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入寻常百姓家 写在《南方日报》创刊70年
●刘陶
时光飞逝,犹如白朐过隙,眨眼之间《南方日报》70岁了。
记忆犹新。1991年5月,当《南方日报》42岁的时候,广东省委把我安排到《南方日报》“一把手”的位子上。开始时叫作“总编辑”,四年之后的1995年,因为“改制”又被称为“社长”。
我心里非常明白:南方日报社并非衙门,《南方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是党的喉舌,读者的知音,是个标准的事业单位。它的领导人的称谓,总编辑也好,社长也罢,不是什么“官衔儿”,而是一种“担责”的“符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同事们叫我“刘老总”、“刘社长”时,自己总感到一种莫名的别扭,不如叫“老刘”听起来自在。形象地说,同物质生产部门一样,《南方日报》是一个精神生产单位——它的工作是每天“生产”报纸。如果有什么“官衔儿”可讲的话,其负责人充其量是个“生产队长”,是个“派工”的头儿罢了。
1992年春天,我提出了一个构思已久的口号:“让《南方日报》像春天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时,广东的改革大潮汹涌澎湃,报纸改革如火如荼。怎么样把机关报办得“上头”和“下头”都爱看、都满意,是面临的一个新的考验。“燕子”一说,得到了报社同仁的支持与赞赏。我喜不自禁。因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在不少的干部和群众中,把《南方日报》视为“拨佬报纸”(“拨佬”:是广州话对农民的贬称——编者注),说它主要是面向农村,是办给农村干部和农民看的。这当然是一种片面的说法,也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它的“触角”所向,它的担当所在,理所当然地覆盖南粤广大城乡,覆盖广东数以千万计的人民群众。
为了让《南方日报》这只“燕子”矫健地飞翔起来,我和报社同仁一起,做了许许多多应该做的工作。
那是先从扩版开刀,让《南方日报》大幅度地“增容”,使其从内容到形式多姿多彩,引人入胜。为达此目的,我们大家一致的意见,要开门扩版,不能闭门折腾。于是,1992年10月,报社编委会把扩版计划,在《南方日报》上连续多日“广而告知”,请全省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党委宣传部门的领导,各市(地)县(市、区)新闻秘书和广大读者,关心、关注和支持《南方日报》的扩版,为扩版献良策、提意见、绘蓝图。不到一个月时间,报社收到数以千计的信件、信函,几乎异口同声地赞许扩版,表示愿为扩版鸣锣开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些日子,我的案头上不但堆积着一封又一封热情洋溢的来信,更有一次又一次鼓励的来电。这使我们的扩版信心大增,看到了扩版的力量所在。
1993年1月1日,运行了40多年对开4版的《南方日报》,一跃扩为对开8版;接着于4月1日又扩至对开12版,并且全天候出彩报。这些都得到了时任省委书记谢非的充分肯定。至此,《南方日报》成为全国省委机关报扩版的首个“吃螃蟹”的报纸。是时发行部门作出的统计显示,扩版后的《南方日报》,期发行量增加了8万份之多,突破了期发行量82万份的纪录。扩版后的《南方日报》,还保持了全国省、市、自治区党委机关报发行量“十二连冠”。
我们深知,扩版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展现,而“增容”才是内涵的充分显示。《南方日报》的扩版,不是一个简单版面数量的增加,而是它的内容增多增强增厚,适应多层次读者的需求——是深化报纸改革的突破口。体现在版面上,除了保持机关报的“指导性”和“权威性”,更要强烈地体现出“可读性”,让人“爱不释手”。为适应扩版后内容的需要,除原有的新闻版、国际时事版和文艺副刊版外,新设了一系列的专刊、专栏、专版。诸如《科学园地》《世界之窗》《畅游天下》《文化大观园》《女性世界》《每日文摘》《摄影欣赏》等。这些新设的专刊、专栏、专版,定期地向广大读者输送崭新的精神食粮。一时间,出现了城市报摊上,读者自己掏钱买《南方日报》的喜人景象。
扩版得以成功,受到了读者的珍爱与热捧,尤其是新增加的专刊、专栏、专版,让读者喜爱有加。自此之后,我再到各地去采访时欣喜地看到:阳江市委招待所的女服务员,把新增加的第五版后的南方日报锁进办公桌抽屉里加以珍藏,爱护倍至;蕉岭县妇联的一位女干部把《女性世界》专版装订成册,经常从发黄的报纸中吸取“营养”;“广之旅”一位耿姓导游,把每期的《畅游天下》都收到行囊之中,一有空闲就摊开阅读。连日本国驻广州领事馆的外交官也告诉我,他们最喜欢看《每日文摘》……
于是,我不禁感慨系之:看来,这只“燕子”不但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还飞到国际友人的眼下了!
(作者为南方日报社前社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黄焱)昨日下午,丘逢甲嫡孙、国泰港龙航空有限公司行政总裁丘应桦一行来梅,并回家乡蕉岭县参观访问。市委常委、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