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年,走进大埔高陂看今朝(之一) 高陂青花传承:后生可畏天地宽
大埔县高陂镇全貌
宝丰陶瓷厂的自动双色印花机
文/图 黄蔚山 刘招迎 余灏 罗文燕 黄俊林
走进梅州大埔,万山丛中,河溪密布,瓷山绵延。据地质探明,大埔瓷土蕴藏量多达5亿多吨,名列全国前茅。
据史载,大埔和陶瓷结缘已有700多年历史,自宋代以来,一批批精美的陶瓷工艺品在这里问世,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
谈及大埔的陶瓷,人们一定会想到最出名的高陂瓷。作为目前广东陶瓷主产区之一的高陂镇素有“白玉城”的美誉,当地生产的陶瓷产品具有釉色玉润,如脂似玉、色调清秀素雅、雍容华贵、晶莹别致、釉彩绚丽、典雅大方、质坚耐用和永不褪色的特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而饮誉中外,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大埔县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毗邻的潮州枫溪、福建德化等瓷区相比,大埔的陶瓷生产长期以来存在“小、散、杂、缺”的格局,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制于交通区位、产品类型、产业结构等因素,近年来,大埔陶瓷产业的发展速度渐渐落后于全国同类地区,陶瓷从业人员日趋减少,呈现“青黄不接”的状态。
A
奋创新局 政府全力推动转型升级
在转型升级浪潮中,高陂陶瓷产业变革之路迫在眉睫。如何重塑“白玉城”的辉煌,使大埔陶瓷产业迎头赶上,实现破局?近年来,大埔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陶瓷企业发展的政策,力求恢复昔日荣耀。
“我们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以创建中国高陂·青花瓷小镇为重要抓手,构筑青花瓷小镇公共服务平台,凝聚陶瓷产业发展合力。”高陂镇党委书记黄海军说。近年来,高陂镇不断鼓励和引导陶瓷企业围绕“上规、上亿、上市”的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经营创新、销售创新、服务创新,提升企业竞争活力。同时,积极争取海珠区支持,加快广州海珠(大埔)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促进高陂陶瓷做大做强。
人才回流 有志青年回乡创天地
B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年轻一代群体的回归,给高陂陶瓷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走访园区多家陶瓷企业,记者注意到,如今陶瓷企业的执掌者中出现了不少年轻的面孔。他们中很多人学历较老一辈高,了解市场动态,又熟悉营销,成为大埔陶瓷产业一股新生力量登上了高陂陶瓷产业发展的大舞台。
黄志超: 党建引领 文旅结合带来新气象
富大陶瓷研发部主任黄志超就是这一群体中的代表人物。2008年大学本科毕业后他应聘到广州省级金融部门工作,然而,几年后他却毅然放弃了在广州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光德镇,在富大陶瓷有限公司从事陶瓷研发和窑炉技工作。当时大埔的传统陶瓷企业正面临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疲软等困境,转型成为企业继续生存下去的必然趋势。
“我当时考虑回乡的时候经过了十分长的思考,因为我们家乡有做陶瓷的传统,也面临着继续发展下去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有青年人来接班,我作为从大埔出去的大学生,学有所成之后也抱着一个建设家乡的心情,回来发展陶瓷。”黄志超说。
随着对陶瓷行业的深入了解,黄志超和他的团队成员经过多次探讨,萌生了“陶瓷+文化旅游”的发展点子。后来,他将创办旅游景区的想法付诸行动,近年来在各方的支持下,由富大陶瓷投资建设的富大陶瓷工业旅游区拔地而起。其属于国家3A级旅游区,是梅州市目前唯一的3A级工业旅游项目,2010年还被评为广东省科技和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景区以富大陶瓷有限公司为依托,集陶瓷工业观光、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主要展示陶瓷从生产原料到成品的系列流程,以及名家作品、古陶瓷历史、古龙窑等丰富的陶瓷文化。
黄志超告诉记者,目前每月前来景区旅游的人数平均6000人次,这种“陶瓷+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也让富大陶瓷每年增收1200多万元。
“从1998年的陶瓷小作坊到现在拥有占地2万平方米的厂房,200多名员工和110多种产品系列的国家高新技术、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我们公司的成长不仅得益于创办旅游景区这一新思路,更得益于党建工作的常抓不懈。”黄志超说,“富大陶瓷牢牢把握以‘党建强’促‘发展强’的发展经验,坚持创新能力提升,坚持自我完善,形成了党建与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富大陶瓷于2013年11月成立党支部。近年来,该企业党支部紧扣服务发展增活力,把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贯穿于企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一班人的集体智慧,做好企业发展规划。
党建融入了企业发展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形成生产力。富大陶瓷党支部为抓好人才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构建学习机制,使企业员工学习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重点强化党组织干部对党的科学理论的系统深入学习,切实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到实处,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同时,该党支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立标杆、带头做示范”,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参加学习讨论、带头立足岗位作贡献,层层带动,上行下效,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向深处实处发展推进。
