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四十载 综合交通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梅州交通运输发展成就辉煌
交通运输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强力保障。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交通无论是在交通设施建设、运输服务质量提升、技术装备升级等方面,还是在发展理念转变、体制机制创新、市场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
“八山一水一分田”,将梅州的地理地貌特点一语道尽,但也道出了阻隔梅州山区百姓与珠三角、沿海地区联通的重重障碍。“排骨路”“沙尘路”“水塘路”是改革开放初期梅州交通的形象“代言”,“一来三补”是当年往返梅州必须经受的“痛苦煎熬”。为改变交通落后面貌,四十年来,梅州交通人和全市上下干部群众凭借着“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闯劲、“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狠劲、“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韧劲,接续实施“路通财通、希望在路”、“要致富、先修路”、“公路建设年”“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大会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等行动,持续掀起一轮又一轮交通公路建设热潮,有效改变了山路崎岖、边沿闭塞的状况。
回望历史
改革开放初期,交通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路少、车少、出行难,这一时期梅州提出并实施了“希望在路”战略,大兴凿山开路通班车,初步建成了以205、206国道为主骨架,以县、乡道路为支线的路网结构,基本解决了老百姓“有路行”“有车坐”的问题。迈入新世纪后,交通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连接周边特别是珠三角的快速通道少,这时梅州市打响了“高速公路大会战”,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先后建成了梅汕等6条9段567公里高速公路,取得了从“跟跑”到“并行”的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梅州市组织编制并实施了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以及跨越几个五年规划的长远发展规划——梅州市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2013-2030年)和梅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中长期规划(2016-2030年)等规划,为梅州交通运输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展望未来
市交通局局长谢文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接下来,梅州市将加快梅汕高铁建设,推进龙川至梅州、梅州至龙岩高速铁路前期工作,谋划推进瑞梅铁路、梅州至潮州港疏港铁路前期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起“三纵两横”铁路网络,形成快速客货运对外铁路通道,实现“县县通铁路”,构建起“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区2小时高铁经济圈”“对接汕头经济特区1小时交通圈”,推动大湾区、经济特区更多要素资源来梅流动。加快推进梅平、大潮、丰华、华陆、东环等5条在建高速公路建设,谋划推进梅州至潮州、平远至武平、大丰、平蕉大等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两环十一射四加密线”高速公路网,努力构建“市县40分钟经济生活圈”,基本实现“镇镇20分钟上高速”。继续拓展梅县机场至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和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班航线,进一步加密北上广深和香港等城市的航班。加快推进梅县机场迁建和五华、梅县、大埔、平远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尽快获批动工建设,并同步配套完善新建机场通达路网,搭建“一主四辅”的空中交通网络,打造粤闽赣边区域航空口岸。同时,扎实推进以自然村道路硬底化、县乡公路提档升级、窄路基路面扩宽、乡镇和建制村硬化路“畅返不畅”整治、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路域环境整治、“村村通客车”等为重点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推进城乡运输服务、物流快递服务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网络通达能力和服务保障水平,有效服务乡村振兴。
等级公路“四通八达”
改革开放以前,梅州市2938公里公路中,绝大部分是砂土路、泥泞路,国省道大部分是利用旧山路整修而成,弯多、坡陡、路窄,不上等级。梅州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从广深等珠三角城市往返梅州,“早出晚至两头黑”是当时很多走出去的梅州人刻骨铭心的记忆,也寄托了无数梅州人对发展综合交通的期盼。
为破除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把交通建设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紧抓国家和省对边远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支持力度的机遇,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加快公路交通建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交通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交通固定资产投资接连迈过亿元、十亿、百亿的台阶,第一条水泥硬化路、高速公路、一级路等陆续建成……初步建成了“两环八射”高速公路网,构筑起了“市县1小时生活圈”和“毗邻地市2小时交通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镇镇通三级路”、“村村通硬化路”。
一条条高速公路和国省道构筑起了支撑梅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梁八柱”,而一条条县乡农村公路则编织成了域内人流车流物流加速流通的“毛细血管”,为群众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打通了血脉。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8484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达116.07公里,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了近6倍,公路密度从明显落后周边地市追赶至基本持平甚至略有超越,位居粤东西北地市前列。
铁路民航相继“圆梦”
改革开放前,长途旅客运输主要靠数量有限的面包车、中巴车,运量有限,群众出行需要提前几天买好票,短途出行主要靠自行车、步行,货物运输靠拖拉机、筏运和蓄力车等原始运输方式,火车、飞机、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只能在电视电影画面中见到。“手无寸铁”是当时梅州的最真实写照,在家门口坐火车、坐飞机是梅州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1980年5月,叶剑英元帅重返故乡时,还语重心长地说:“梅县地区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把山区建设好。建设好山区,重要一条是把公路修好,还要修铁路,有了公路、铁路,地区经济才能搞活,山区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此后,梅州市委市政府牢记叶帅嘱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兴起了修铁路、建机场、浚航道的热潮,凿开了制约发展的山门、拨开了阻碍腾飞的云雾,相继建成了梅县机场、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初步形成了公、铁、水、空齐头并进的立体交通发展格局,圆了梅州人的“云上交通”、“轨上出行”梦,让昔日山高路远的交通死角成了粤闽赣边的交通枢纽。如今,梅汕高铁正加速建设,预计明年8月建成通车,龙川经梅州至龙岩高铁正加紧推进前期工作,预计2022年建成,“早上梅州吃腌面、晚上北京吃烤鸭”的高铁梦将在不久将来得以实现。
至2017年底,梅州市已建成运营铁路276公里,经梅州站的客货运输可直达广州、福州、南昌、长沙、武汉、南宁、昆明等7个省会城市和40多个市、县(区)。梅县机场有航线13条,通航广州、上海、海口、香港、台中、珠海、天津、郑州、雅加达、长沙、西安、北京、宜昌、深圳等国内外18个城市,旅客吞吐量突破40万人次。
客货运输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居民出行大多靠两条腿走路或骑乘自行车,直到本世纪初,骑摩托车还是梅州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坐公共汽车只能是广州等大城市居民的“特权”。从1996年组建梅州城市公共汽车有限公司,由2条线路4辆车起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2007年,也还只有10条线路100余辆公交车,且大部分车辆接近报废,企业发展陷入举步维艰的“窘境”。
为改变“国有化公交”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梅州市以经营权改革为突破口,大胆尝试探索城乡客运民营模式,在城市公交领域实施了放开经营权、政府购买公交服务、发展城乡一体化公交和低碳、零碳公交等系列改革,大力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公交车,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节能减排方面加速反超,跳跃式迈进低碳公交乃至零碳公交的绿色发展“快车道”,闯出了一条城市公交改革发展的“梅州模式”,成为省内外诸多地市前来学习取经的样本。
近几年,“互联网+交通”加速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的出行方式,定制公交、定制大巴、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层出不穷,群众出行越来越方便。至2017年底,全市共有汽车客运站19个,客运车辆4106辆(其中客运班车1160辆、公交车2163辆、出租车783辆),1853个行政村实现通客车,通达率90.7%。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达到2844万人次和8344万吨,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了2.5倍和28.3倍。梅州城区共有新能源公交车1168辆,比例达70.8%,运营里程2000多公里,年客运量3000多万人次,万人公交车拥有率和公交出行满意度居粤东西北地市前列。
撰文:钟梅滨 胡锦忠
新闻推荐
梅州公安科学通信技术40年实现巨变 信息化助力服务民生打击犯罪
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民警正在接受群众报警和咨询。(市公安局供图)●本报记者钟梅滨通讯员陈玮钰凌如汕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