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梅州山区 农业40年发展之路 去年农业总产值逾3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万元
今年9月23日,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梅州分会场暨广东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启动仪式在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举行。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每个产业协会都搭建起“协会—跨域龙头—县区域龙头—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六位一体的产业金字塔体系。
2016年,由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选育的华南双季超级稻在梅州兴宁市攻关成功。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今年8月,梅州联姻顺丰速运,打通农业“物流+商流”任督二脉。
冬季的梅州仍是生机一片。这里是我国热区农业和岭南农业的大本营,发展农业产业得天独厚,一年四季丰收不断。近期正是梅州两大特色农产品沙田柚、脐橙丰收的季节,农民迎来了一年最忙碌的时刻,沉甸甸的果实不断运送出山,换来致富的希望。
4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似一声春雷,唤醒梅州沉睡的大山,激发了农民耕山致富的斗志。如今传统农业大市梅州已拥有380多万农业人口,超6000家涉农经营主体,农业占产业比近20%。如何践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谱写农业转型新篇章?近年来梅州锚定“农业组织软肋”,紧紧扭住“农业十二协会”这一“牛鼻子”,打出“六化三改”组合拳,强练内功,拓展外功,逐渐形成“致富耕山新农人”带动“耕山致富老农民”的大格局。
2017年梅州实现农业总产值逾3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4万元,分别是1978年的54倍和104倍。农业增加值增速连年居全省前列。
●马吉池马发洲肖铭浩陈裕锋
一颗“致富果”的传奇
在梅州市大埔县,一位年轻的农民企业家邓展华子承父业、带领农民耕山种柚致富的故事家喻户晓。21年前,邓延寿创办了广东顺兴种养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儿子邓展华接过担子,开疆拓土,顺兴也成为梅州首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农业种植企业。梦想照进现实,像邓展华父子发展蜜柚产业致富的人在梅州还有不少。
“家种百棵柚,好比开金库”,是当地农民的口头禅,柚子也成为梅州农民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事实上,柚香萦绕梅州已经上百年。从零散栽种到“中国金柚之乡”,梅州柚经历了零散种植、快速发展、遭受重创、重新崛起的曲折历程。经过百年风雨,作为梅州农业产品三大品牌之一的柚子现已走出围龙屋,逐渐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据相关史料记载,1911年梅县丙村郭某在广西梧州当官,深受百姓爱戴,退休还乡时百姓送柚苗200株,回家乡种植后产果被人誉为“甜柚”。在大埔县,明嘉靖,清嘉庆、同治《大埔县志》有蜜柚相关记载,其历史已有数百年。
回首梅州柚的发展轨迹,就如翻阅大山变迁的航拍画册:由荒山披上座座绿,到青山富藏粒粒金。早在1980年,叶剑英回到家乡梅州,殷殷寄语:“梅县地区是山区,要向山区进军”“木薯可以上山,果树可以上山……”梅州牢记叶帅的嘱托,掀起了向山进军的热潮。
“改革开放前,只有农户的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柚子种植开始快速发展。”梅州市金柚协会会长李永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当时,梅州大规模进行小庄园开发而带动千家万户农民脱贫致富。1999年省委、省政府曾号召全省山区“西学高州,东学梅州”。梅州柚开始“漂洋过海”,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
柚果产业“华丽转身”
“目前主栽品种有沙田柚、蜜柚(琯溪蜜柚、红肉蜜柚、三红蜜柚),另有水晶柚、梅花早柚、四季柚、可口柚等品种少量种植。”梅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3年底,梅州市以重塑农业组织为突破口,组建市级金柚协会,构建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共建共享共富的体系和机制,吹响了梅州柚果产业转型发展的号角。通过设红名单立标杆、标准生产保质量、延伸链条提价值、拓宽市场促增收、设施用地破瓶颈等措施,让梅州柚果产业“华丽转身”。
今年,随着顺丰速运有限公司的强势进驻与合作,以及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传播效应下,礼品柚、定制柚等高端柚呈现“量价齐升”。梅州柚均价也从2013年的1.48元/斤,逐年提高到现今的3.12元/斤。据介绍,梅州市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金柚(沙田柚)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柚类生产地级市。预计,今年梅州柚子种植面积58.63万亩,总产达92.82万吨,产值约35亿元。
■对话
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
内外兼修,九招破解梅州现代农业发展瓶颈
“农为四民之本,食居八政之先”。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人民辛勤耕耘,在青山绿水中书写农业发展奇迹。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新起点上,如何将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如何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出山区农业农村发展和改革新路?为此,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
南方日报:纵观改革开放40年,梅州在发展农业产业中作出了哪些好经验?
