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态优势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 改革开放再出发,大埔以新担当、新作为
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改革开放激荡芳华。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山中山的大埔天翻地覆,改革开放以来,大埔全面贯彻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一心一意促改革、谋发展,从一片贫瘠和落后,历经几番巨变,在岁月变迁中破茧成蝶,已然变身为“中国最美丽县”。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时刻,大埔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凝聚起磅礴力量,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把大埔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
特色产业优势突显
高质量发展汇聚新动能
新时代东风浩荡,曙光在前,党的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中国大地处处生机勃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大埔也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城乡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经济发展经历了基本解决温饱、稳定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向全面建成小康迈进的历史阶段,步入了快速增长期,县域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台阶。
2017年,该县国内生产总值87.01亿元,较1986年(从1986年起开始有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1.87亿元增长了46.53倍;该县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从1979年的6310万元、256.1万元到2017年达到79.488亿元、78.017亿元,分别增长了125.97倍和3046.38倍;2017年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7亿元,较1979年的1584.84万元增长了61倍。
近年来,得益于大埔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和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势头喜人,新入园企业13家;县城工业小区建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加快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电力、陶瓷两大主导产业,企业“上规、上亿、上市”亮点纷呈。近年来,大埔新增规上企业31家,现有规上企业54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正在培育上市企业1家。
“蜜柚是大埔农业的主要龙头产业,是当地农民的"黄金果"!”央视导演组外拍组组长郭疆平感叹道。9月12日,双髻山蜜柚公园人山人海,百人大锣鼓铿锵有力,山歌对唱宛转悠扬,300人蜜柚采摘场面浩大……一幅幅农村丰收喜悦图向观众徐徐展开,中国丰收节在大埔的拍摄取点,让世界看到了农业强县实现振兴的“好面貌”。近年来,大埔促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做精做强蜜柚、茶叶等传统优势农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大健康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入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差异化农业品牌战略,打响“大埔农品、大埔山品、大埔硒品”品牌。22万亩蜜柚,11万亩茶叶,5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国家级名牌农产品,2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139家省、市、县龙头企业,7个富硒农产品基地……这些,都是大埔做足生态文章,春风化雨结出的丰硕成果。
2018年10月27日至28日,以“凝聚客商力量、化育时代英才、助推乡村振兴、共谋绿色发展”为主题的招商大会在大埔县城举行,近300名客商和嘉宾聚首万川古城,共襄盛事,15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计划投资总额56.1亿元,涉及新型工业、文化旅游、生态健康、现代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总部经济等领域。市委书记陈敏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大会举行表示祝贺。他说:“大埔满眼绿水青山,遍地别样风景,非常适宜发展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是实现宜居宜业宜游的宝地。”
如市委陈敏书记所言,经过近40年的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大埔县的陶瓷、电力、生态健康、文化旅游等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了解,该县的一、二、三产业结构从1986年的43.45∶24.85∶31.7调整到2017年的25:29:46,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成果显著,经济社会逐渐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生态文明成果丰硕
最美丽县迈出新步伐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金秋的大埔县,被一片绿色包裹。这块随“绿”而动的土地也格外引人注目。2016年大埔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至目前,该县林地面积297.6万亩,占全县辖区面积的81.2%;森林公园33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自然保护区5个;森林覆盖率77.93%,该县还荣获“2017中国深呼吸小城100佳”称号。绿色,是大埔最亮丽的颜色,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大埔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大埔的重大责任,也是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埔县委书记朱汉东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发展优势,大埔县加倍呵护青山绿水,从之前林木无计划砍伐、毁过于种转变为造林绿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持之以恒地开展了以林业生态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392名各级河长“上岗”治河,积极推进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抓好工业园区废气、废水排放,建筑扬尘、露天焚烧、非法采石采砂的日常巡查,不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2017年大埔县城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355天,其中优良天数351天,优良率达到98.9%。如今的大埔,人居环境迈上了新台阶。
在大埔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已明确,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发展,大埔的目标是建设粤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如今,“生态立县”被放在大埔县发展思路中的首位,该县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毫不动摇地做到环境先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研究谋划发挥区域功能和发展生态富民强县产业上努力,按照“世界客都·长寿梅州”的工作要求,把大埔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生态县。
民生事业显著改善
百姓获得感获得新提升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大埔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之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该县紧紧围绕真脱贫、脱真贫,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长效脱贫,贫困户人口由1986年的3.53万户17.26万人减少到目前的5115户11055人,贫困率下降到1.94%。
