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客都绿色传奇 展梅州生态画卷

梅州日报 2018-12-18 17:38

↑城乡处处有绿意装点,实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以内有公园休闲绿地。图为改造提升后的梅城剑英湖公园。 ←阴那山被誉为粤东第一名山,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丰富,西南侧建设了占地超2000亩的生态有机茶园。↓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

【核心提要】

绿色是梅州的底色,生态是梅州的生命。行走在梅州大地上,阡陌山野满眼秀色,大江溪流碧水潺潺,客都天空常现“梅州蓝”,城区内外花树环绕。

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广大干部群众持续用力,守住环保底线,坚持植树造林,为荒山披上绿色衣裳,用行动共筑生态家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梅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美丽与发展共赢,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巩固提升梅州生态领先优势,筑牢粤东北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建设行动之多、力度之大、成效之好,令人瞩目。在广东省2016年度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中,梅州名列全省第二,实现“换道超车”。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梅州干群在客都大地展开生态画卷、书写绿色传奇,奋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撰文:张柯吴丽伶李盛华林玉莹赖锋

摄影:高讯连志城

责编:刘龙胜朱庆强版式:涂未然校对:吴小文

【闪光轨迹】

“十年绿化”消灭千万亩荒山

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林业建设取得多大成就?一组数据就能给出答案:198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为36.1%;2017年,这一数据已达75.06%,居全省首位。如今的梅州大地,登高望远,无垠绿浪向远方伸展;置身林间,处处是鸟语花香……

改革开放之初,全市荒山面积高达970万亩,比林地面积多出100多万亩。森林遭到破坏,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1985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战略决策。梅州市随即启动“四年种完、五年扫尾、十年绿化”行动,决心实施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两大社会工程。

丰顺县是梅州市当时的5个“百万荒山县”之一,全县300多万亩林地中,荒山就占了200多万亩。为了改变荒山面貌,丰顺县林业局把办公大楼、干部职工宿舍抵押给银行,通过贷款筹集资金,实施造林绿化,治理水土流失。这一故事至今仍在梅州林业界传为佳话。

在林业人的努力下,水土流失止住了,黄土沟壑变得草木葱茏,果树开始上山,耕地大量恢复。据统计,在“十年绿化”行动中,全市共消灭近千万亩荒山,山地种果面积85万亩,恢复耕地2万多亩,全市小流域河床普遍降低0.3至1.3米。

实施两轮“绿满梅州”大行动

谢新和是梅州市多轮绿化工作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记者从他的回忆中,感受到了梅州林业建设思路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末,基层林业站纳入财政统发,一大批选地不合格木材加工厂关闭,“伐木经济”走向尾声;2002年,市委市政府提出“生态梅州”理念,拉开了“绿满梅州”大行动的序幕……

2014年,梅州市启动了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和国土绿化、碳汇造林、森林景观带、乡村美化绿化等四大工程,大量纯松林被改造。梅州市造林工作也从单纯追求数量逐渐转入提升质量的轨道中。广大干部走到山野间栽种树木,热心群众大力支持认捐认种认养活动,积极参加义务植树。全市1800万亩林地披上了绿装,全市国省干线公路绿化里程1530公里、绿化率达100%,村庄绿化率达75%……

有了“绿满梅州”大行动积蓄的“十足底气”,2015年6月,梅州市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三年多来,城乡处处有绿意装点,城区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39个,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3000公顷、覆盖率43%,实现市民出门平均500米以内有公园休闲绿地。同时,梅州市将乡村美化绿化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见缝插绿、拆废复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环境美了,林木茂密了,林下产业也旺了。目前,全市林下经济面积达241.08万亩,年产值56.5亿元,参与农户约12万户。

河长制保障河流“长治久清”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中的意境,恰如今日梅州山河美景——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主要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0%以上,均达到或优于Ⅲ类;韩江成为广东省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2017年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美誉;2017年,梅州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第一……

