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萍家庭:用心用情讴歌特区
▲黄萍、陈浩家庭。张鹏 摄
王宇/文
提到1978年,中国作协会员、深圳女作家黄萍情不自禁眼角噙着泪水,那是改变她命运的年份。自那之后,她与丈夫陈浩双双调入机关,从事政工宣传财务工作,并开始业余文学创作。一篇篇新闻、诗歌、小说作品,先后刊登在省市报刊上。
1981年的大年三十,黄萍带着这些作品从新疆南下到了深圳。她擅长公文、新闻写作,又会说粤语,被市人事局调配处选派到二线建设指挥部,任行政秘书、下乡征地的“翻译官”。陈浩随后也来到了深圳,分配在团市委工作。
壹
拓荒岁月甘当孺子牛 宣传改革开放
黄萍回忆,当年来深圳一下火车最先见到的景象是建设中的罗湖,尘土飞扬、机声隆隆,就像一个大工地。左边一片鱼塘、稻田、农舍、铁皮房、竹棚,当时3路公交车颠簸而行在沙石铺就的深南路上,45分钟一趟。她沿着广深铁道步行至解放路口,经蔡屋围,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市委大楼跑去报到。
后来,黄萍多次被评为“深圳市基建战线先进工作者”“深圳市五好家庭标兵”、入选1986~1988年深圳市优秀妇女报告团成员,被众多单位邀请做巡回演讲,连年获《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等单位优秀通讯员,又获得市长专线“优秀联络员”称号,被称为“获奖专业户”。在一连串的荣誉鲜花和赞美声中,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艰辛、苦衷和她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的内疚。
陈浩后来调动至某集团公司,从事集团公司的三角债、资产清理和追收管理工作。同时,为加强特区对外宣传,改革开放经济文化交流的特点,陈浩创作了《公司之歌》《迎宾曲》,由作曲家赵连弟谱曲,在员工中传唱,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陈浩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总工会“优秀工会干部”称号……他任职的党总支也被评为“先进党总支”。
贰
30多年坚持业余文学创作 取得硕果累累
时间对每个人是公平的,作为业余作家,黄萍、陈浩像挤海绵一样挤出创作时间。
陈浩根据清理三角债的工作经验,写出了《管理博弈》一书。中国作协会员、儒商诗人丁元热情为他题词“商海弄潮竞风流,儒商潇洒论法优,管理博弈九方高,市场经济写春秋”。
30多年来,黄萍、陈浩创作出版了《特区晨曲》《窗口星辰》《荔枝园抒情》《鹏程万里》《山情海韵》《春华秋实》《风景这边独好》《梦笔生花》《多彩的旋律》《真情守望》等作品,编著了《紫荆花红漾港深》《合浦还珠》《地王礼赞》《辛亥颂歌》等作品。
文学创作来自深入生活。黄萍坦承:“我是一个有米才能做饭的人。所以我必须扎实生活,诚实写作。”2008年,她完成了26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风景这边独好》,贾平凹题词“为开拓者树碑立传”。在这部作品里,黄萍对水围村领导班子、广大村民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倾注了无限的敬意,特别是镌刻在水围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大门上“改革开放,幸福小康颂党恩;和谐共荣,庄氏子孙写春秋”的对联,得到了村民点赞:“通俗易懂,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风景这边独好》2008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被列为该社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优秀图书。2009年3月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深圳市作协在水围村举办了“《风景这边独好》首发式暨研讨会”。黄萍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被水围村聘为文化顾问并授予“荣誉村民”。
《春华秋实》是陈浩的代表作之一,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缩影。中国作协副主席王蒙亲笔题词《鸟儿》:“不,不能够没有鸟儿的翅膀,不能够没有勇敢的飞翔,不能够没有天空的召唤,不然,生活是多么的荒凉。”陈浩说,“这首诗勉励我在深圳扎根,多多挖掘这个"文学富矿"。”
叁
自己坚持阅读也希望更多人热爱阅读
陈浩、黄萍夫妻爱书、购书、藏书、读书、写书、讲书、捐书,1996年获得“深圳首届百户爱书家庭”称号;2010年成为深圳读书月组委会评定的30年30个“书香人家”之一;客厅有三个大书柜,直立到天花板,整齐地放着各类书籍。床头柜上、床下、客厅茶几上、电视柜旁……任何角落都堆积书籍,随手可拾。
他们说:“读书如春蚕吐丝一样,给人力量和勇气,润泽人间。因此,他们多次向老少边穷地区进行捐书助学活动。从新疆喀什塔县到汶川地震灾区,到梅州、三水、兴宁、韶关、中山、珠海等地,共捐赠各类图书近万册。
他们热心公益事业,到大中小学演讲,怎样写好作文,宣讲艾青诗歌的魅力;前往社区文化工作站讲课、参与市内文化交流活动,与人分享自己的读书创作经历。
他们十分注重教育后代,一家三代有五个共产党员、三个共青团员。“老牛明知夕阳贵,不用扬鞭自奋蹄”。他们亲历和见证了深圳的崛起与辉煌,40年春风化雨,40年砥砺前行,40年奋进新时代谱写新篇。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陈浩正整理诗文集《文德双馨》。黄萍的诗歌集《飞翔的音符》是他们对党、对祖国、对深圳特区深情的诉说。黄萍、陈浩深情地说:“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美梦,在深圳这块多情的土地上开花结果。因此,人生无悔。”
新闻推荐
读者刘先生:在兴宁人民大道中段和山桥底下,长期居住着一名流浪老人,经常晚上出来觅食或捡废品,吓着过往市民,把捡到的废品堆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