“跳出大埔看大埔”。40年来,大埔老百姓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果、畜、劳务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福利水平显著提高。
“房间空间比较大,卫生环境也比较好,衣柜什么设备比较齐全一点,特别是厕所很干净,住的挺舒服,空气流通各个方面都好很多”大埔县人民医院的一位患者说。“新住院大楼设置病床600张,有较完善的信息化系统和先进的设备,设立了远程会诊中心,可进行远程临床、病理、影像等实时会诊,使病人不出县就能享受到省、市大医院专家的诊疗技术服务”,县人民医院院长黄裕坚说。
近年来,大埔县80%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领域,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文化事业、就业服务、脱贫等。与此同时,大埔县以教育强县、“巩文创卫”、卫生强县创建等工作为抓手,新建张云栽实验学校、第二实验幼儿园,扩建实验中学、大埔三小等,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100%,成功创建了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以“巩文创卫”为契机,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造提升县城老城区、环城大道、农贸市场、自来水管道等一批城市扩容提质项目;推进县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县中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和县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楼工程建设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让“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目标变为现实。
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内外通达获取新速度
1979年至1989年,大埔县仅修筑公路83.68公里。1990年后,“大路大富、小路小富、无路不富”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该县把加快公路建设作为发展山区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主攻项目之一。1998年,梅坎铁路广东段开工;2000年,梅坎铁路全线铺通,打破该县无铁路的历史;至2000年底,县通20个乡镇的公路全部实现硬底化;2014年12月,梅大高速全线贯通,自此大埔有了高速公路,到梅州市区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内,到广州、深圳时间也缩短到六个小时内……
青山拥翠间,一条宽阔平坦的马路蜿蜒盘旋,串起美丽乡村风景线。40年沧桑变幻,如今的大埔,一条条产业大道纵横交错,一张四通八达的路网正逐渐展开。近年来,该县围绕“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思路,利用中央和省、市扩大内需,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契机,认真规划、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路网结构和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
今年以来,大埔县全力推进年度计划投资的10.28亿元的湖寮至高陂连接线、省道227线(原007线)枫朗至高陂段路面改造、大埔县高陂赤山至留田段过境公路改建工程、大埔旅游产业公路、大埔县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库周道路改建等19项交通基础项目建设。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县内公路等级,改善了交通区位环境。
正在建设中的大埔县到潮州市饶平县潮州港的高速公路和大埔县到漳州的高速公路,全长120.329公里,标准规定设计车速为每小时100公里,预计2020年可建成通车,届时将打通梅州对接潮州港和海西区的出省出海通道。至11月,大潮高速项目完成投资16.742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5.6亿元,完成路基工程76.1%、桥涵工程46.9%、隧道工程72.6%。
与此同时,大埔县持续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目前该县已完成四级公路建设60公里,总投资1.08亿元。据悉,该县共有245个行政村,按照上级“客运班车上落点距离村委会2公里路程以内,即认定该行政村通班车”的相关政策规定,截至10月底,有230个行政村实现通客运目标。
此外,大埔县将对行政村还达不到通客车要求的道路进行扩宽;对2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全面实现道路硬底化;对20户以上200人以下的小村庄尽可能实现道路硬底化。争取明年实现全县、乡、村道路“路有所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依法管养县、乡、村道路。运营好并实现村村通客车。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红色苏区闪耀新光芒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大埔县,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蜜柚之乡”“名茶之乡”“长寿之乡”美誉,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在客家地区乃至中华大地颇负盛名。
翻开史志可以看到,大埔境内群山簇拥,万壑纵横。粤东莲花山、凤凰山等众多山系在这里集结,韩江三大支流——汀江、梅江、梅潭河在境内三河坝汇流。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吸引了大批客家先民南迁流播。隋唐以降乃至明清,上千年岁月沧桑,汀江文化、梅江文化、韩江文化在这里交织融合,加上随着客家子弟走出山门,远播南洋,中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交互影响,使大埔历史文化异彩纷呈。作为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大埔县拥有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古村落”,83处革命遗址,是梅州市红色资源最丰富的县。
2018年10月28日,三河坝战役精神研讨会暨三河坝干部学院客座教授聘任仪式在大埔县城举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霍海丹、王新生,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研究员姜廷玉等专家先后作发言,他们认为,三河坝战役在党史、军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初步提炼概括出以“信念坚定、勇于担当,军民同心、誓死杀敌,务实探索、薪火传承”为主要内容的三河坝战役精神,希望梅州市委、市政府和大埔县委、县政府大力弘扬三河坝战役精神。
“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近年来,大埔以红色带古色促绿色,擦亮苏区红色品牌。西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北部青溪红色交通线、东部枫朗南方工委旧址、南部光德闽粤赣边纵党委旧址和南粤古驿道等互动交融,并与江西瑞金、福建古田等形成闽粤赣客家红色旅游线路,让大埔成为人人向往的红色旅游胜地。
与此同时,大埔县以构建韩江(大埔)产业带为龙头,精心实施西岩山万亩茶文化旅游产业园、百侯名镇旅游区、泰安楼旅游景区等项目,全力把该县2个4A级国家旅游景区8个3A级国家旅游景区建设好,形成“众星捧月”格局,推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收入不断增加,为大埔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2018年9月份,中央电视台全景展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埔作为分会场之一,把泰安楼、花环龙、鲤鱼灯、青花瓷表演、悠扬的山歌等很好地呈现给全国人民,进一步擦亮“中国花环龙之乡”“中国广东汉乐之乡”“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小城”“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品牌。
回首40年路,正道是沧桑。目前,大埔又面临新时代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的问题,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把改革精神融入血肉,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奋力开创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撰文:招迎润涛文燕 摄影:连志城吴腾江林翔陈立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盛华通讯员张文梅)接到群众反映关于大埔县高陂镇党溪村大路角一采石场从2017年开始在该村水源保护区开采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