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跨越千年的历史博物画卷 评《梅州文化通史》

梅州日报 2019-02-08 10:32

□谢慧清

被誉为“世界客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梅州,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境内丘陵山地广布、山丘相间、河流众多、地势落差颇大,气候湿热。数百万年来,植物腐化形成的甲烷等有毒气体,很容易使不习惯的人生病死亡,所以北人视为“瘴疠之乡”。唐宋以前,包括梅州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被划为贬谪区域,也正是这些仁人志士的到来,给梅州文化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梅州文化通史》(以下简称《通史》)是由郭真义先生主编的一部对梅州文化有着详尽介绍的著作,介绍了梅州境域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编者主要采用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两种写法,纵向梳理了梅州地区各个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状况,填补断代研究之空白,逻辑性较强;以时间为线,重要历史人物为珠,横向穿插了丰富的历史故事,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通史》结构完善、资料丰富,读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堪称一幅跨越千年的历史博物画卷。

一、梳理梅州文化发展史

浏览目录可知,本书根据朝代兴替来划分历史时期,各章节的编排依次为秦汉及其以前、东晋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弥补了梅州地区此前地方史书写时空散乱的遗憾,尽可能地还历史以原貌。有些朝代或由于年代久远、或因为当朝者的刻意隐瞒,史料缺乏,但编者们也努力搜集,尽可能地为读者呈现梅州地区更为完整、清晰的文化发展脉络。

五代文献奇缺。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五:“五代乱世,文字不完。”梅州更甚,清胡曦云:“吾宁文学,辟于北宋,五代以前,漫无可考。”邻郡《潮汕史》,五代时期基本空缺,五代的梅州史也几乎是空白。在这样的情况下,编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考证出梅州首次州治之设——敬州,梅州有府之开端——齐昌府。根据《敬州大宝铭文》与其它南汉文物,编者归纳出南汉梅州史事系年,最后得出结论:南汉是梅州史的真正开端,也是梅州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时代,梅州首次成为州,首次有了齐王、敬王,首次有了可与广州媲美的铁塔、石屏台。

《通史》第二章第五节就程旼的传说(生存年代、居址与墓址、行谊与事功)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梅州地区对程旼的推崇的实质,推测真相。生存年代部分提及到明嘉靖四十年黄佐纂修的《广东通志》明确记载程旼“生于南齐,历梁、陈而行谊大著于隋,至义宁初乃卒,年九十余”,编者指出其说法经不起推敲,若按照《广东通志》的记载,程旼逝世时至少超过一百一十五岁,说法自相矛盾,不攻自破。《通史》中记录了后来的修志者的不同说法,说明其不当之处,指出温仲和纂光绪《嘉应州志》将错误修正,并对程旼正确的生存年代“生于晋末,历宋至齐”进行详细考辨。编者针对现存梅州地方志中对同样的人和事说法不一的情况进行了甄别,辨析出可靠说法,利于避免出现错讹差谬、以讹传讹的现象。

二、对梅州地区重要历史人物的书写

开篇提到,梅州地区曾被视为“瘴疠之乡”,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直到唐宋时期包括梅州在内的整个岭南地区被划为贬谪区才陆陆续续有更多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而那些被贬谪的多为有一定学识的士人,如韩愈;也有被任命到梅州的,如杨万里、曾芳等人;当然,还有很多梅州本土的名人,如罗孟郊等,他们都对梅州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通史》记录这些历史人物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交代其在梅州为官时的所作所为,以及这些作为是如何影响梅州文化发展的。

以第五章第二节“杨万里来梅平乱及其对宋时梅州风物的描写”为例。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奉命来到梅州,首先考察当地地形,制定梅州的安全战略,着手防御体系的建设,在实地考察时也浏览风光,以不辜负“山水乡”的情怀写下了歌咏梅州山水和人文的诗歌。这不仅对其本人诗歌创作风格转型有重要作用,也带动梅州文化风气的转变,对研究梅州宋代历史、订补梅州方志也有重要现实意义。后人在订补梅州方志时可以《梅州文化通史》为重要参考。

总体而言,全书行文思路清晰,内容丰富,经得起读者反复“咀嚼”。书中有一定章节描写梅州历史上唯一的女英雄——武婆(南汉民间暴乱之时联合三大家族抗敌,保障人民安全),兼顾了女性在梅州文化发展历史上的影响作用。可能由于本书编者众多,所以书中部分内容重复,缺乏系统性;有些没有史料或者史料依据极少,有待更多有志之士弥补改善。

新闻推荐

孕期自数胎动不可少

从怀孕18~20周开始,孕妈妈就能感到胎动了,那种感觉是抽动、扭动、翻滚,是拳打脚踢、肚子一跳一跳。胎动很重要,是孕妈妈了解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