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 凝聚脱贫合力 梅州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挖掘红色资源,促进三产融合,助力脱贫攻坚
高空俯瞰蕉岭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和东岭村党群服务中心。何森垚摄
油菜花在田里灿烂地绽放,花丛中蜜蜂忙个不停,前来梅州蕉岭县三圳镇东岭村参观学习的人也络绎不绝。近年来,该县抓住东岭村被省委组织部列为第二批“红色村”的契机,结合丰富红色旅游资源,探索开发利用这块红色土地上的多处“遗产”,大力发展民宿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逐步将东岭村打造成具有乡村旅游、民俗展览、红色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功能的综合性、活态化的“红色村”。
挖掘人文资源建好“红色阵地”
“自从10月份县革命历史纪念馆建成后,每天都有100多人来村里参观。现在,每逢周末我们都要接待好几百人。”三圳镇副镇长徐乐告诉笔者,凭借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得益于该县“红色村”示范工程打造,现在的东岭村已成为开展红色教育主题的“网红打卡村”。
东岭村地处蕉岭县三圳镇西北部,是省内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蓝坊肚战场旧址所在地。立足丰富的红色与历史人文资源,该村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苏区红色资源紧密结合,开辟出了一条三产融合之路。
东岭村党支部书记吴仕兴介绍,该县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和党群服务中心所在地是东岭村闲置已久的原牗民学校,具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渊源。当地通过整合校舍资源,挖掘提升红色文化,通过融合客家、红色元素进行了外立面改造,设立了东岭村党群服务中心、红星客栈和革命历史纪念馆。
走进纪念馆,天花板上的红飘带设计从前厅一直延伸到展馆的各个角落,纪念馆分为9个部分,重点展示蕉岭革命历程、革命事件、革命人物、革命史迹、抗日英烈等内容。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纪念馆中央还摆放了全息沙盘,生动再现蕉岭17处重要的革命史迹和历史上发生在蕉岭的3次重要战斗。依托一个个生动的革命故事,蕉岭通过红色主题文化的软硬件打造,不仅盘活了“沉睡”的资源,实现东岭村村容村貌提档升级,还让这里成为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阵地。“开馆以来,不少群众自发前来参观学习,接受红色教育。”吴仕兴说。
与此同时,围绕以纪念馆为中心的蓝坊肚战斗纪念园、党群活动综合服务中心、“红色印象”研学基地、“革命红色线路”栈道等7个红色项目群正抓紧推进,预计今年7月底前全面完成。
目前,蕉岭在东岭村精心打造党群活动综合服务中心、蓝坊肚战斗纪念园、“红色印象”研学基地、“革命红色线路”栈道等红色项目,把该村打造成开展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阵地。
依托山水资源打造“网红”民宿
近年来,红色游、乡村游在各地深受群众喜爱,为整合资源、留住游客,蕉岭正在酝酿出台民宿规划建设方案,鼓励以建设民宿带动红色乡村游。
在此契机下,三圳镇东岭村的红色民宿——红星客栈应运而生,该民宿的每一间房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命名。走进该民宿的“和谐”房,映入眼帘的是满满的苏区元素,红星标志、革命标语、解放军服等出现在房间的每个角落,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老革命根据地。
红星客栈是三圳镇第一家以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培育、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乡村特色民宿,沿袭了其前身牗民小学的布局,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力求让每位入住的顾客亲身体验革命年代的生活气息以及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
“我们共有服务、管理、餐饮等6个岗位提供给当地村民,在上岗前会对他们进行培训,希望以此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红星客栈管理员钟芳说,客栈还设有餐厅、红歌台等,其中餐厅的制作材料都是就地取材,能带动当地村民的农副产品出售。
把“青山绿水、田园野趣”“红色资源”等这些农村的“沉睡”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对东岭村来说是一个新的探索。东岭村换“新装”后,名气也渐渐打响,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东岭村充分盘活了闲置资源,弘扬了红色文化,我们也有红色资源,东岭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这是蓝坊镇党委书记郑康文来红星客栈参观后的体会。
