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5”为主线深化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梅县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红利增进民生福祉

南方日报 2019-01-23 06:17

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雁洋镇长教村。宋志锋摄

医务工作人员耐心接受咨询。李璟潞摄

群众正在办理印花税申报工作,享受行政服务改革带来的便利。曾健锋摄

水车镇白沙村平坦整洁的农村公路。曾健锋摄

入选“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被评为广东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城东镇玉水村成为首个“广东厨师之乡”;粤东医院成功创建梅州首家国家新标准下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一天完成注册,展现了“梅县速度”……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梅县区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过去一年,梅县区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及10个专项小组,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问题入手,突出“1+5”改革主线,制定了《梅县区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以及营商环境、商事制度、公立医院、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五方面的改革方案,47项重点改革事项完成30项,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

李木炎钟玲芬

关键词1

以民为本

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改革持续加码

教育、医疗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是梅县区委、区政府的奋斗目标。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里,从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改造60公里,到新城区锭子桥圆盘交通信号灯改造工程的竣工;从打通人民南路断头路实现无障碍通车,到新建自来水厂解决群众用水难问题;从建设外国语学校富力分校等4所学校,增加优质学位,到贫困户住房、教育、医疗等“三保障”政策100%落实,梅县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1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坚持按照既定的节奏一路向前,为全区人民送上了实实在在的惠民“大礼包”,发出了梅县区改革开放的时代强音。

“省城专家直接来到家门口的医院,也不需要挂号,电话预约非常方便!”刚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名医门诊咨询完专家的余阿姨竖起大拇指对笔者说,这些变化以前想都不敢想,对老百姓来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红利。

去年9月,该院正式通过等级评审,成为梅州市首家国家新标准下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同时也结束了梅县区无三甲医院的历史。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该院实现了从自建自管的县级医院到全权托管的中山三院粤东医院,从二级甲等医院到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华丽转身,也探索出了一条县(区)级医疗体制改革新路,为山区群众送上了省级优质医疗服务。

这只是梅县区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梅县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卫生强区”创建工作蹄疾步稳:梅县区中医医院通过“二甲”评审,迁建畲江镇中心卫生院(广梅开发区医院),整体搬迁扶大卫生院,新建梅西、白渡镇卫生院、粤东医院感染大楼、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缺陷干预中心大楼,改扩建区中医医院、第二人民医院,石坑、丙村、南口、程江、城东、石扇、水车镇卫生院……

在提升教育水平方面,梅县区准确抓住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扩容工程,增加优质学位供给,缓解学位供需矛盾,避免中小学“大班额”问题,进一步推动了教育均衡发展。

梅县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以来,该区共投入18亿元,新建和扩建了德兴小学、第一职校附属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附属小学及新民小学,新增加优质学位8580个。

其中,2015年在新城西片区斥资10.5亿元高标准建设的梅县外国语学校,不仅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000个,还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8年中考招生录取分数线跃居全市前三,首届高考本科上线率高达84.36%,实现了“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并在全省中小学创客大赛中获多项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总体成绩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成为了梅县区教育品牌。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接下来,梅县区将继续投入约1亿元,扩建梅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德兴小学、扶大宪梓中心小学,新增学位5400个,并计划在新县城西片区规划新建一所2400人规模的初级中学,破解学位刚需问题。

关键词2

优化服务

推进政务改革展现“梅县速度”

走进梅县区行政服务中心“一门式一网式”综合服务大厅,咨询导办台前两名穿着统一制服、脸上带着甜美微笑的工作人员正在耐心地向前来咨询的群众作指引。再往里走,便是“一门式一网式”综合服务大厅的办事窗口。只见十几个窗口成排延伸,环境宽敞明亮,工作人员耐心礼貌地为群众办理各项事宜。

“环境高大上,设施设备很齐全,窗口标识也很清晰。最关键的是,工作人员态度亲和,效率很高。”带老人过来办理残疾证的市民饶先生笑着对笔者说。

市民笑容的背后,是对政务服务改革的最大肯定。“我们要求工作人员要以全新的服务面貌和工作精神,微笑迎接每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在工作中更加注重服务群众的技巧和接待群众的礼貌、口气、口吻,认真帮群众办好每个事项。”该中心“一门式”综合服务负责人马紫燕介绍,为了让前来办事的群众享受到更加舒心的服务,办事大厅还增设了复印、打印、拍照等设备,同时还设立了3个志愿服务站和文化驿站,让前来办事的群众在排号等待时可以到这里休息、放松,享受等待的时光。

“从立项到动工建设,办理各个环节的行政审批手续,都不用像以前一样来回跑好几次,工作人员会指明办事流程,提前告知要准备的材料清单,交办给各职能部门后,实行限时办结制,真是太方便了!”从江西来梅县区办企业的张先生一席话,为“梅县速度”作了最好注解。

近年来,梅县区高度重视政务服务改革,制订印发了《梅州市梅县区深化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工作方案》,并将深化政务服务“马上办”改革工作任务细分纳入梅县区委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重大改革任务和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中,以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为目标,严格按照“应进必进”原则,重点在“三集中、三到位”工作上下功夫,围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积极推进“优化再造服务流程”,提升行政审批标准化结果应用水平。

数据显示,全区目前进驻服务中心的职能单位有47个,行政许可事项437项,公共服务事项261项。截至2018年7月底,全区19个镇(高管会、办事处)已全面完成镇级中心窗口进驻和授权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梅县区还持续发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企业登记注册“全城通办”“互联网+商事登记”“多证合一”等服务模式,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一天便完成了注册,再次展现了“梅县速度”。

