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看梅州发展新思路 真抓实干 开创梅州发展新局面
策划统筹:汤凯锋唐林珍
“实施五年实体经济大振兴战略”“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享誉全国的生态高地”“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推动教育振兴”……
2月27日至3月2日,梅州市2019年两会召开。在2月28日举行的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梅州市市长张爱军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翻阅这份2万余字的报告,新词汇、新理念、新的发展思路频出。这些新内容,释放了怎样的发展信号?又将如何引领梅州今后的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陈萍黄韬炜
经济发展新方向
走实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换道超车”
3月2日上午,梅州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圆满闭幕。会上,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说:“现在的梅州,信心满贯,士气高昂、干劲十足,发展前景可期,已经到了翻开新篇、大干一场的时候。”再次为梅州高质量发展吹响了集结号。
翻阅政府工作报告,记者发现,其中关于经济发展的内容笔墨颇丰,“绿色”“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等词条频频出现,且产业发展方向更为明晰、应对措施更为具体细致,足见梅州充分立足北部生态发展区定位,走实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换道超车”的决心和努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实施五年实体经济大振兴战略,加快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这也是继梅州七届六次全会后,对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又一次全面部署。
鼓励企业加大高端产品研发、推进煤电企业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东升工业园转型增效、支持机电制造骨干企业技术创新……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机电制造这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约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八成左右,是梅州经济的重要基础,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尤为重要。因此,报告也笔墨细致地明确了五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具体措施。
在此基础上,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做强文旅、体育和互联网产业。从广东一一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115科技”)两次创造“梅州速度”,再到将“加快建设梅州互联网创新中心,出台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支持115科技、紫晶存储、帮啦跑腿、村之翼等企业做大做强”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背后是梅州全力以赴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的决心,也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体现。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产业高增长、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在增加政府税收的同时,也将为梅州绿色发展注入一股新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初挂牌成立梅州市国资委,拉开了全面深化国资国企监管体系改革新序幕的基础上,梅州首次将推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写入了政府报告,提出要全面完成市级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推进“小散弱”国有企业整合,组建基础设施、工业、文旅等领域国有企业集团等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绘制了梅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路线图",明确了重点工作的"施工图",对于进一步强化国资监管、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国有企业结构、推动梅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国资监管部门坚定不移搞好国有企业、毫不动摇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梅州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报告提出组建“3+1”国有企业集团或公司,有利于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将为梅州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发挥示范效应。
生态文化新动向
厚植生态文化优势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蜿蜒的梅江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树红花星罗棋布。作为粤北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梅州的名片。立足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梅州市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基础夯实,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得到了提升。
此次梅州市政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改革,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享誉全国的生态高地,由此可见梅州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的决心和信心。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也涉及人文环境的培育和创新。
“近年来,梅州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没有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尽管截至目前梅州的经济发展指标在全省的排位没有很大的突破,但我们终究保住了绿水青山,赢得了后发优势。”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管委会副主任、副教授谢小康表示,梅州虽然“绿色发展指数”排在全省前列,但成绩主要反映在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等方面;在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方面还显不足,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重。
“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享誉全国的生态高地",意义重大,将对梅州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谢小康认为,三分部署,七分落实,建议对照相关文件和制度查漏补缺,确保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制化轨道,同时,各部门要明确责任清单,强化责任担当。
梅州不仅有青山绿水,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崇文重教的氛围,从古至今培育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而独特的客家文化亦是梅州宝贵的财富。在此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专项提出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名城建设,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而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这是近年来的首次。
“以前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方面的内容较少,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注重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注重软件的提升,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等,更具体、更实际!”梅州市政协委员、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
为何会高度重视发展文化软实力,参与这部分内容起草的梅州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黄立基表示,背后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传承客家文化的需要,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它;第二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需要,梅州要发展旅游产业需要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第三是梅州正在打造"三宜城市",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目前,梅州正在大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报告要求实施梅州精神文明建设提质三年行动计划,突出创建常态化,深化城乡“四级联创”。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主抓手,有序整合县级资源,全面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创新开展新时代群众工作等。
对文化人才的培养,报告还提出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骨干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即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四个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
民生事业新思路
推进教育振兴建设平安之乡打造“三宜”城市范例
“民生事业”一直是每年两会的热点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现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梅州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不少新内容、新思路。
“梅州教育处于滑坡状态,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止住。”广东省人大代表、梅州市政协委员、嘉应学院文学院院长陈红旗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进教育振兴”。要求开好全市教育大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成“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并从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办好特殊教育、支持嘉应学院建设“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四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梅州市政协委员、常委,东山中学校区校长姚勇文认为,“教育振兴”的提法及时且全面。“提供优质教育是梅州市建设"三宜城市"中,"宜居"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基础。”姚勇文说,报告中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教育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措施,表明梅州市对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决心。
“建设健康梅州”依旧是今年民生类工作的重点之一。相较往年,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建设被提到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梅州要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梅州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势明显,这里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梅州市卫生健康局中医药管理科科长李立威介绍,去年10月,梅州市人民政府正式向广东省中医药局申报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并出台了《梅州市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梅州市基本建成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共同发展的,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健康服务网络。“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列入今年的"小目标"中,梅州的中医药事业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们幸福感的提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梅州要以“对标一流、赶超先进”为目标,推进平安梅州建设,努力把梅州建设成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打造平安之乡。
对此,梅州市政协委员、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局长李昌龙认为,建设“平安之乡”是梅州推进“六争六补”,打造“三宜”城市的重要内容,是造福一方的重大举措。“建设"平安之乡",对接下来的公安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昌龙说,公安机关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优势,坚持“打、防、管、控、服”并举,针对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加大打击整治力度,改进公安管理、服务工作,打造名副其实的“平安之乡”,为老百姓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闻推荐
根据《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地方税务局关于开展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年审征收工作的通知》(粤残联〔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