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梅州加快绿色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用活生态资源 走产业化道路
●本报记者王玉婷
14日,由省社科联主办、市社科联承办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暨绿色发展理念研讨会”在梅召开。来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梅州加快绿色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华侨遍布世界各地,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全省第一、绿色发展指数全省第二,这都是梅州的特色和基础。要立足资源优势和既有基础,结合外围的政策环境,找准未来的发展定位。”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曹宗平建议,梅州要用活客家和华侨“两大人脉”,净化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两大环境”,抓住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和海西经济区“三大机遇”,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再由产业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两大转变”,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产、城融合协调发展。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吴大磊认为,梅州未来要继续在促进生态资源价值化等方面努力。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育工作,持续加大绿色投资,增加绿色储存,厚植生态本底。要加强绿色经济制度建设,构建“深绿”产业体系。梅州提出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给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产业载体。还要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这不仅要做好生态民生,让百姓享受绿水青山,心情舒畅起来,也要做好物质民生,让百姓通过从事环境保护、绿色产品开发,把腰包“鼓起来”。
市发改局局长张劲龙表示,梅州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导向,一手抓绿色生产,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一手做好“生态+”文章,加快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强化生态产出。要提升生态文化优势,夯实绿色发展基础;建设重大发展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三宜”城市范例,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建设优质生态产品供应基地
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梅州应如何融入其中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中山大学教授古小东献上了“金点子”。他说:“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绿色、安全、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梅州要结合良好的资源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品质农业,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港澳地区的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还要挖掘整合自然风光、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历史名人、足球、美食等资源,大力推进农商文体健旅深度融合发展。完善旅游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度假观光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这与吴大磊的观点不谋而合。“梅州要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定位,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我觉得梅州可以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态产品主产地。所谓优质生态产品,不仅包括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湖水等,还包括特色农副产品等,梅州在这些方面有比较优势。”吴大磊说。
在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林仲豪看来,梅州首先要大力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致力打造全省生态产业化示范区,作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功能区。其次,要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相关产业转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产业溢出的承接地、承载地,拓展发展腹地。此外,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打造客家特色品牌,实现客家特色产品市场化、产业化,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客家文化产业化高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严伟涛在日前召开的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梅州市新一年交通运输工作计划新鲜“出炉”:实施五年交通大改善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