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翻涌推城乡巨变 东风再乘续改革之章 平远推动“一城一区一带”建设谋求新跨越
2018年的平远县城。李程摄
1975年,国道206线平远县八尺圩镇段。韩冠环摄
1984年的平远县城。曾宪腾摄
2014年的平远县城。李程摄
“你看这张照片,当时摄影家是以平远新貌的角度来拍的,只能看到零零星星的几栋新房,现在是高楼林立、大道通达了。”平远县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主任李程指着他收集的老照片道,这样的新旧照片他有140多张,1984年的平远县城,2000年的平远大道,1980年代的206国道,眼前一一划过的照片,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梅州平远城乡的发展历史。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此春潮拍岸、逐浪前行,时代的洪流推动着历史滚滚向前,地处粤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平远也在这40年间迎来城乡巨变,2017年平远县国内生产总值(GDP)80亿元,比1978年的544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8倍,年平均递增9.8%。2017年平远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23元,比1978年的178元,增长了85.5倍,年均增长12.1%。
改革带来的甜头,平远人民已经尝到了。站在历史新起点,时间再次开始。规划蓝图已绘就,乘着东风,平远将持续奋斗,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快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推进“一城一区一带”建设。
●南方日报记者蓝单
通讯员朱双玲
居民
拥有自我成长的机会多次搬家住进小别墅
从梅州城区前往平远的路上,记者和50多岁的陈阿姨一同拼车,临近下车点,陈阿姨熟练地拿出手机付钱,这在4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电报通信是比较常用的通信方式,1979年,平远县电报去报份数达20406份。
在改革开放的40年间,时代从禁锢走向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变化。从温饱到小康,这40年,带给老百姓的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从1978年到2018年,宏大的时代烙印悄悄留在平凡的生活中。
“1961年,我出生于平远县,之后一直在平远生活和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平远巨变,感受最深的还是人的变化。改革给我们提供了自我成长的机会。”李程说。
恢复高考,便是改革开放提供的一次机会。
“1977年,懵懂少年的我兴高采烈,与"老三届"的大哥大姐一起参加刚刚恢复的高考。落榜那是预料中的事,然而,我却以能参加这次"盛会"为荣。”李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李程与老三届一起挤这座独木桥时,他已是集体小厂的工人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未曾动摇“我要上大学”的愿望,在昏暗的灯下将自学考试资料读了又读,工人小阿哥终于圆了大学梦。“1981年的秋天,我终于接到了梅县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录取通知书。”
除了上学这件事外,李程的眼中看到更多变化:“父母住进了用侨汇盖起的瓦房;哥哥师范毕业后在家乡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堂哥做竹器,购买了电风扇。我工作过的县五金厂也传出好消息,有两位比我年龄大的工友师傅,靠自学进入名牌大学;有几位师傅大胆出来"单干",做了焊工当了"掌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唯有奋斗者能乘势而上。“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岗位,但现在可以考大学、做生意、学手艺等等,人有更大的拓展空间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人生。”
李程一家的生活也在这一次次奋斗中越变越好。“我当过工人,大学生,中学老师,公务员。”李程说:“住房也变了几次,从集体宿舍到套房到自建房再到远离城中心带院子的小别墅。现在可以安放下我那几书柜的书咯。”
这40年间,有无数人如李程一样生活发生巨变,高考,倒爷,留学,下海,移动互联,创新创业……每一次潮水涌来,都是命运轨迹的一次改写。时代的浪潮,推动着每个身处其中的人,向前,再向前。
城乡
老戏院成商业大厦新农村成旅游“打卡地”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者。
戏院岗,平远县城短短的一段街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兴建以来,一直是文化洼地和商业旺地。这段路的变化折射出了平远县城之变。
李程编著的《百年平远》这样描写:“20世纪80年代,戏院岗成了"平城中路",并由此进入一个日新月异的蜕变发展期。没了尘土飞扬的土马路,有了宽敞平坦的"严管街";没了大操场,有了邮政大楼、财政大楼和官田广场;没了"工农兵"式的饭店,有了超市商场;没了高音喇叭的噪音,有了来往穿梭的小轿车马达声……时至2016年,在老戏院的旧址上,矗立着一座商业大厦。“戏院岗”从此再没有“戏”可看了,取而代之的是"名牌一条街"。”
从跃进岗、戏院岗到平城中路、平远南路、平远大道,道路日益宽敞明亮;从老车站、百货商店、大操场到百川淘宝中心、城南综合体,商业区愈发繁华兴旺;从政府宿舍、集资房到平城花园、优山美地、碧桂园,宜居环境日新月异……
