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都”建设思绪录

梅州日报 2019-03-02 10:34

●胡希张

提起“世界客都”,那还是笔者在《客家风华》(1997年出版)一书中对梅州在客家民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定位时“生造”出来的一个名词。当时,可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之。作为始作俑者,尽管已经在书中做了详细的论述,还是祈望着梅州能有更多的“硬件”来支撑这个称谓。

关于“硬件”,这些年来,笔者倒是时不时地有过一些妄想。春节前,闲逛江北老街,喜见文化公园及体育场馆整葺一新,欣慰之余,那些“妄想”又沉渣泛起。

文化大餐——攀桂坊

据史料记载,梅城的梅江河以北、东门以东、周溪河两岸的一片地域,含现在梅江区金山街道的杨桃墩居委、小溪唇居委、东郊村、东街村及月梅村、周溪村、龙丰村的部分,统称“攀桂坊”。

攀桂坊是名闻遐迩的“人文秀区”,是梅州作为“文化之乡”的象征地。这个弹丸之地,在科举时代,出了3名翰林、3名解元、17名进士、92名举人。这个弹丸之地,名人辈出:有嘉应五大诗人中的黄遵宪、李黼平;有嘉应五大书法家中的黄基、谢义谦;有岭东三大女诗人之一的叶璧华;有当代的世界著名桥梁学家李国豪、抗日名将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黄伯韬上将、现代言情小说鼻祖张资平、五获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中国著名文艺批评家黄药眠、我国著名音乐家张棣昌等。

最为可贵的是,攀桂坊至今还完好地保持着“人文秀区”的原生态。在那里,还没有出现大型现代建筑,一座接一座的名门世家的大型围龙屋,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是鲜活的民居,大多居住着名人后裔。走进攀桂坊,好似走进了历史,耳目为之一新!

现在最需要的是再下一点功夫,进一步从多方面精心擦亮“人文秀区”这块金字招牌。能如此,来此旅游者将饱享文化大餐,叹服客家人的“崇文”精神,叹服梅州的“文化之乡”称谓。

客家之窗——博物馆

我们梅州的“中国客家博物馆”,说句不中听的话,与“中国”这两个字还很难说是名副其实的,馆藏文物同有些市级客家博物馆比较起来,都有明显的差距。为今之计,再靠征集文物来支撑“中国”这块大匾,即便有这个财力,也将是事倍功半了,应该另辟蹊径。笔者有两条愚见,不知可行么?

其一叫“避实就虚”。确立走数字化、多媒体为主的建馆道路,实物图表,量力而为,主攻数字库多媒体平台建设,先制定一个框架,再组织一支精干的队伍,专事搜集整个客家民系各方面的信息,加以数字化,随时补充,日积月累,由残缺到完备,逐步建成客家民系的大数据库,应有尽有,观众来到馆里,面对多媒体平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其二叫“借鸡生蛋”。梅城有多位民间收藏家,收藏的文物十分了得,却苦于难以服务社会,有的人收藏的文物更多到没地方堆放,无法分类整理、妥善保管。“中国客家博物馆”应该很好利用这份资源,方法当然不是夺人所爱。现在的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名人廉吏馆,都只是陈列一些图表,大可加以压缩后充实到主馆内,将场地腾出来,“借”给几位民间收藏大家打造成为若干分馆,文物的收藏、整理、展示和处置,都由他们自理,博物馆只负责业务指导。这是件两利的好事情,何乐而不为!

时光隧道——老街区

梅城江北的凌风路、仲元路、中山街、油罗街等一大片老街区,鲜活地保存着梅城的昨天和前天,老梅城人想要买传统的、正宗的、稀缺的、便宜的、普通市面上买不到的东西的时候,就会直奔老街区。老街区虽然老旧简陋,却依然熙熙攘攘。这里像是时光隧道,老梅城人走进去,好像是回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久远,重拾了许多美好的记忆;青少年走进去,好像走进了祖辈、父辈年轻时那个年代,满目新鲜。在现代化的大海洋里,还有这么一个没被湮没的古老“孤岛”,实属难得。应该像保护文物古迹那样全方位立体保护老街区的原生态,坚持修旧如旧,拒绝拆旧建新;店面装饰、商品陈设、经营品种、经营作风,保持优良传统,不赶新潮;再多形成一些像油罗街前店后场油炸食品一条街那样的传统商品街道。千万不要为打造“旅游产品”而画蛇添足、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跟“风”搞一些如张灯结彩、人造假古董之类不伦不类的破坏性“开发”。总之,坚持“以老卖老”“依老卖老”。这样,老街区将越来越成为梅城人喜欢光顾的街市,而且,必将成为远近闻名、游客必逛的热门旅游景区。

诗词群星——诗园

梅州是“诗词之市”,有高举中华诗词近代“诗界革命”旗帜的宋湘、黄遵宪、丘逢甲、胡晓岑等,有中国象征派诗歌(现代诗)的开创者李金发,有我国革命新诗的先驱蒲风,有中国领衔的诗歌活动家野曼。一个地区有这么多大诗家雄踞诗坛,群星荟萃,在全国不是唯一,也是少有。应该建一座有相当规模的诗园,集中张扬嘉应的诗歌史迹,彰显骄人的诗歌形象。如果这座诗园选址在中国客家博物馆后面的园林里,那就再好不过了,还可以收到相映生辉的效果。

山歌印象——梅江游艇

梅州是著名的山歌之乡,梅州客家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把梅江的游艇打造成山歌平台,将所有游艇导游培养成为山歌手,使他们能即席编歌、对歌,能演唱山歌节目,用山歌穿插讲解,用山歌与游客交流、对歌、逗趣,使游客在亲身参与、零距离接触和欢声笑语中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度过难忘的夜晚。能如此,就会成为一项极富吸引力、游客必选的旅游项目,也为山歌传名,为梅州增辉。

以上这些“妄想”,确有不在其位谋其政之嫌,算是越位“犯规”了,更不知有没有一点可行性,读者就权当是饭局上的“段子”吧。

新闻推荐

西阳镇中心小学迎来两位香港支教老师

2月26日上午,香港民政事务局高级行政主任黄颖贤带领新一批香港青年服务团来梅开展支教服务。梅州市台港澳事务局副局长邓...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