刘玉涛: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一体化进程强力冲击和改变着农业发展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环境等要素。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农业要素变化更为突出。为探索走出一条农业发展和改革新路,梅州农业产业主要做好强练内功和拓展外功两大抓手工作。
一是强练内功。通过组建“市级农业十二协会”,促使行业分工更加细致。
自2012年以来,梅州市结合本地实际,首先把全市农业主体“法人”聚羊成群分门别类组建起12个产业协会;接下来又依托每个产业协会陆续搭建起“协会—跨域龙头—县区域龙头—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六位一体的产业金字塔体系;最后政府强力引导促动产业金字塔体系内社会化大分工,构建起产业内长期依存、分工合作、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运营机制。
历经六年的持续发力,目前梅州不但通过“协会制定标准—主体组织标准—农户执行标准”重塑新时代农业组织,为农业发展培育了新动能,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共建共享共富的体系和机制,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组织改革新路。目前,该探索模式不但在全省农业改革与发展中彰显出强烈活力;而且还引起粤闽赣周边地级市,以及重庆、山东、贵州等省(区)同类农业地区的高度关注,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0余个市县前来梅州交流学习。
二是拓展外功。激活要素,促进三产深度融合。
梅州市农业十二协会的组建,不但示范带动了新主体的快速发展,而且还以协会为龙头在全市内逐步建立起六位一体的产业“金字塔”体系。这个“金字塔”体系不但形成了科技、信息、资本等流动要素的逐层传导通道,还把产业内各类经营主体连接成“利益共同体”,让传导要素实现多维度主动、高频、快捷延伸辐射。
协会的组建成为梅州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同时也助推了传统种植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梅州柚产业为例,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利用不同时期的柚果,根据不同的工艺,研发出了柚皮糖等休闲食品,以及金柚果汁等饮品。每年协会举办的金柚飘香文化节,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农业与休闲旅游结合成为梅州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今年,全市8个县(市、区)中有梅县区金柚产业园、大埔县蜜柚产业园、丰顺县茶叶产业园、蕉岭县丝苗米产业园、平远县脐橙产业园成功入围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南方日报:目前在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梅州农业发展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何破解这些瓶颈?
刘玉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让生产者追随市场价格而调整产业,而是要形成稳定的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业品牌,在农产品结构上与社会需求相对应,进而保持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能力。当前梅州农业面临土地撂荒、投入成本趋高、农业生产用工荒、经营主体整体素质不高、小生产难以对接大市场、融资困难、产业链条短、全链条产值低等诸多发展问题,破解这些瓶颈需要从九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调结构。以梅州柚为例,梅州柚果种植面积约60万亩,产量达90多万吨,八成以上都分布在梅县和大埔,区域不平衡现象明显,可以把部分品种引种到其他县(市、区)。同时可以引进推广不同熟期、不同口味的优新品种,例如试验种植泰国水晶青柚等。
二要控数量。以梅州柚为例,现在广西、湖南、四川等地都在种植蜜柚,产品同质化严重,如果集中上市市场容易饱和,造成产品滞销、增产不增收,要避免陷入“数量竞争”陷阱,造成果贱伤农。
三要提质量。现在,农业正处于从吃饱到吃好转型的阶段,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以数量为主的话,那产业可能做不起来、做不旺。梅州农业要做好产品供给,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行动,计划“十三五”期间建立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标准园150个,以点带面,推广标准化技术,减少大路货,增加中高端绿色产品。
四要做品牌。面对食品安全和供求关系“双重挑战”下的“拼质量时代”,梅州农业局制定实施“企业品牌—区域品牌—长寿品牌”三位一体特色化差异化品牌战略,形成了以企业品牌为基础,以区域品牌为支柱,以长寿品牌为特色的品牌发展格局。
五要扩市场。为促使农产品变成农商品,梅州农业局搭建了“大宗供销+超市专柜+社区直供+电子商务”4大流通平台,形成传统市场、品牌市场、高端市场、新型市场相结合、梯度型市场体系。今年,梅州引进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携手布局“太阳、月亮、星星”(即市级、县级、镇村级)三级流通体系,共同搭建“产出来”“运出去”“卖出去”“活起来”现代农业综合物流商流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3个县级预处理中心、254个镇级村级集散平台。