从红星客栈出来,有一座小桥通向对面富含科技时尚元素的“地球仓”。在绿树丛中,有两栋小房子依山而建,进入房内,透过落地窗往外望去,一片片盛开的油菜花在阳光下好似闪着金光。“地球仓”的内部面积仅24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门口有个电子屏幕,住客可以通过智能识别系统进行身份核实,“人脸+身份证”双重识别后门锁自动打开,真正实现“去前台化”。
“地球仓”拥有智能升降系统、智能识别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值得一提的是,污水处理系统可以将生活污水进行生物降解,通过屋顶人工湿地进行二次净化过滤,经过中水循环后可以用来冲刷马桶、浇花浇草等,对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少量排水通过渗透、雾化、滴管等方式进行处理。
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走进东岭村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菌种厂,可以看到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的将原块木材进行加工,有的负责包装菌包,还有的将菌包高温处理。这些菌包均用于栽培灵芝,而灵芝是东岭村产业扶贫工作中的其中一种特色农产品。
“通过电商技术培训,我们集约化发展养蜂业等传统产业和串联紫灵芝、金线莲、香菇等基地,形成集群规模产业带。”吴仕兴表示,有了红色文化这一“底色”,东岭村继续书写“绿色”篇章。根据东岭村贫困的具体情况,该村制定了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规划方案,对有劳动能力的10户贫困户通过养蜂、养牛、种水稻等项目,以“造血”的方式达到预脱贫的目的。在产业园内,贫困户采用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的同时培植稳定的产业。
“再也不用担心农产品卖不出去了。”香菇种植户吴碧秀说,东岭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与回乡创业的蕉岭县五福之乡长寿之乡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带动全村农户通过种植紫灵芝、金线莲和香菇等特色农产品,同时,红色旅游的发展也增加了农副产品的收入,推进东岭村扶贫产业发展。
据悉,项目总投入资金约300万元,规划建有3个基地,分别是3亩食用香菇菌棒生产基地、7亩大棚种植紫灵芝基地及200亩林下金线莲种植基地,预计年产值可达800万元。该项目可为东岭村约50名农户(含建档立卡贫困户)解决务工问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每年可增收25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可增加4万元。
同时,东岭村还稳步推进了光伏扶贫项目。光伏项目于2017年9月开始并网发电,目前已开始产生一定经济效益,所得3万元收益统筹分红给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人均每年收入可增加约1100元。
东岭村是传统的蜂蜜产地,但长期以来蜂农各自为政,销路单一。当地党组织通过引导电商企业对接农户和专业蜂业合作社,拓宽了销售渠道,产生最大效益。投入帮扶资金约15万元,种植百亩油菜花,为蜂蜜养殖提供充足的蜜源,增加蜜蜂的繁殖速度,提高蜂蜜产量。同时采取“成立蜂业合作社+贫困户+打造电商平台”的方式,积极构筑政策、资金、技术、销售等扶持平台,帮助蜂农销售原生态蜂蜜。按现有养蜂户测算,每箱蜂每年增收在300元以上,贫困户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元至5000元。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我很满意!”蜂农吴广兴说。通过合作社和网络平台,吴广兴2018年销售了200斤蜂蜜,年收入达到1万多元,且在产业园的入股分红中领到了1200元。他说,接下来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继续发展养蜂业,成为致富带头人,带动更多群众实现共同致富。
目前,东岭村养蜂3200多箱,农户每年每户可增收3000元至5000元;紫灵芝种植基地可为50名农户解决务工问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实现每年人均增收2500元,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5万元。
撰文:陈萍祝银清邱珂娜
新闻推荐
读者王女士:蕉城镇横岗村山下古屋与窝子杨屋交界处的池塘死水臭气熏天,到处是蚊虫,希望有关部门经常督促根治这一现象。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