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特色取胜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梅州品牌

梅州日报 2018-12-23 08:58

■ 张广珍

梅州生态资源禀赋优越、生态环境优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梅州换道超车的关键举措。市委提出争取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前列,这是把握发展态势、遵照生态发展区定位、符合梅州具体实际的目标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我们要注重在思想引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全力推进生态发展区建设,努力描绘秀美梅州新画卷。

注重思想引领,汇聚生态文明建设强大合力。思想是行动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同心协力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新闻媒体、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学校社区大联动、齐参与,切实加大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力度,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自然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到行动上和实践中。要出台政策鼓励爱护环境、低碳生活、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为,鼓励村民主动参与到乡村环境整治中来,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要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除了要加大对工厂、企业的环保监管与执法力度,还要加大对如限塑令、公共场所禁烟令等群众身边的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有效发挥政策法规的震慑作用,引起公众的重视与警觉,倒逼公众环保意识的提升,真正让生态文明飞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和合力。

强化政府引导,切实担负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生态文明建设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规划等手段引导生态发展区建设。要创新政绩考核方式。打破一味追求经济发展总量和增速的思维定势,破除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和考核评价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建立生态发展区适当降低经济增长指标考核等与生态功能区相适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严格问责制度。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对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者转任重要职务,还要依纪依规严肃问责追责、终生追责。要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对辖区内的“山水田林湖”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一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产权制度,促进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为子孙后代留有足够的资源和发展空间。

突出市场主导,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作用,以弥补市场失效;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决定性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重要的生态制度优势,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以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生态产品公平分配原则。积极推行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实施污染者付费的税收政策、优惠绿色信贷政策等财税、金融信贷体制机制,在互惠互利中实现绿色共赢。

彰显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梅州品牌。梅州市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等独特优势,这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要打好绿色文化、红色文化、长寿文化、客家文化牌,努力盘活梅州市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扎实推进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打造全域文化养生休闲度假功能区;推动文旅、农旅深度融合发展,打响“梅州山品”、“梅州农品”、“梅州硒品”特色品牌;挖掘利用好红色资源,推动转化为干部教育资源,打造本土特色教育品牌。要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设立并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完善经济扶持政策、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培育新型业态、搭建研发、展示、交易平台,加快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梅州板块”。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依托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品牌,打造粤东北地区健康服务中心,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

(作者系梅州市社科联副主席)

新闻推荐

来自地产人微信的 “脉脉温情”

“天冷了,注意身体,注意保暖。”上周,梅州一夜入冬,气温骤降,不少市民收到了房地产销售人员发来的温馨提示。要是一两年前,这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