六要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目前梅州农业产业加工还处于起步阶段,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农业加工产业,梅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实施方案》,加大对精深加工主体的扶持力度,推进加工产品改造升级,丰富加工产品,完善加工设备,适应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同时要结合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积极打造“一镇一特”“一园一景”“一村一型”的乡村休闲旅游新格局,以点串线带面示范建设,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七要抓好机械化和社会服务化,进行劳动力改革。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在56岁以上,因老龄化问题,出现劳动效率低和用工荒的问题。近年来梅州市农业局制定推行了山地农业机械化配套和推广5年大行动计划。通过多年探索发展,梅州已形成了“一个中心、两大体系”的农业机械化研发推广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同时,梅州农业创建“五专”(成立专门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培训专业技术、配套专业设备、提供专业服务)社会化服务模式,解决了农村劳动力短缺老化、技术滞后等原因导致的土地撂荒、用工荒等问题。
八要通过土地确权与流转进行土地改革。现在发展农业产业出现土地撂荒、征地难等问题,在土地确权工作过程中,如何让土地流转“活”起来,一方面,梅州市农业十二协会成员作为产业发展中坚力量,往往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号召力,在自己家乡有威信、说得上话,当“见证人”、“调解员”更容易被众村民所信服,这对化解土地纠纷和处理人际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土地确权后,梅州市农业十二协会成员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促进适度规模化经营,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真正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
九要创新融资与担保。一直以来,由于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在现有的金融模式下,很难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大额的资金支持。近几年来,梅州市农业部门主动出击,牵线搭桥,召集梅州市农业十二协会主要会员单位与梅州市人行、农业、农发、邮政、建设、工行、农信社、交通、汇丰、客家村镇10家银行积极沟通,探索通过“产业协会担保推荐、农业部门业务把关、金融机构评估把控”三级把关形式,在切实加强贷款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基础上,积极对接落实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工作,充分发挥“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梅州市农林业新型经营主体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积极探索农业融资新渠道。同时,加强与省农担公司合作,解决农业融资担保难题。
■数说
●197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59亿元,2017年农业总产值301.99亿元,是1978年的54倍,农业占产业比近20%,农业增加值增速连年居全省前列
●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元,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8.5元,是1978年的104倍
●2017年,户籍人口550.11万,农业人口380多万,涉农经营主体超6000家,农业产业扶贫共带动贫困户11809户,带动贫困劳动力39643人
●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22家(居全省第一)
●省级农业名牌产品115个;107个农产品入选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约占全省10%,拥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含地标保护产品)15个,富硒(土壤)农产品生产基地148个
●每年稳产100多万吨粮食、130万吨水果、1.5万吨茶叶、250万头猪、5200万只禽类、11万吨优质水产品、22万群蜂的原生品等
■梅州农业农村改革40年
大事记
●1980年,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1985年,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扩大市场调节,把农产品推向市场。
●1985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梅州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全省山区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树立为“东学梅州,西学高州”的典范。
●2005年,取消农业税费,农业发展进入无税时代。据统计,免征农业税后,梅州农村人口人均交税从84元减至0元。
●2015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铺开。
●2018年,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2012年至2018年,农业组织改革,梅州市组建“农业十二协会”。
新闻推荐
禁毒话剧《等你归来》在梅上演 陈俊钦到场观看并要求努力创建全省毒害最少城市
本报讯(记者钟梅滨)昨晚,由省禁毒委、省禁毒办、广东省友谊剧院、广州踏歌起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讲述禁毒社会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