如今,平远之变仍将在规划的指引下继续。根据平远已完成的《平远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修编,县城规划控制区面积由原来的13.81平方公里扩增至67.12平方公里。
平远将打造“一城”,围绕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县城目标,实施县城“南拓、北延、东扩、西联、中优”的发展战略,以G206线绕城段、瑞梅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先行,规划建设宜居社区、商贸综合体、医院学校等,不断拉开县城框架,着力提升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形成新老城区融合、产城联动、组团发展格局;同时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县级文明城市为契机,推动县城建设管理上层次提水平,把县城建设成为全县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
城在变,乡也在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农民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开始“洗脚上田”,进城经商、务工,多元化的选择让人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然而不少乡村的发展在这种选择中却被抛在了后头。
2004至2008年,中央连续出台5个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2018年2月4日,正逢立春。新华社全文公布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自上而下的乡村振兴行动开始。
结合村庄和产业特点,平远县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作出“五片示范·百村整治”的布局,构建将全县12个镇的产业平台串珠成链打造生态富民带加快乡村振兴发展,如今成效已初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河头镇向阳村等变“网红村”,成乡村旅游的“打卡地”。
产业
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旅游业从无到有到优
11月,一场热闹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打破了八尺镇角坑村的宁静,并为这个村庄带来了人气。如今,尽管大赛已落幕,依然可以看到不少游客携家带口在村里游览、拍照。而1995年开发的老牌景区五指石人气还要更旺一些,2017年其接待游客数就达48.67万人次,实现景区综合收入4500万元。
但在1985年以前,平远县还没有真正的旅游业。上世纪90年代后,全县旅游业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要素配套建设,近年来,平远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抓手,建成国家4A级景区五指石,上举相思谷、金穗山庄等一批国家3A级景区。
数据显示,2017年对比改革开放初期,平远县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变化,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50.7:32.6:16.7调整为14.2:31.2:54,由原来以农业占主流发展转为第三产业占主流的产业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就在原地踏步。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3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1.4亿元,年均增长率5.4%;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0.2亿元提高至2017年的22.5亿元,年均增长率11%。
如今,一二三产业还呈现出融合趋势。近年来,平远县充分发挥脐橙、油茶、南药、优质稻和优质茶产业优势,不断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拓展产业链,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了一批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辐射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生态富民。
今年,平远脐橙产业园被列入省级现代农业园。产业园规划一二三产业,辐射大柘镇、中行镇、八尺镇、仁居镇、差干镇和上举镇等6个镇,总面积716.6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7530万元,其中,申请省财政资金5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1000万元,农业经营主体筹集1530万元。力争到2020年,产业园脐橙生产规模达4.41万亩,产值达7.8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达4.2亿元。
“脐橙是富民产业,老百姓有二三十亩基本可以实现脱贫。平远脐橙产业有一定基础,为了做强做大,需要产业园的带动,融合三产,撬动资本,聚集社会各种支持,把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龙头企业飞龙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俊平说。
