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生”的读书情结
□杨史辉
(一)
下直归来便读书,
老生结习未全除。
儿童又报煎茶熟,
竹影横窗月上初。
(二)
宅近宣南槐市街,
墙根新户长霉苔。
槐花香里闻敲雨,
知有门生问字来。
饶庆捷(清)《寓斋读书》
清朝乾嘉年间岭东潮嘉有两位著名的诗人,一为嘉应州(今梅州)的宋湘(芷湾),一位就是时属潮州府的大埔人饶庆捷,当年并称“宋饶”,两人均入翰林院,都精诗文。
饶庆捷(1739-1813)字德敏,号曼唐,人称“太史公”,大埔县茶阳城里人。清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官翰林院检讨,改内阁中书舍人。饶庆捷一进翰林院即在“四库全书馆”参与编纂《四库全书》,任缮书处分校官,从事图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前后十年时间,是潮州府唯一一位参加过编修《四库全书》的文人。
饶庆捷于60岁时以年老请求致仕回乡,回乡后曾先后掌教潮州韩山书院和端溪书院。嘉庆九年(1804),大埔知县洪先焘修纂《大埔县志》,特聘饶庆捷主理其事。饶庆捷工于诗文,著作甚丰,著有《桐阴诗集》《馆课拟存》文集四卷。
《寓斋读书》这二首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生活的二个小情景:寓斋,即居所。第一首写的是竹影横窗夜月初上的夜晚,作者在宫中当直(值班)结束,“下直”刚刚归来,又手不释卷地读书。“下直归来便读书,老生结习未全除。”(结习:即积习,长期养成的习惯),诗一开始就让人感到诗人是一个勤奋的读书人,诗人一辈子读书的“结习”很是难能可贵,作者自称“老生”,但其实年龄并不老,虽然作者已经是学有所成,步入仕途了,但“老生”仍然“结习”未全除,长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以读书为生活第一需要,好学不倦,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事,视读书为生活中的第一需要,读来亲切感人。
这二首小诗均为写实,写得富有生活现场感,不事雕饰而又生动有趣,语言平实、亲切。像第二首的“宅近宣南槐市街,墙根新户长霉苔。”点明了地点、时间,“槐花香里闻敲雨,知有门生问字来。”就像一幅生活小景,信手写来充满生活气息,看似平常的生活小情景,在诗人的笔下生动而真实,平淡的文字也充满诗意,从中看到诗人的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在槐花飘香的雨夜中,学生上门求教学问,学生勤奋学习,老师诲人不倦的书生本色,使人感觉到温馨亲切。
清代著名学者陆锡熊说过:“桐阴诗自出新意,不涉蹊径。盖能自竭其才力之所至,而不以家摹人仿为工者。”,温廷敬评论《桐阴诗集》说过:余谓桐阴诗亦导源于李杜韩苏,而能出以变化,其矫变浩落处,已渐开梅州芷湾一派。虽天才稍逊,而学力固可并峙。(见《潮州诗萃》第649页)温廷敬先生将饶庆捷和嘉应才子宋湘相比,谓“学力固可并峙”,但因种种原因,后人对饶庆捷及其作品知道不多,确是遗憾。
诗人书斋名“桐阴斋”,诗集《桐阴诗集》当年印数很少,流传也不广,至1937年《桐阴诗集》经过130多年沧桑,已残缺不全,难觅全璧。汕头“饶氏自治会”多方获得该书几本残本,互相校勘,为使诗集能流传下去,商议重刊,此举获得众多乡贤的支持,饶宗颐先生捐资相助,于当年七月重刊问世。新刊本分上下两部,共计八卷,有古今体诗825首,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邹鲁为《桐阴诗集》题签作序。
新闻推荐
大埔县城半月内停水抢修15次 当地居民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自来水公司称已在逐步改造水管道
大埔县城自来水管爆裂抢修现场。(洪国栋摄)本报讯(见习记者洪国栋)近日,有市民向本报《民生一线》栏目反映称,位于大埔县湖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