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文规范校园APP,进校园需备案审查 对有害APP 进校园坚决说“不”
家校沟通、英语口语练习、写作业……近年来,“一起作业”“钉钉”“一起小学学生”“和教育”等校园APP及教育网络平台在中小学校中盛行,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平台,家校沟通的连接纽带。记者采访了解到,校园APP类型多,主要有家庭作业、课外延伸、辅助练习、家校沟通功能,大多分为免费和收费两档,由家长自愿选择使用。日前,为规范此类APP的使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
●本报记者林婉萍
针对性选择,控制使用时长
记者走访梅州市多所中小学校了解到,学校推荐APP情况较少,个别学校有引入学习APP,但以自愿为原则,家长选择使用,辅助教学。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学校引入的APP以学辅类软件为主,是适应新时代信息课堂的需求。新颖的模式,个性化的课程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此外,有助于加强家校沟通,方便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
“相对来讲,小学生使用APP辅助学习必要性不大。”梅县区新民小学副校长邓招云表示,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资源共享带来的全面和便利,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延知识,但游戏化的学习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沉迷其中,甚至有些APP穿插了不良广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与使用该APP学习的目的背道而驰。她提醒,小学生控制能力较差,过长时间观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也是近视低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邓校长建议家长、老师,要有针对性、有选择地使用校园APP,在给孩子使用之前,家长和老师最好先自行审查、过滤是否存在不健康广告等有害因素,防止有害APP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学生生涯,特别是小学阶段,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避免孩子过度依赖学辅类APP,不应让电子产品代替亲子陪伴。”邓校长如是说。
APP进校园,家长意见不一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梅州市大部分中小学生家长都有使用校园APP的经历。“我女儿四年级和五年级用过"一起作业",学校推荐免费使用。老师会通过这个APP布置英语跟读作业,让学生在线完成。”家住梅水路的陈女士跟记者介绍道,使用该APP她主要进行英语“跟读训练”,每天会同步更新课本内容,孩子登录账号就可跟读,完成后能即时查看网上作业评价,以及老师通过了解学生具体的完成情况和发音情况给出的反馈,便于学生改正,对提高英语口语有一定的帮助。“除了客户端,这个APP还有电脑版,游戏化学习模式更为丰富,孩子经常玩到忘了时间。”在肯定这种新颖学习模式的同时,陈女士也担忧孩子过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影响视力。
“很多学校都要求使用"和教育",用手机号注册,以布置作业、传达学校事宜、发送孩子进出校门信息等校讯通功能为主。”市民李女士说,“和教育”手机APP与网页同步,除了校讯通的功能以外,还有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年级各科目、课延知识等名师在线课程,供家长自愿选择,其中大部分课程需付费才能听课。
市民蔡女士也跟记者提到,她曾下载使用过付费学辅类软件“妙笔作文”,但因实用性不强,花了钱没得到相应的成效而取消。
新闻链接
严禁有害APP进校园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表示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校园。
《通知》要求,各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做好认真排查工作,同时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学校首先要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建立健全日常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和办法,切实保障进入校园的APP安全健康、科学适宜。凡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做到定期检查、掌握APP内容变动和更新情况,发现有害信息要及时处置。学校和教师也不得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对违规使用、疏于管理并造成不良影响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严肃问责。同时,要逐步建立学习类APP使用管理的长效机制,推进“互联网+教育”。
新闻推荐
梁新森的家人在看望他。(王丽莉摄)本报讯(记者王丽莉)梅县区松源镇青塘村现年37岁的梁新森本有个幸福的家庭,然而今年2月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