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梅州如何进一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报特邀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进行讨论,代表和委员建议 盘活用好资源 引进培育人才

梅州日报 2019-03-02 10:34

访谈现场图片

●本报记者刘巧王玉婷赖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市“两会”期间,本报邀请了市人大代表、梅州市品鲜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雪莲,市政协委员、民盟梅州市委会副主委、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市政协委员、梅州市尚记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利芳,围绕梅州如何进一步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话题,来到“两会访谈”进行了讨论。

核心观点

要依托梅州被列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的契机,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相衔接,互促共进、长效发展。同时,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建立各具特色、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以“乡村文化”加速“乡村振兴”。此外,要积极探索吸引人才返乡的机制体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因地制宜激活要素资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可以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村庄,实行分区分类的差别化推进策略,探索多种形式的乡村振兴模式。”邓利芳认为,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推动脱贫攻坚相衔接。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定位,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加强农业产业规划,提升精深加工价值链,推进“三产融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建立各具特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梅州作为广东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范围的地级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此,肖文评建议,要充分发挥这一特色和优势,把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与自然景观相结合,探索“文化+”的发展新路径,变“资源”为“景点”,使农业、农村、农民从中受益。他说:“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整治环境、发展产业与长效保护相结合,实现"保护促进利用、利用强化保护"的良性循环。”

多管齐下强化人才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和新型职业农民,完善农业专业人才引进政策,让我这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增强了信心和决心。”张雪莲认为,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的振兴。她建议,政府尽快出台相关的人才政策,如将本土人才返乡的学历要求放宽至大专文凭,或参照其他人才引进机制,给予返乡人才住房补贴、生活补助等福利保障;对于返乡人才创业带动就业的,给予资金扶持、政策倾斜、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

“吸引人才返乡,还要用文化、乡情的力量凝众心、集众智、聚众力。”肖文评建议,要积极引导各界优秀青年回到农村,实现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兴业,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农村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带领乡亲共同奔康致富。

“要吸引人才回乡,也要挖掘和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梅州市正大力开展"客家菜师傅"工程,这是个很好的契机。通过推动客家菜文化品牌提升、客家菜产业化建设、客家菜师傅人才培养、客家菜师傅就业创业,带动人才、品牌和产业的发展,促进以厨兴村、以厨致富。”邓利芳还建议,制定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激发更多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闻推荐

2019目标任务:民生实事促完善

2019年,梅州市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的原则,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强保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