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以集聚化特色化精品化多彩化“四色融合”锦绣美丽画卷 彩绘“客都明珠” 精绣“美丽梅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先行地和实验区的广东寄予殷切期望,对广东工作提出了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更高要求。梅县区广大干部群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对表对标省市决策部署,将“创新”“发展”“奋斗”等关键词铭刻心头,积极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挥洒汗水、贡献梅县智慧、提供梅县方案,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探索与实践。
●本报特约记者刘洪桥曾健锋王雅
创新驱动发展 推进集聚效应
为激发振兴发展新动力,梅县区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23456”思路举措,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产业发展,着力加快产业平台建设。在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的整体规划框架下,梅县区以畲江产业园、水车产业园和城东白渡产业园“三园合一”思路,规划建设首期25.5平方公里的梅县产业集聚区,突出抓好梅州综合保税区、省市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园、广铁物流园和园区交通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及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建设。
在加快振兴发展过程中,梅县区做好配套服务,在畲江镇推进了学校、医院、娱乐等设施建设。“在畲江城镇中心区域,广梅园区医院已建成使用,全权委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运营管理,现在畲江产业园能享受到和大城市一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梅县区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梅县区大手笔打造“创新驱动带”,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支持工业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全面对接,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发展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廖万清院士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设立院士工作站,陈志杰院士担任广东鸿荣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绿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顾问。全区现有12家上市企业(含新三板挂牌企业)、高新技术企业25家、院士工作站2个。
梅县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路线图和方向标,着重推动现代工业产业和新兴产业步入新高度。着力推动现代工业产业“进挡加速”。坚持立足现有产业优势,努力做好产业转型的“加减法”,探索和建设山区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提升美丽内涵 擘画特色乡村
水车镇白沙村经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番“梳洗”,出落得“亭亭玉立”:300亩曾经荒废的水资源“活”起来了,整个村庄灵动起来了,美丽乡村的气质也就显露出来了,勾画出“鹤舞白沙传客韵、梦里水乡织锦绣”的迷人景色。
“每天都有游客到白沙村游玩,周末来的人更多。美丽乡村建设吸引了人气,更带旺了财气,村民不仅生活环境改善了,钱袋子也越来越鼓了。”白沙村党支部书记吴伟发如是说。
近年来,梅县按照“12425”美丽乡村总体规划,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修编完善乡村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村庄建设、古驿道活化利用等专项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形成支撑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落地的一张蓝图,促进镇村联动、城乡融合发展。
同样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尝到了特色农业发展甜头的,还有阴那山脚下的农户们。“今年灵光寺景区免收门票,游客量翻了几番,我店内的阴那山绿茶、五指毛桃等客家特产早早就卖断了货。”农户李赞隆开心地说。原来,阴那村与当地景区联动,因地制宜建设千亩茶海,结合灵光寺禅文化,建立“禅茶”茶叶基地、优质金柚基地,通过“农业+旅游”,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优势,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观光,还带动了乡村民宿产业的发展。
瞄准三宜范例 构建精品新城
近年来,梅县区在补齐交通、医疗、教育、养老等短板方面持续发力,区委一届六次全会更是把补短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要充分借助广州梅州对口帮扶机制,牢牢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主动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联通。要大力推进“两高一场”、国省道改造和“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梅汕高铁、梅龙高铁、瑞梅铁路、高铁畲江北站和梅州西站广场、葵岗高速出口、梅平高速、东环高速建设,加快推进东部快线、西部快线、国道205线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建设,构建联结粤港澳大湾区、沿海经济带和海西经济区的高速大通道。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范例,我们必须要坚持全区"一盘棋",构建梅县全区东部振兴、西部开发、南部崛起、中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架构。各主体功能区要找准定位,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实现在空间上连线连片、在产业上"接二连三",形成错位发展、协调发展和特色发展的新发展格局。”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一语道破梅县今后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厚植惠民工程 点亮多彩生活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县区的民生工程就一路出彩,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同时,坚持把70%以上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让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感受梅县区的温度。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荣膺三级甲等医院,梅县区中医医院晋升二级甲等医院。与此同时,梅县区不断加强乡镇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或改建了13个镇卫生院和305间标准化村卫生站,并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签约建立医联体,打通了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疑难杂症不出区”,在梅县区成为了现实。
“不用舟车劳顿去广州找专家,在家门口就享受到省级优质诊疗服务,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正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名医门诊就诊的张阿姨对梅县区医疗服务竖起了大拇指。
在教育方面,梅县区始终坚持教育为先,破解学位刚需,提升办学质量。“2014年以来,梅县区共投入18亿元新建、扩建城区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6600个。”梅县区教育局长冯治山说,尤其是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资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而且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不俗成绩,成为梅县区教育品牌。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梅县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矢志不渝走改革开放之路,不断探索,勇攀高峰,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不断开创梅县区发展新局面,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梅县·客都明珠” 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新闻推荐
座谈会上,年轻干部备受鼓舞,倍感振奋。黄韬炜摄3月6日下午,梅县区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