改革开放40年来,从内部来说,梅州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曾一度进展缓慢,农村环保投入历史欠账较多。从外部而言,跨界河流因受上游福建、江西来水污染影响,水质长期难以达标;除本市人口,梅州还承担着下游潮汕平原2000多万人口的饮用水水源安全保障任务。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中,梅州长期坚守环保底线,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要求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大户”进行技术改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对污染重点行业等进行治理;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坚决把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调整产业布局、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淘汰黄标车……始终守护着客都大地的碧水、蓝天、净土。

梅州市认真落实“水污染整治工作方案”“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重点抓好梅江、韩江水环境保护和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并与龙岩、赣州、河源三市建立联防联控协作机制,加强跨界河流水污染防治。通过挂牌督办,先后完成了兴宁合水水库、大埔青溪库区、榕江北河等重点流域整治,消除了一大批水环境安全隐患。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治理,累计投资43.9亿元完成101宗治理项目,治理河长达2000多公里。污水处理设施也从城市普及到农村,建成11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40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85座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环保设施的短板逐渐得到补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12年的70.22%提高到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率2017年达到95.08%。

2017年,梅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现五级体系全覆盖,河段长深入到村民小组一级。今年,全市7855名河长湖长带领巡河、护河、治河行动全面展开。市委书记、市长联合签发了梅州市总河长2018年第1号令,在全市江河湖库开展守护“最美家乡河”专项行动,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实现河流“长治久清”……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列

2018年11月,梅州市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围绕“生态环境质量三年总体改善、五年明显改善”的目标和建设“无废梅州”的要求,陆续印发一系列相关工作方案,全面部署碧水保卫战、蓝天保卫战、净土保卫战“三场保卫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打赢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推动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经典故事

治好酸化地 秃岭披满绿

走进位于梅县区雁洋、丙村两镇交界的称子岌山场,绿树满山、万木峥嵘、飞鸟不绝……一幅美好的森林生态图景徐徐展开,这与2014年前光山秃岭的景象简直是天壤之别。

称子岌山场位于梅州黄金旅游线路省道223线旁。早年,受梅州市明珠冶炼厂排放废气污染的影响,称子岌山场及其周边土壤酸化,岩石裸露,草木不生,飞鸟绝迹。经过多次深入调查,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关闭该工厂,彻底根治该工厂废气污染问题。2014年开始,梅州市在该工厂周边区域因地制宜科学造林,全部种上耐酸乡土阔叶树,并进行多次施肥抚育。在开展造林绿化的同时,有关部门还与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展“冶炼厂废气污染山地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酸化污染地造林绿化方法研究。据统计,该项目共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经过6次抚育施肥补苗,成功造林3549亩,新造林长势良好,大部分地段已郁闭成林、绿树满山。

污河换新颜 游憩好空间

驻足丰顺县黄埔大桥环顾榕江北河,桥下河水流淌,途经中心城区的河道正在打造绿色滨水空间,不少周边群众来此游憩休闲。

一年多前,榕江北河地表水质是劣V类,由于水体气味刺鼻,两岸居民常常要关门闭户。2017年,丰顺县榕江北河被省委督查室、省环保厅、省住建厅列入全省9条重污染河流之一进行立项督办。同年7月,市委市政府专门发文进行重点督办。丰顺县先后投入2.3亿元,对榕江北河水环境问题开展源头整治、综合治理,断面水质监测项目从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增至26项。经过半年多的强力整治,榕江北河水体水质明显改善,如期于2017年底前达到Ⅲ类水质标准,整治工作于2018年初顺利通过市级摘牌验收。

今年以来,丰顺县还谋划实施榕江北河“百里碧道”示范工程,联动沿岸6个镇做到水质净化、堤坝固化、岸景绿化、照明亮化、河景美化、彰显客潮文化。对于榕江北河的美丽蝶变,沿岸群众个个拍手称赞,“以前路过绕开走,现在每天都在河岸散步”。

