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逢甲故里
□曾丽琼
在秋日爽朗的清风里,走进逢甲故里,我仰视这座典型的客家围屋。闪着淡黄波纹的池塘水和流泻着天光云影的灰褐色屋瓦,跌宕着厚重的历史身影和故居主人不同寻常的故事。
逆着时间之流,我看到一个身影从海峡的那边飘然而至,孤单、痛苦、惆怅、酸楚,翻滚的浪涛,凶猛地拍打着悲愤的胸膛。
如果没有日本的入侵,也许丘逢甲一族会永远定居台湾。但弱国的命运往往左右个人的命运。当丘逢甲带着不舍、哀伤、悲愤从海峡的那边回到故里时,他身后的台湾因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给了日本已一年多。“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不惜性命,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反对割台;他变卖家产,创办义军,组织民众,抗倭守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最后虽然因敌我力量悬殊,弹尽粮绝,死伤惨重而不得不撤退。
内渡回大陆后,心怀国民教育之愿的丘逢甲,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等任主讲,创办了广东历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汕头岭东同文学堂和专门培养小学师资的镇平初级师范传习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朱执信,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邹鲁等,均受教于他所创办的学校。
办新学、启民智,丘逢甲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教育家的作为,促进了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
以丘逢甲在辛亥革命后使用的别名“仓海”命名的“仓海诗廊”,给人一种苍茫、深沉、辽阔、蔚蓝的诗意联想。
丘逢甲除了是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他内渡回大陆后的作品,充满怀念之情、感愤之心、忧时之喻、济世之怀,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在风格卑微,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独树一帜,震动一时。
诗歌是鲜活的话语,既折射人的精神面貌和情感命运,也反映社会的沧桑变迁和历史的鼎革发展。好的诗歌可以温暖人心,旷达情志,慰藉魂灵,让人感受生命之美。丘逢甲的家乡人,以“仓海”之名建设诗廊,旨在借助诗人的爱国情怀和诗歌的感人魅力,打造地方文化名片,提升乡梓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
“仓海诗廊”文化项目位于文福镇长隆村和白湖村交界,由广东省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丘洪松倡议发起。项目计划结合新农村建设,筹建约五公里的诗词书法长廊,雕刻由百位书法名家书写的百名客家著名诗人诗作。项目启动以来,得到雕刻大师王增丰、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曾应枫等文艺界知名人士以及众多社会团体、乡贤的支持帮助。在他们的组织和带动下,艺术家们纷纷走进蕉岭,参观交流和捐赠书画作品,以期通过艺术家的纽带作用,拓展文化的社会意义和传承空间,让更多的人感受文化的价值和文化之美。
大爱无言。相信丘逢甲的家乡人在众多有识之士和爱心人士的襄助下,能擦亮“仓海诗廊”的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做更多实事好事。
对于蕉岭,很多人是陌生的,也许它远离富庶的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也许经济不算发达。但只要你来到这里,就会改变你脑子里固有的想象和看法,看到不一样的蕉岭。
安安静静的街道,没有拥挤的人群车辆。石窟河在璀璨的灯色照耀下缓缓流淌。两岸宽阔的行人路,绿植夹道,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花草香气。河岸一侧的桂岭新区,各种楼盘、住宅小区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环境清净优雅。皇佑笔自然保护区、长潭、石窟河、九岭村等自然人文景色,构成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和宜居生活环境,成就了世界长寿之乡的荣耀。
山川秀丽处自有灵秀之气,凝聚了天地间的灵秀之气,就孕育出优秀的人才。在蕉岭,除了丘逢甲、丘成桐、丘应楠,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修明,著名抗日英雄谢晋元等杰出人物。这些人,不管是生于蕉岭,还是祖籍蕉岭,祖辈的血脉之源都在这里,不管离得多久多远,总有难以割断的根脉。
所以,这片客家民系聚居的地方,这片广东省重点的台乡,配得上人杰地灵的赞美。
新闻推荐
着力深加工 小稻米抢占大市场 新兴紫米、蕉岭富硒米等“小而美”的特色稻米品牌与农民共享红利
好产品稻米产业要面向市场,首先要成为“好产品”。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的工作部署,要按照“一个优势区域、一个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