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花灯世界今晚精彩献呈 23支代表队242盏花灯亮相广东省第七届花灯文化节暨兴宁市首届花灯文化旅游节
●本报记者陈思杰
特约记者 钟思婷刘海阳
由省文明办指导,省文联、省民协和兴宁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为期三天的广东省第七届花灯文化节暨兴宁市首届花灯文化旅游节,将于今晚7点30分在兴宁市熙和湾·客天下花灯文化特色小镇隆重开幕,包括兴宁市本地花灯代表队在内,来自全省各地23个代表队的242盏花灯将参加展览。届时,风格不同、光彩夺目的花灯将汇成花灯世界,吸引八方游客一起领略兴宁花灯、赏灯的民俗风情。
兴宁“赏灯”大过年
在兴宁当地,“灯”在新春期间有着比其他地方更为重要的意义。兴宁的赏灯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兴宁素有“赏灯”大过年的说法。
“赏灯寓意着添丁发财、人丁兴旺、美满幸福,家族全部亲戚朋友都会参加。”广东省“非遗”项目赏灯传承人罗志平说。在兴宁,“赏灯”与客家话“上丁”同音,人们家中添了新丁,将会选择在赏灯节期间隆重庆祝。“上”是把寓意“丁”的“灯”(花灯)挂到祠堂上,以此告慰祖先,且含传承血脉之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制作出来的花灯越来越漂亮,观赏性也越来越强,且不断被赋予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家业兴旺等美好愿景,“上丁”便成为“赏灯”并流传开来。
兴宁赏灯节从正月初八开始至十九结束,主要分为请灯、上灯、赏灯、暖灯阶段。每年正月初九开始“赏灯”,因此年初八就成了“请灯”“迎灯”“接灯”的日子。各姓氏或各村将组织人力,把一担担鞭炮编在长长的竹篙上,组成请灯队伍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前往存放花灯的祠堂或店铺,甚至有舞龙、舞狮队一路助兴,声张威势。花灯“请”回村后,同村同姓族人一般都会在老祖屋迎花灯、升花灯,为家中新出生的男孩上族谱、摆酒席庆贺等,其间会增加或者结合其他一些民俗庆典活动。
赏灯日,家家户户宾朋满座,爆竹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同时还有放烟花、烧焰火、舞龙、舞狮、放孔明灯等丰富多样的喜庆活动。“暖灯”也称作“散灯”,就是将花灯从祖公厅大梁上“请”下来,意味着赏灯节正式结束。在兴宁,“赏灯”比任何一个节日都隆重,在外的游子即使没回来吃年夜饭,却也会千方百计赶回老家“赏灯”,直至“暖灯”过后,才陆续打点行装外出。
兴宁花灯源远流长
兴宁花灯是一种集民间竹艺、编织、绘画、剪纸、书法、对联、诗词于一体的造型艺术,完全由手工制作,设计独特,造型美观精致。寄托了兴宁客家人添丁发财、添福添寿、望子成龙、荣华富贵的特殊情感和祝愿家族繁荣昌盛、财源广进、升官发财、消灾避难的美好愿望,因而成为兴宁人最喜爱的吉祥物之一。
兴宁作为“中国花灯之乡”,其花灯与我国元宵节花灯一脉相承,是花灯文化的一朵艺术奇葩。据考证,兴宁花灯起源于明,盛行于清代、民国,历经600多年,具有深厚悠久的历史,绵延连续传承。早在清康乾时期,兴宁花灯便跟随客家人的第四、五次大迁徙,流传到了广东省的惠阳、淡水、河源、龙门、连平、翁源等地和广西、四川等省区。其中闻名全国的忠信花灯,也是在清中期从兴宁花灯传承、衍化出来的。
兴宁花灯融合了传统的儒教、道教和佛教文化,以及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于一身,体现了人类古老的自然崇拜民俗,经历了历史的演变与世代传承,走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传承着悠久的民间礼祭历史文化,承载着众多的社会历史信息和记忆,从而造就了如今兴宁独特的花灯文化。
制作技艺流传广泛
清朝时期就有诗记述:“添个新丁依旧例,买灯出酒闹元宵。”每当赏灯节临近之时,人们纷纷开始为过节而忙碌准备。第一件事便是“请花灯”,即从专业工匠手里买来花灯。花灯一般提前到专业作坊订制,先设计花灯的图案数后,再将所有图案组装而成。正因为如此,兴宁制作花灯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制作技术得以长期传承。随着社会发展,制作工艺也不断提升且广泛流传。
据统计,兴宁目前仍然掌握扎花灯技术的人数不下千人,分布在各镇(街),至今还有20多户人家专业从事传统手工花灯制作。各镇村制作的花灯外观造型基本一致,但又根据各区域的文化特色,制作出丰富多样的款式和风格。
兴宁花灯制作须经过选料裁料、扎灯架、剪刻绘制图案、糊裱四道工序。所用竹料为两龄的垊竹或毛竹,纸张则一般选用红、白、金、黄、绿色纸。剪刻绘制图案则按模板图案先剪刻后上色,糊裱时则对应位置由里至外,从上至下。
为迎接此次花灯节的到来,兴宁的花灯制作师傅们全力“备战”,打造出一盏盏华丽的花灯,展示出兴宁民间艺术的精髓。“得知自己家乡将举办花灯节后,我就绞尽脑汁,在传统花灯的基础上,重新进行了设计,先后制作出摇钱树灯、亭灯、船灯等十几种新式花灯。”花灯制作师傅吴小枚说,虽然现在的花灯制作沿用600年来以竹篾、花纸等材料,但花灯制作师傅们都在制作工艺上推陈出新,制作出来的花灯都相当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围屋人家花灯情结
如果说围龙屋是客家人的精神家园,那么兴宁花灯可以说是兴宁人的精神图腾。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围龙屋不再有人常住,但在兴宁,围龙屋仍是人们进行赏灯节活动的主要场所。所以兴宁在被称为“中国花灯之乡”的同时,还拥有“中国围龙屋之乡”称号。
据调查,兴宁建设历史在60年以上、保存比较完整、特色明显、规模较大、有一定人文底蕴的古民居超过4000座。兴宁市曾根据围龙屋的历史风貌、客家元素、选址、结构、布局、装饰、雕刻等,筛选出十间具有较高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古民居,评出“兴宁市十大古民居”。这些古民居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跟兴宁几千座古民居那样,每到赏灯时节便热闹非凡,将这个历史悠久的习俗在这里不断传承发展着。
新闻推荐
郭壮狮来梅调研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 严格保护积极开发擦亮名片
本报讯(记者严伟涛)21日,省住建厅副厅长郭壮狮率队来梅调研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常委、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