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守住“山” 又要走出“山” 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点赞梅州山歌剧并建言献策

梅州日报 2018-12-15 10:03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唐国华《中国戏剧》原主编、戏剧评论家赓续华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梅州市山歌剧团 开团元老林楷昌国家一级编剧罗锐曾广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著名山歌剧演员徐秋菊国家一级编剧、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客家山歌剧剧种艺术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林丽妙赖锋

“我是老演员,1965年演山歌剧《彩虹》上北京的。”梅州市山歌剧团开团元老林楷昌话音刚落,客家山歌剧剧种艺术研讨会上立刻响起热烈掌声。在掌声中,有来自四省五市山歌剧团的领军人,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知名戏剧专家、山歌剧名家。

《彩虹》是梅州山歌剧团早期的作品之一,当时在全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到了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移植样板戏;80年代后,渐入佳境,不断出新作品。特别是21世纪以来,梅州山歌剧逆流而上,佳作迭出,并且形成了山歌剧发展的“梅州现象”。这3个月来,“笔韵山歌铸客魂——林文祥编剧艺术研讨会”“客家山歌剧剧种艺术研讨会”等研讨会接连举行,专家学者纷纷对梅州山歌剧的发展进行“解锁”,同时对新时期剧种定位、艺术创作、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等方面进行“把脉”。

梅州现象:一路逆流而上

2002 年初,在省文化部门及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山歌剧团正式组建了《等郎妹》的主创班底,从初稿的呈现到推上舞台,整整经过了20稿的锤炼,历时三年。该剧在省第八届艺术节上,一举囊括了演出、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灯光、服装、表演等八项九个一等奖,摘回了中国戏剧节的“曹禺戏剧奖”,以“横空出世”的姿态,拉开了山歌剧的“黄金时代”序幕。

此后,在三年一届的省艺术节上,每每有来自梅州的山歌剧惊艳亮相,《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风》创下了“五连金”佳绩(连续五次拿下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桃花雨》还参加中国艺术节,获得了艺术类政府最高奖——文华奖。梅州市山歌剧团由此被誉为“获奖大户”“地方院团的翘楚”。如今,梅州山歌剧的发展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市场培养、梯队构建,此次梅州山歌剧建团六十周年系列活动还成立客家山歌剧联盟,旨在召集客家地区所有山歌剧团抱团取暖,共同开发、培育市场。

“从客家山歌剧艺术重要传承人罗锐曾到林文祥再到林文祥带出来的一大帮徒弟,这种本土编剧一代一代传承的"梅州现象",在广东省内绝无仅有。”国家一级编剧赖汉衍在“林文祥编剧艺术研讨会”上评价说。

国家一级编剧、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看待“梅州现象”时,他客观地说道,梅州山歌剧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历届梅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给予了应有的扶持,另一方面是有一批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山歌剧人,愿意为山歌剧而奋斗。

守住根基:保留客家特色

“与其他地区的戏曲不同,山歌剧的生命力就在于具有浓厚的客家地方特色。离开客家特色,山歌剧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国家一级编剧罗锐曾觉得,山歌剧的发展要“歌不离山,因本而异,多元催发”。山歌剧的唱腔、音乐既要有“山歌味”,也要随着剧本的风格、特色变化,来决定表演风格、舞台样式。同时,大胆吸纳姐妹艺术的精髓,丰富山歌剧的表演形式。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山歌剧是通过口头表达、音乐表达、文字表达表现独具客家特色的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所以要多挖掘客家地区悠久多元的文化资源。

培养人才:提高自身基本功

在研讨会上,河源市源城区、福建省龙岩市、广西贺州八步区等山歌剧专业团体都提出,目前“人才断层”是山歌剧剧种发展面临的威胁。《中国戏剧》原主编、戏剧评论家赓续华表示,一个剧种要传承要发展,人才培养很重要。尤其需要在演员队伍、乐队建设方面下功夫,通过建立庞大、近乎疯狂的观众群体,创造发展更多的学生社团,从而吸引山歌剧人才。

国家一级导演王佳纳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演员要勤练功,有自身的绝活。此外,不管是声乐的、表演的,还是形体的、武功的,都需要邀请专业的老师授课,达到专业水平。

与时俱进:走市场发展道路

“伴随着社会生活多元化,观众审美心理也发生改变。如今他们不光想听风格浓郁的客家山歌,也希望山歌的发展能与时俱进。”广东省文化馆研究馆员、著名山歌剧演员徐秋菊说,这需要将原板山歌与山歌剧艺术巧妙融合,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情感需要,在原腔山歌音乐上做改编,以最好的艺术效果呈现给观众。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唐国华说,剧种要有市场和观众,才能存活。所以,需要不断在题材上、形式上创新,像粤剧《决战天策府》就是传统戏曲创新发展、走向市场的典范,可以为其他剧种的发展提供一种形式,一种可能。

新闻推荐

癫痫患者孕期风险防范

女性癫痫患者怀孕期间风险相对正常人要大,大概大3-4倍。但是多数癫痫女性(超过90%)还是能生出正常儿童。应提倡妇产科医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