郭晓川:注重文创 破解出口困局带来新突破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大埔县经济、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改善,近年来,不少与黄志超一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溪山陶瓷总经理郭晓川也是一位从外面求学归来,致力于陶瓷企业转型发展的80后青年代表,与父辈相比,他们把握陶瓷市场风向的嗅觉更加敏锐,也更敢于推陈出新,使得企业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广阔。
郭晓川,34岁,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在外主学旅游管理专业,至今回到家乡已有10年。郭晓川的父亲郭福康,是溪山陶瓷有限公司的创办者。
“我回来主要是因为家业在这里,父母在这里。”记者眼前,戴着茶色偏光眼镜、长相斯文白净的郭晓川跟我们娓娓道来他回乡十年以来的心路历程。他的脸上时刻挂着自信的微笑,精神面貌十足像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开始自己是被动接受从大城市回来大埔发展这个现实,后来是自己主动去适应、去改变。因为父辈创业艰难,现在担子落到了我的肩膀上,我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所以要像习总书记说的一样‘撸起袖子加油干’。”郭晓川说。
刚接手家族创办的溪山陶瓷企业时,父亲主要负责创作生产,他负责产品营销。刚接手那一段时间,也是企业急需转型摆脱困境的时期,而当时有客户下了订单,自家企业却对要求的花色、器型等制作不出来的情况时有发生。郭晓川清楚,要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突围,生产出有特色、市场需要的产品,对一个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于是郭晓川带着团队走访了全国陶瓷产业基地,参加陶瓷展会,学习各地陶瓷文化技艺,招收陶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陶瓷产品试验研究,开发出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产品,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他回来至今,溪山陶瓷业绩逐年上升,营收实现了大幅增长,企业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为梅州大埔陶瓷企业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佼佼者。
“目前大埔陶瓷产业的潜力还很大,以前只做陶瓷产品的老路子已行不通,现在还必须做出文化创意,提高产品附加值,包括包装、造型设计等方方面面都需要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来提升。”郭晓川说,“大埔陶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应该就此没落,我最大的抱负就是希望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不断将企业做强做大,促进陶瓷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工艺化方向发展,同时将陶瓷产业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发展特色陶瓷,不断提高陶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附加值,为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作一份贡献。”
郭志山:大胆投资 工业设计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
宝丰陶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志山今年37岁,他对着记者侃侃而谈,看起来精神饱满,像个20多岁的小伙子。同样,他也是高陂陶瓷行业中回乡发展的年轻人之一。“我的父亲从2004年创办企业至今,一步一步从小陶瓷厂做到了产值上亿元,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正是看到他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使我下定决心在国外留学毕业后就回来替父亲分忧,也希望将我们大埔人的陶瓷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好。”郭志山向记者介绍说。
“刚回来的时候也不太习惯,因为对这个行业不太了解。所以我从基层做起,从泥胚、选料开始一步步、逐项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流程。”没有什么事情是从一开始就一帆风顺的,他也有过失败的教训。“我还经历过美国的贸易索赔,因为当时我们出口的青花瓷杯子由于包装工人不够认真,导致损失了一百多万订单。不过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也从这件事里学会了要努力保持和提升企业信誉度、狠抓产品质量。”郭志山笑着对我们说。从他身上,记者感受到了一个成熟企业家的担当和风采。
走进宝丰陶瓷厂房,一台正在调试的自动双色印花机格外显眼。工人调好颜料后按下开关,灵活的机械手只需十几秒就完成了吸附、传送、翻转、印花等动作。郭志山对记者介绍说:“这个机器我们投资了40多万元,是整个大埔唯一一家投资自动双色印花机的公司。这部机器可以顶四五个工人的工作量,产量高了、质量也更稳定。”该公司还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低品位原材料生产高档产品。目前公司每天产生的五六吨废料都能得到循环利用,效益提升了50%。并且,为顺应多元化市场的需求,公司还成立了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为企业发展壮大注入了新鲜血液。这些转变,正是郭志山引领的。
在高陂镇,不少从珠三角等各地区回家乡发展的年轻人,他们在各自所学的领域内,为大埔陶瓷产业的做大做强作贡献。
新闻推荐
大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农业、乡村振兴四大优势,开创发展新局 推动生态富民强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大埔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图为大埔县城新貌。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