但平远改革发展的步子还想再迈得大些,工业是实体经济核心。平远县规划打造万亩生态工业园区,围绕“万千百十”目标,即力争到2020年,园区建成区面积达10000亩,保持可用储备土地1000亩以上,入园企业10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10亿元以上,税收收入3亿元以上。按照“生态园区、工业新城”定位,以“园中园”模式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稀土新材料、家居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县产业聚集高地和产城联动新区。
■见证改革
变是发展带来的结果,有时也为了促进发展。
从北向南穿城而过的国道206线,曾是平远人民的骄傲,为平远发展做出不少贡献。但随着城市架构的拉大,这条路也成了掣肘平远发展的瓶颈。
“原来这条路两旁是没什么建筑的,城区容量扩大后,两边就逐步变为城区了,现分布有医院、学校、商住区。”平远县公路局党组书记、局长林欣说,经过多年发展,部分国道成了“街道”,混合道路不仅容易堵塞,而且会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噪音、灰尘、安全隐患等不良影响。
平远县委书记宋才华,县长杨栋等县领导深入调研后,“顺社会之意愿,应民众之呼声”于2017年启动国道206线平远绕城段改建项目,并于今年9月30日获得省发改委的立项审批。11月28日上午,国道206线平远绕城段(田螺纽至超竹)改建工程全面动工。项目预计总投资10亿元,建设期为2年,计划2020年底建成通车。
“项目实施建设后,将成平远县城新的环城公路。”林欣介绍,这意味着,平远交通运输网进一步完善,交通压力也将得到缓解,同时将推动平远县城东、南、北面的开发利用及城市规划发展,并与瑞梅铁路平远站的建设相连接,进一步加快县城的扩容提质,对实现平远“一城一区一带”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
2015年底,平远县实现了高速通车。今年底,国道206线平远绕城段改建工程全面动工,明年,梅平高速平远段预计通车。下一步,平远将加快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做好G358线改扩建项目线路优化、设计评审工作;主动对接做好平武高速、平蕉大高速、瑞梅铁路平远段等项目规划建设工作,努力构建与市内相连的县(区)半小时经济圈,及珠三角、海西区、潮揭汕三小时经济圈,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
■数说改革
以道路变革带动城区发展
四十载风云激荡,四十载砥砺前行。今日之平远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体现在了一连串的增长数据上。
1.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7年平远县国内生产总值(GDP)80亿元,比1978年的544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8倍,年平均递增9.8%;
2017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4111元,为1978年的276元的32.5倍,年均增长率9.3%;
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8.14亿元,为1978年0.03亿元的235.2倍,年均增长15%;
2017年税收收入为11.95亿元,是1978年0.03亿元的393.6倍,年均增长16.6%。
2017年,平远县工业总产值80亿元,比1978年0.35亿元增长了185.6倍,年均增长率为14.3%。
2017年,平远县农业总产值实现了18亿元,比1978年的0.37亿元增长了7.4倍,年均增长率为5.3%。
2.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017年平远县固定资产投资比1978年增长了2028倍,年均增长21.2%;
到2017年底,实现进出口总额3.02亿美元,是1980年50万美元的669.7倍,年平均递增18.6倍,其中出口总额2.99亿美元,全市排第1位;
2017年底平远县贸易市场、大型超市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布局完善,逐步形成城镇与农村市场相配套的流通体制和服务网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6亿元,是1978年0.3亿元的98.9倍,年均增长12.5%。
3.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21966元,比1979年的11.78元增长1863.2倍;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431元,为2010年的10559元的2.1倍,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178元提高至2017年15223元,增长了85.5倍,年均增长12.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2010年的7695元提升到2017年16839元,增长了2.2倍,年均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017年为12633元,是1982年的310元的40.8倍,年均增长11.2%;
全县职工年人均工资由1979年的653.2元增加到2000年的7302元,至2017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61603元,是1978年623元的98.9倍,年均增长12.5%。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0日,平远县旅游协会餐饮单位培训暨客家菜师傅研讨会在富港酒店召开,县旅游协会餐饮企业代表、厨师长等齐聚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