关键词3

创新机制

盘活乡村特色资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相比于城市,农村资源、资金、劳动力相对分散,无法适应市场化的需求,这也使得农村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造成产业发展缓慢。作为山区县,梅县区在乡村振兴中如何破解这些难题?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通过改革,让农村未利用起来的资源、资金盘活,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产业的专业化、社会化,雁洋镇长教村的发展历程便是成功的例子。

早在1995年,长教村就挖掘和利用资源禀赋,与宝丽华集团达成协议,联手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建设雁南飞景区。2000年,长教村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政策为导向,将全村1.5万亩山林和600多亩农田旱地,全部租赁给宝丽华集团,支持雁南飞景区做强做大。

此后,雁南飞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作用,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招聘长教村民发展精致高效农业,实现荒山变茶园、林区变景区、古村落变旅游区,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产业。长教村集体和村民则从中收取租金,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7年,长教村集体收入也从1994年的8000元增至300多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增至2.38万元。

“以前全家人的温饱都指望着这一亩三分地,怎么也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什么都不用干就有租金领,真是太幸福了。”谈起十多年来的变化,村民叶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通过改革,激活生产要素,推动乡村振兴,长教村并不是孤例。2015年,松口镇大黄村不断探索创新,通过“党组织+专业合作社+企业”模式,由村党支部(现为村党委)牵头组建公司,并利用800万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撬动了1亿元社会资本,建成了占地300亩的金柚产业园,推动金柚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2018年,该产业园还成功入选广东首批1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随着产业园的发展壮大,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火爆了。除了原有合作客户外,每年都有来自湖南、广西、四川以及珠三角等地的新客户前来采购。”梅县区众信水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廖志君打趣道,如今业界也流传着“梅县金柚看松口,松口金柚看大黄”的佳话。

数据显示,2018年产业园以5000万斤总存储量流转销售了1.3亿多斤柚果,产值达2亿多元,同时还带动了1500名多劳动力就业,村民人均收入达2.5万元。

时代是出卷人,政府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而这便是梅县区委、区政府向梅县人民交出的答卷。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梅县区坚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前提下,从乡村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产业特色、资源整合和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验等融合,打造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引进了投资50亿元的鼎盛文投、投资38亿元的棕榈华银等文旅项目……

同时,通过中国乡村复兴论坛、九龙嶂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世界客都梅州马拉松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激活乡村振兴资源。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二次创业"的大好形势。我们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标准不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全力以赴向前冲,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内生动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构建新时期区域发展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共同谱写中国梦的梅县篇章。”梅县区委书记钟光灵说。

■相关

推进总投资230.63亿元

交通基础项目建设

沿着柏油路面的主村道驶入水车镇白沙村,昔日村道破烂、村容破旧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整的路面、整洁的沟渠,村道两旁水塘连片,岸边草木葱郁,不时还有几只白鹭掠过。

道路通了,村容美了,曾经无人问津的野菜野果变成了争相抢购的绿色食品,宁静的小村庄也成了热门旅游景点。“都说"路通财通",现在村里铺上了柏油路,前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跟着红火了起来。”该村小卖部老板娘徐阿姨一边整理货物,一边对笔者说道。

作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县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村人口占全区人口53%,拥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19家。然而,在农村公路建设全面铺开之前,不少偏远乡村受到交通制约,丰富的旅游资源、生态优势长期得不到开发利用,大量农副产品找不到销路只能腐烂、倒掉。

为此,梅县区自2011年以来投入资金13.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830公里,新改建桥梁21座,实现了全部建制村、2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柏油)路,并扎实推进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全区2344公里农村公路列入养护范围。同时,还强力推进路政执法,2017年以来清除占用路肩、边沟、边坡种植农作物面积近8000平方米,拆除占道违章建筑面积360平方米,清理乱堆乱放460多处,查处各类案件119宗。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梅县区新开通公交线路15条,新增通公交建制村44个,通公交建制村达337个,占95.5%。不久前,梅县区还被正式授予“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称号,也是梅州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如今,一条条绵延起伏、高低错落的乡间道路,犹如一道道飘落在崇山峻岭之间的彩带,既保障了出行安全,也托起了农民致富的梦想。

“之前,从村口进来的路有一段坡又窄又陡,大卡车进来载货时总是"龟速"行驶。本来十几分钟能走完的乡道,愣是花了半个小时以上。”城东镇玉水村柚农宋先生说,现在路修好了,大卡车直接开进村,中间转运环节的减少,大大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现在,我自己可以在网上销售柚子,客户一下订单,便直接可以装箱运出。”

过去一年,梅县区不断探索创新求突破,集中力量破难题,统筹协调和推进包括高铁、高速公路、普通公路等共14大项、总投资230.63亿元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总投资5亿元的梅平高速公路(梅县区段)已全面完成征拆任务,实现无障碍施工;总投资20.1亿元的梅大高速公路梅州东环支线正在进行路基桥涵施工;长深高速公路葵岗互通立交对接葵岗高铁西站项目正式开工;总投资18.63亿元的西部旅游快线稳步推进,将于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2018年,梅县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硕果累累。

“2019年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我们将围绕"三继续、三加快、三完成、三提升"目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补齐短板,推动交通事业实现新的突破,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梅县·客都明珠"提供更坚实的交通保障。”梅县区交通运输局局长何问安说。

新闻推荐

双子航站楼首次联袂迎春运 白云机场春运首日客流达19.5万人次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倩黄叙浩通讯员/机场宣南宣)2019年春运拉开帷幕,白云机场T1、T2两座航站楼首次联袂保障春运。1月21日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