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 积蓄高质量发展后劲 2019年,梅州市将全力改善四个重点民生,推动幸福梅州建设
自2015年开学以来,集幼儿园至高中的梅县外国语学校声名远扬。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是梅州市第一家三甲中医医院。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客家人素来喜爱中医,近年来随着中医医疗设备和服务能力增强,越来越多市民选择看中医。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梅州率先启动了“移动警务车”+“一窗办理”智慧新民生工程,极大便利了群众。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把钱用在刀刃上……”1月10日上午,梅州市委七届六次全会在梅城召开,全会报告指出,2018年梅州市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各项民生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但对标全省民生工作,梅州仍存在一定差距,必须正视短板所在。
新起点,新使命。全会报告提出,梅州市在新的一年要补齐民生事业短板,着力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平安等四个重点民生,支持有条件的镇建立教育、医疗基金会,集中财力办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以人民为中心增进民生福祉
2018年,梅州市集中八成财力用于民生建设,坚持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087元,比增7.4%。不断加快文明共建共享,马鞍山公园、剑英公园、美丽乡村建设、足球文化公园等公共设施相继亮相。全市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群众满意度居全省首位。
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成绩的背后是梅州民生福祉稳步改善工作的持续加码。
在过去一年,梅州市紧抓教育振兴工作,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建一批城区中小学、幼儿园,用江南最好的地块筹建市区元城小学,满足教育的硬件需求。推进基层教育的均衡化,东山中学复办初中部,扩建伯聪中学,迁建金山小学;梅县区启用梅县区新民小学、梅县外国语学校富力城分校;丰顺县加快县实验小学、湖下开发区平阳小学新校区的建设……据统计,近年来梅州市新改扩建学校(幼儿园)75所,新增学位5.33万个。
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的梅州市,在过去的一年,逐步全面铺开“县管校聘”改革。通过“县管校聘”,人随岗走,使得师资真正流动起来。在教师人才培养上,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并长期从教。
值得关注的还有,在过去的一年,梅州所有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和医用耗材加成。梅州市人民医院入选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成为全省22家重点建设医院之一,在全国地级城市医院中排名第24名,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名单。
梅州城区新增2家三甲医院,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是梅州首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8年60%以上的重点人群覆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贫困人口和城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也纳入范围。
2018年,江南新城吉祥安置区等一批安置房竣工验收。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0%以上实现预脱贫,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1%,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保障标准和医疗救助水平持续提升。城镇、农村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457元、206元提高到503元、228元。
平安是最大的民生,在过去一年,梅州市推进平安梅州、法治梅州建设,自主研发“便携式综合办证终端”获“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奖”一等奖;深化“放管服”,全国首创“移动式一窗通办”智慧新民生工程,率先启动“移动警务车+一窗通办”智慧新民生工程,极大便利了群众。
此外,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查处梁义章涉黑重大案件,实施“枫桥经验”创新项目,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平台,形成多元共治、人人参与的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促进基层治理创新。
紧跟时代对标对表绣花功夫做细做实
总体来看,过去一年,梅州市始终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协调推进,以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改革创新保障民生,实现民生事业不断进步,不断刷新群众幸福指数。
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新的一年梅州市在民生事业工作中更应该扎实稳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坚强保障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注重“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此次全会报告明确提出,梅州要顺应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要自觉对标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以更高的站位、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认清形势、把握市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明确“六个新”。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本届市委要接好这一棒、跑好这一棒,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向梅州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全会报告指出,梅州要落实广东省委“1+1+9”工作部署,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
回到梅州实际,民生事业仍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一是涉及范围广,扶贫解困、就业促进、教育助学、社会保障、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工作。二是梅州基础较为薄弱,民生事业短板多。但令人振奋的是,此次全会创造性提出的“六争六补”中都提到了民生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愿景,能够站在时代的浪潮中,精准认清当前的民生事业的“短板”。
全会报告明确指出,推动“六争六补”,既不是好高骛远,也不是妄自菲薄。“六项工作”争先,是有基础有条件的,也是市委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的要求。
作为梅州来说,要补齐民生事业短,更加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强化各级政府对民生建设的统筹和兜底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入市场机制,把全社会资源利用起来,不能够片面推进,也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盲目推进。
立足基础补短板紧扣中心促提升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全会报告充分估计、清醒认识了补齐“六个短板”的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指出要切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久久为功,尽力为梅州今后高质量发展打好基础。
对于补齐民生事业短板,全会报告中指出最终的目标是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
为此,全会要求,梅州要重点改善四个重点民生,推动幸福梅州建设。在教育振兴方面,梅州要大兴崇文重教之风,加快教育综合改革,建成“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在做好基础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提高教学质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水平;建设健康梅州方面,在2019年,梅州将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建设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地方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面向未来,梅州要加强社会保障。做好就业服务,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做好群众的保障工作;进一步建设和谐梅州,继续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持续巩固社会治理成效。深入开展维护政治安全专项行动,实施“枫桥经验”创新项目,完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平台,形成多元共治、人人参与的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促进基层治理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全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平安之乡”的任务目标,努力把梅州建设成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打造名副其实的“平安之乡”。