矿山变茶园 石场成景区

平远县石正镇下丰村园山湖茶场所在地曾经是一个煤矿富矿区。十多年前,煤矿厂区因政策关闭后一直丢荒,留下一副因过度开发而满目疮痍的“面孔”。2009年,当地乡贤重新规划开发这一地块,发展茶叶和油茶种植。如今,原本废弃的煤矿厂区已变成绿色茶园。2013年,园山湖公司被省林业厅授予省林业龙头企业称号。

梅江区三角镇东升村圣人寨原来是废弃的采石场,山体植被遭严重破坏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此外,养猪场、红砖厂等凌乱地散布周边。梅州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采取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把圣人寨废弃采石场纳入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由广东鸿艺集团进行开发式治理利用。该集团利用1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山体修复、荒地复绿、污染净化,并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具有客家民俗文化特色的景观建筑,打造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客天下景区。

改革纪要

十年绿化广东大地198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十年绿化广东大地”的战略决策。梅州市随即启动“四年种完、五年扫尾、十年绿化”行动,使980万亩荒山披绿。

建设“生态梅州”2003年,梅州全面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其中“生态梅州”是该战略的基础,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创建宜业宜居的生态城镇环境。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2010年,梅州成功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013年,梅州启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

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2014年,新一轮“绿满梅州”大行动实施,被誉为梅州市历史上最大力度林业建设工作。2012年至2017年,全市累计完成碳汇造林241.73万亩,新建生态景观林带754公里、提升建设660公里,新建森林公园107个、湿地公园9个,完成乡村绿化美化点1225个。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6月,梅州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出台了《梅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工作方案》。2016年,市政府颁布实施《广东省梅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2025)》,正式拉开“创森”序幕。

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2017年以来,梅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目前,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全面进入“见行动”“见成效”阶段。

完成国有林场改革2017年6月,梅州市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这次改革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彻底的国有林场改革行动”,通过“定性、定编、定保障”,打破体制枷锁,激活绿色堡垒,变为绿色生态发动机。

出台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8年11月,《梅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公布,将于2019年1月开始施行,为梅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提供法律支撑。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2018年11月,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强调要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梅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亲历者说

五华县潭下镇百安村78岁义务护林员黄焕仁:“从2013年开始,我在潭下镇百安村红岭村民小组碳汇造林示范点做起了义务植树护林员。良好的自然生态,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大的财富。现在村里的生态环境正越变越好,山林茂盛起来了,空气清新了,水也跟着好起来了。最重要的是,村民享受到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后,植树护林的意识愈发强烈了。”

梅州润通混凝土有限公司黄玉平:“我们公司的搅拌场原位于梅江区长沙镇,靠近梅江河,对水源造成一定影响。梅州市加快推进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工作后,我们公司全力支持配合该项工作,自行撤离所有人员、清空原材料,为保护水源地尽一份力。”

梅州市百姓宣讲团成员朱静茹:“近年来,我策划和参与了"地球一小时"、低碳开放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并将"环教文化进客乡"项目带到五华、丰顺等地的乡村,开拓孩子的"第二课堂",传播环保理念,唤起大家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希望大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共同守护美丽梅州。”

数说巨变

1

据统计,自2015年开展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以来,全市目前已治理河长2000多公里,完成任务的90%,8个县(市、区)减少房屋受浸面积545万平方米,减少农田受浸面积23.13万亩,减少受灾人口80.49万人,减少经济损失达7.8亿元以上。

2

梅州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2009—2017)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空气100%100%100%100%100%92%96.1%98.1%99.2%水源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来源:梅州市环境状况公报)

3

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36.10%提高到2017年的75.06%,设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0个,其中省级以上6个,面积17.41万公顷。生态环境得到较好保护,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010年的7.32万吨下降到2017年的5.61万吨;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2010年的4.12万吨下降到2017年的2.44万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2012年的70.22%提高到2017年的100%。至2017年底,全市有环境监测站9个,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11座,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4万吨/日,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96%,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新闻推荐

打击非法采矿和环境污染违法犯罪取得明显成效 梅州公安获省公安厅通电表扬

本报讯(记者钟梅滨通讯员赖卓佳)日前,省公安厅发来贺电,对梅州公安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