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唤醒与新生
□朝歌
这些年来家乡的变化不可谓不大。其实每年回来都有一些感触,只是很少形成文字,偶尔在朋友圈发几张图记录几句草草了事罢了。
当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道路变宽广了,楼房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建设项目热火朝天进行着。今年回兴宁,刚下高速就有双向八车道的兴宁大道直通城市中心,东环路和南环路像一个大圆圈,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足足把兴宁城扩大了好几倍。俗话说得好,“路通财通”,确实是这样的,发展第一步离不开道路建设。在东莞,“条条大道通罗马”,东莞塞车,全世界断货,这是“东莞道路”的厉害之处。
家乡的大道两旁有很多新建的楼盘,这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很多农村人在城里买房入住,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解决孩子的读书问题。因为农村的学校办不下去了,甚至镇里的学校也日渐式微,最好的教育资源都在城里。刚需不断增长,这导致数十年来房价一直在增长,虽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新形成的“三座大山”也逐步显现——房价、教育、医疗。这势必压制大多数山区人民群众的消费欲求,服务行业得不到充分发展,人们的思维定势趋于保守,社会缺乏创新和活力。这是现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最大问题。
但我欣喜地看到,家乡虽然地处山城,但也有一些有志之士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出了改变。例如在文化界,梅州市文联在2018年做了两件事引起不小反响:向全国文艺界号召不无偿赠书画行动倡议;组织文艺协会积极走出去,到珠三角城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这两件事虽然不算什么大事,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改变的最大困难就是思想的因循守旧,习总书记要求全国各地继续深入改革开放,其实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单位是这样,一座城市也是如此。梅州自古以来就有开风气之先的人物,20世纪初的黄遵宪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诗界革命,直到如今还是黄钟大吕般的思想,闪耀着熠熠生辉的光芒。
梅州有许多很好的自然人文历史景观,打造“客都梅州,休闲城市”的慢生活品牌肯定没错,但在这个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除了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之外,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发扬光大也很重要。客家人自古以来就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外地游客对客家人的素养还是抱有很大的期待,我们自己心中要把握好尺寸,若急功近利,便因小失大。在这个多元化的互联网时代,年轻一代应该有着继承和发扬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打造更加靓丽、吸引更多流量的客家人文景观。
作为土生土长的客家人,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东莞工作生活,说实话,我没对家乡做过什么贡献,但仍一直心系家乡,根依然在这里。今天,面对家乡的巨大变化,一方面当然感到自豪与骄傲;但另一方面,也希望家乡的人多走出去与外界交流经验,开阔视野,扬长补短,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新闻推荐
华丽花灯世界今晚精彩献呈 23支代表队242盏花灯亮相广东省第七届花灯文化节暨兴宁市首届花灯文化旅游节
熙和湾景区内的围龙屋和花灯楼。(李永芳摄)花灯是热闹的兴宁赏灯民俗主角。(陈狄青摄)兴宁花灯参加广东省首届花灯文化节两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