珂娜林剑湧汪敬淼

本版摄影:汪敬淼

新闻推荐

依托产权改革助跑乡村振兴 蕉岭县用好改革力量、深耕改革品牌,让乡村振兴深入人心

蕉岭县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一角。汪敬淼摄黄田村墩背小组休闲广场上,群众在锻炼身体。林剑湧摄在广福镇广育村黑木耳种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