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大埔黄堂村从贫困村蝶变为新农村示范区,村美民富产业旺成现实 年轻人纷纷返乡 农家乐日渐红火

南方日报 2018-12-14 08:03

黄堂村的莲子种植基地荷花竞相开放,形成美丽的乡村风光。西河镇供图

“近几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感觉现在农村也渐渐赶上城市的步伐了,村里四处像花园一样,来看过的朋友都很羡慕我的生活。”返乡就业的大埔县西河镇黄堂村村民丘会会说。

走进大埔县西河镇黄堂村,可以看到一片70亩的莲子种植基地。每年七八月份荷花飘香,当地村民在莲子加工厂内忙得热火朝天。现在这个季节村里就在基地旁种起了格桑花,吸引不少自驾游客前来。

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开展新农村建设后,黄堂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省定贫困村到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的重点行政村之一,如今的黄堂村,拥有莲子种植基地和依托张弼士故居打造的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发展。

打造农旅融合新引擎

“现在村里到处都有路灯,晚上很明亮,村民都会出来散步,家家户户都住进了新房子,农闲时村民们还会组织出去旅游。”今年75岁的杨佐君见证了黄堂村的巨大变化。40年前,家家户户的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都生活在围龙屋里,村道是泥土小路,摩托车都走不了。

“最大的变化在新农村建设开始后,村里柴房、猪舍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房和一条条水泥路,村民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杨佐君说。

自2016年启动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项目以来,大埔县西河镇以漳溪河为主轴线,科学串联整合北塘、东塘、黄堂、漳溪、东方5个主体村的资源、产业、设施,主要突出黄堂村,让“农业+旅游”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双引擎”。

梧高凤自栖,花香蝶自来。“因为村里生态环境好,又有张弼士故居这个文化名片,发展"农业+旅游"产业有前景。”梅州市龙发生态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其粧说,2015年该企业便入驻黄堂村,承包了张弼士故居旅游景区,进行整体保护、开发、打造。

同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王其粧集约了黄堂村约70亩田地,打造了荷花观光、莲子采摘产业,村里发动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成立了大埔县黄堂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该产业基地的种植管理。

“一年时间,黄堂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销售莲子收入20万元,入股合作社的贫困户年底有分红和土地租金收入。”黄堂村村支书张武曾说,目前该合作社共计带动村里贫困户25户97人稳定增收,每户贫困户年均可增收7000多元。

“在家里开农家乐有盼头”

接近午饭时间,路过黄堂农家乐,店里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红火。

去年,29岁的张玄亮把深圳的两家面馆关了,回到家乡黄堂村开起了农家乐,他是新农村建设后回乡的第一批人。27天时间,他把300多平方米的黄泥地打造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村民都夸我把"深圳速度"带回来了。”张玄亮说,他还通过微信朋友圈帮助村民销售柚子、鸡鸭等农特产品,今年中秋前一个月,他帮村民卖了4万—5万斤柚子。

“现在家乡环境变化很大,既发展了莲子种植产业,又开发了乡村旅游,在家里开农家乐有盼头。”张玄亮说。一年时间,农家乐就已回本,生意越做越好。

今年,因看好黄堂村农旅融合的发展前景,王其粧将村里废弃的黄堂小学租了下来,改造成面积2000平方米的黄堂客栈,还在旁边建了一家农家乐。“现在节假日和周末,很多自驾游客过来游玩,等到黄堂客栈正式开业,相信能带动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王其粧说,通过企业对张弼士故居景区附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现在景区每年游客达10万人次。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黄堂村的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游客也越来越多,目前已经有近20名离开家乡的村民返乡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汪思婷

通讯员刘招迎罗文燕

统筹:辛均庆

新闻推荐

鸟子石, 养在深闺人未识

在梅州市大埔县光德镇上漳村,有一处美景:鸟子石。因受交通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它奇特的风景尚未被外界所熟知。“养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