民生事业的发展好与坏,直接影响的是高质量发展的后发之力,更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生动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梅州市能够认清短板,以新时代的要求做好民生事业工作,是幸福梅州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为梅州“二次创业”提供后劲和支撑。
■连线专家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谢宝剑:
发力民生事业切中破解梅州发展关键问题
这次梅州市委全会提出的改善民生重点,对于梅州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说,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切中了破解梅州发展的关键问题。
这四个重点民生为突破梅州发展的瓶颈,为梅州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第一个教育振兴,我们知道梅州历来都非常重视教育,是教育强市。我记得我们当年高考的时候,梅州的高考排名多年都是排在广州之后,位居全省第二。近年来有所下降,虽然梅州教育相对于自己是在进步,但是与全省发展相比、与先进地区发展相比确实是滞后了。梅州有良好的崇文重教的传统,所以非常有必要擦亮教育这个金字招牌,振兴教育,为增强梅州发展提供后劲,提供人才支撑。当前梅州一方面有不少的留守儿童,对梅州的教育质量提升有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怎样把在梅州工作的人员子女的基础教育做扎实,非常重要。接下来梅州的教育振兴,一个是基础教育,就是中小学要上台阶、上水平、上质量。然后要推动梅州高等教育上档次、上层次,真正让梅州的教育能够跟国家的、国际的先进水平接轨。
第二个民生问题,健康梅州提得非常及时。我们知道梅州是人口大市,有500多万人,加上流动人口,就更多了。这么大量的人口,不少是中老年和青少年,他们都是疾病高发易发群体。梅州作为边缘山区,医疗力量比较薄弱,各种突发疾病对梅州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比较大,还有一些慢性疾病等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也很大。所以这次提出建设健康梅州,可以促进、加强、保障、完善梅州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特别是提升梅州对重大疾病、基层公共卫生的应对和服务水平。
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这方面涉及的群体比较大。梅州的社会保障水平一直相对滞后。加强这方面工作对于梅州发展的稳中求进有非常重要的刺激作用,特别医疗救助等措施,能够切实保障迫切需要得到各类保障的人员,比如说脱贫攻坚,梅州的脱贫攻坚任务还是比较艰巨的,通过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等来保障一批,也是脱贫攻坚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梅州作为省委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中的北部生态区,也是重要的旅游区,安全对于游客、市民都是刚性需求。梅州长期发展以来形成了一些基层社会治理问题,随着交通枢纽地位的凸显,通过平安之乡建设,将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打击犯罪,也能够有效保障百姓安全。特别是如何加强基层社会矛盾的调处,运用高科技手段,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平安梅州建设,这些需要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也是梅州广大群众的福音。
■一线实践
新时代“五治一体”的梅州“枫桥经验”
平安梅州、法制梅州一直都是梅州平安社会建设的品牌。今年,全会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打造名副其实的“平安之乡”。这是继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梅州提出的又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目标。
“全会报告提出建设"平安之乡"是在梅州历年来创造的平安的基础上,提出的终极目标。”梅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俊钦表示,梅州有这样的基础也有能力建设好“平安之乡”,也离不开新时代“五治一体”的梅州“枫桥经验”。
纵观近年的梅州,紧紧围绕“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这一目标,结合客家文化特色,提出了符合市情的柔性治理思路,用辩证的思维以变应变、以新应新,走出了一条长治久安的特色之路。通过坚持“短期靠重典、中期靠制度、长期靠文化”的思路,在社会治理中厚植传统文化,通过礼与法的融合,减少摩擦的升级激化。
同时,梅州依托文化推动“善治”,积极推动法治文化、法治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变化中的客家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形成基层治理文化的新矩阵。把社会治理的重点放在服务上,通过优化民生、治安、环境等各方面的服务,从源头减少不和谐、不稳定因素的发生,保持矛盾少、发案少、秩序好的传统,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的政治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正的法治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
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梅州把握优秀传统文化中“变”与“不变”的关系,丰富和完善政治、自治、德治、法治、智治“五治一体”的治理体系,把更多的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以“低投入——高稳定”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客家红色土地落地生根,并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付出必然有回报。2007年开始,梅州市连续十多年被省综治委评为“社会治安优秀治理城市”;梅州创建平安广东工作考评得分多次位居全省前列,群众安全感和政法工作群众满意度连续16年位居全省前列;2018年,梅州再次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城市称号”……
在新时期,提出创建“平安之乡”,是“五治一体”的梅州“枫桥经验”的升级版,是有利于梅州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对梅州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长远来看,既符合梅州社会治安实际,也是梅州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会场声音
梅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林雨兰:
壮大卫生人才队伍增加优质医疗资源
目前,梅州在医疗卫生方面还有不少短板,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在总量上还是不足,分布也不均衡,县一级的医疗水平总体偏弱,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等,这些都是我们接下来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2019年,我们将围绕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县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力支持市人民医院建设高水平医院,支持兴宁、五华、丰顺3个人口较多的县(市)加快创建三甲医院。继续实施重点卫生人才三年培训计划和定向培养计划,借助我市“人才新政20条”,引进卫生紧缺人才。充分利用我市的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嘉应学院医学院的医学教育资源,通过自主培训、订单培养、派出学习、政策激励等有效措施,大力引进和壮大卫生人才队伍。
东山中学教师李杏玲:
引进外来人才培育本土人才
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看了报告内容后心潮澎湃,特别受鼓舞。报告里面提到的教育方面,大兴崇文重教之风,培育名校长、名教师队伍,让名校有影响、名师有地位、教师有尊严,我觉得这“三个有”让我作为老师十分感动。梅州目前来说,教育方面设备等硬件、软件跟珠三角地区比还是有差距。存在的问题,一个是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住,这方面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陈敏书记也提到“三进一出”,其中提到人才要进来,我们也特别希望教育方面能够引进人才,特别是基础教育这一块。第二个是培育本土人才,树立标杆辐射作用,带动我们周边薄弱学校把基础教育做得更好。
新闻推荐
BPW(梅州)车轴有限公司以创新驱动、工匠精神实现跨越式发展 逾百“梅州智造”项目返供德国
技术人员在生产线上忙碌。(钟小丰摄)编者按:为深入宣传和落实中央和省、市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相关政策,宣传梅州市促进实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