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销瓷上的文化“密码”

珠海特区报 2019-03-15 06:55

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一批批外销瓷远渡重洋,被运到世界各地。□本报记者耿晓筠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逐年升温,催生了外销瓷的“回流”热潮。与传统的中国古瓷器不同的是,这些在几百年前甚至更遥远的年代“远渡重洋”的外销瓷,称得上是中国瓷器中的“奇葩”,不仅形态各异,而且图案特殊,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外销瓷因其画风漂亮,施彩工艺繁复,受到众多收藏者的青睐,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进入收藏领域。这些富有浓烈异域风情的外销瓷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文化信息?据泰锋文博古玩城专家介绍,“外销瓷”是中国出口到国外瓷器的总称,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古瓷器曾经征服过世界。中国外销瓷的生产和贸易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考古发掘证明,在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巴林、约旦、叙利亚、苏丹、埃及、坦桑尼亚等国都出土了中国唐、五代时期的陶瓷标本,品种有唐三彩、越窑青瓷、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广东梅州市梅县区窑瓷器等。中国陶瓷运往世界各地后,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自唐代以来,各国陶瓷工匠竞相仿制,并生产出各具民族风格的陶瓷制品,从而推动了世界陶瓷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到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之后,外销瓷器的销量激增,不仅有外贸交易的“外销瓷”,更有“定制瓷”,输出范围从亚洲扩展至欧洲、美洲,形成了一个世界性的外销瓷市场,景德镇陶瓷成为“世界商品”。

在瓷片上碰撞出东西方文明的“印记”。外销瓷不仅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缩影”,也完美“记录”了东西方不同的审美需求。泰锋文博古玩城专家认为,外销瓷体现了外国人对中国陶瓷的审美和艺术追求,也充分展示了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随着明清时期瓷器出口量的增加,古代工匠们更注重根据不同国家的生活习俗,为国外特殊需求专门生产或烧制瓷器的风气日渐兴盛。从清代外销瓷品种上看,虽然青花占据数量较大,但各类彩瓷,粉彩、五彩、绿彩瓷尤其是加金彩的数量开始增加;从造型上看,中国传统的器型数量仍占绝大多数,如将军罐、观音瓶等器形;从纹饰上看,大多数纹饰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但有一部分是具有明显欧洲风格的器物,如汤盆、水器、双口瓶等。还有一类与中国的传统瓷器造型略有差别,是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上局部略有变化,如花卉、人物、动物等,但也有部分是欧洲来样定制的图案,如一些典型的欧洲帝王肖像、名人肖像、徽章、郁金香花卉以及反映航海题材的船纹等,这些纹饰在国内瓷器上十分少见。这也是外销瓷最具特色的,画工的表现方式也更符合西方的审美需求。专家介绍,纹章瓷是最富特色的一类外销瓷,作为欧洲各种组织、皇室、贵族、军队等群体委托在中国的贸易公司定制烧成的瓷器,这些瓷器上都绘有代表群体标志的徽章,很多家族的传承脉络通过纹章瓷体现的一清二楚,不同的纹章也成为不同时期外销瓷风格特征的断代依据。专家认为,作为一段瓷器历史的见证,外销瓷凝结着中西方艺术审美交流融合的痕迹,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意义。

新闻推荐

桃尧镇:携手乡贤共绘乡村新貌 乡贤梁亮胜一次性捐资1300万元助力家乡新农村建设

午后,村民在新修的乡间绿道上散步。叶劲松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阳春三月,走在梅县区桃尧镇松林村的乡间绿道上,犹觉空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