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依托良好中医传统,大力培养人才、完善组织机构,推动基层中医药事业向好向深发展 传承创新中医文化 助力“长寿梅州”建设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是梅州市第一家三甲中医医院。
市民在接受中医理疗。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里,随处可见的中医药文化介绍营造浓郁的中医氛围。
蕉岭县三圳镇九岭村卫生站中医阁,村医生罗平正在为病患做中医理疗,此时健康一体机突然响起来,传来村民的声音。“我的腿有点不舒服,你能过来一趟吗?”罗平一边进行着手头的工作,一边回复:“一会儿过去。”
这是梅州中医药工作中常见的一幕。利用“互联网+”建立终端到村入户的一体化信息系统,基层医疗机构高效快捷地收集和处理村民健康信息。
传承、创新、发展,这是梅州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关键词。通过不断挖掘和利用自身特有的资源禀赋,梅州紧紧抓住全省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定位,把中医药事业作为“保民生、促发展”的一项重要推手,推动基层中医药工作向好、向深发展,助力“健康梅州”和“长寿梅州”建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徐晓丹廖媛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关键词优势
群众基础深厚
中医药多项数据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每天,位于五华县安流镇东礼村西坑的卫生站里热闹非凡,“粤M”“粤D”“粤E”甚至“闽F”“赣B”等车牌的车辆停满了乡间小道。诊所内,众多病患围绕着乡村医生刘奇兰。“刘医生,我把我妈带过来了。”彭国产从汕尾陆河而来,他母亲半年前因年龄过大,骨髓造血功能下降,腿脚不受控制。“上次我带朋友过来看病,吃了几服药后,他身体明显好转。”
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来到梅州看中医并非个例。省名中医、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副院长、针灸科主任医师温乃元的门诊里,时常有华侨打“飞的”前来看病。印尼华侨黄耀先就是其中之一。黄耀先因2015年患上面瘫,在当地接受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经亲戚介绍,来温乃元处求医,并逐渐康复。此后,黄耀先每次回到梅州都要到温乃元的诊室里接受针灸治疗。“中医"治未病",预防疾病发生,对身体有好处。”黄耀先说。
梅州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全市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居全省第一,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到处都有中药材种植的绝佳基地。优良生态环境、良好中医药氛围,铸就了梅州“长寿客都”的美誉。
在梅州,百姓素有“爱中医、信中医、服中药”的传统。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也将中原古风及中原民间医药和保健的精华带到了南方地区,千百年来一直保存着中医养生的习惯。不仅对中医药治疗接受程度较高,饮食上,客家人也有将一些中药材用作食材的习惯。
而今,曾经良莠不齐的中医诊所日渐规范,民间中医师需通过考试持证上岗,市级、县级、乡镇级、村级四级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均设有专门的中医科、中医馆等。2017年,全市中医药门诊量897万人次,占总数的42%。中医药门诊量、中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数的占比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医疗卫生机构3198个,中医类占60%。每万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人,超过省平均水平0.9人,居全省前列。
“梅州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优势明显,这里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生生不息,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传承
成立医学科学院
聘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批专家
走进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振兴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横幅挂在最显眼的地方。环顾院区环境,在高大绿树之间,长亭、水池、古色古香的建筑装饰、遍布四处的中医药文化介绍装点着医院。
今年3月,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成为梅州市首个获得“三甲”称号的中医医院。五华县、平远县也在去年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梅州各级政府对于梅州中医药事业的支持。2017年,梅州市印发了《梅州市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同时出台了《梅州市“十三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梅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
依照上述实施方案,梅州市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医医院提升改造、“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等。目前,梅州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卫生机构近2000个。其中中医医院9间,实现了市、县中医医院全覆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实现县(区)全覆盖;中医类别(含中西医结合)村卫生室1705个;基层中医馆133个,实现了中医馆城乡全覆盖。
出生于中医世家,长大后继承了父母的事业的梁文胜是梅江区城北镇杨文村卫生站的主治医师,从前他只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这一身份的转变,梁文胜花了20余年。
虽然干了一辈子中医,积累了很多实用经验,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但梁文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政府对乡村医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梅州市卫计局的统一组织下,梁文胜参与了培训和考试,并顺利拿到证书,获得行医资格。
与梁文胜一样,参加培训并通过从业合格证考试的民间中医还有许多。
与西医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同,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民间拜师学艺的形式,民间散布着许多中医药大师。为了更好利用民间资源,挖掘民间中医药人才,梅州市积极组织中医药有一技之长、师承和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参加资格考试,2015—2017年共有131人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此外,2017年,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人才发展的意见》,把中医人才培养纳入“人才新政20条”范畴,成立了拥有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梅州市医学科学院。连续举办了3届全市中医药业务管理骨干培训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梅州将成为中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大舞台。”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关键词创新
研发中药制剂
开创公立民营共建中医馆模式
今年9月底,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式启动。该基地旨在联合进行中医药领域的科学研究,“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将有力推进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三大基地"建设。”梅州市人民医院院长钟志雄说。
该基地将在促进名老中医经方验方转化为临床协定处方、中药院内制剂、中药膏方等成果应用方面发挥作用,同时通过邀请专家指导、外派人员学习等多种方式开展中医适宜技术项目。还将通过中医药现代化设备开展治未病体质辨识、连接基层医疗机构,实现梅州地区人群多发病、常见病数据收集,专家用药分析等多项功能。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中医理论。几千年来,中医在传承中发展,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病种诊治的需要。在创新中发展,这也是梅州中医药研究的方向。
“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和优秀文化是中医的五种资源优势。”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医的五种优势为它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需求打下了基础。“在梅州,针对客家人常见多发病,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方向。”
截至目前,梅州市研发医院中药制剂105种。其中梅州市中医医院产品结肠康片、鼻炎消炎片、疏络片等疗效确切;市第二中医医院湿滞片、通络片、固肾壮骨片和小儿科系列药水等深受群众欢迎。
现代科技也被运用到中医治疗中。蕉岭县正在试点“互联网+健康管理机”,一端在患者家,另一端则在基层医疗机构中,通过手机APP上传数据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村民可以随时了解健康信息。目前,蕉岭以县中医医院为依托,在全县8家乡镇卫生院、69个村卫生站配备具有中医体质辨识、慢性病管理功能的“互联网+健康管理机”,为老百姓免费提供血压计、血糖仪、健康机器人检测服务。
为了加强机构管理,梅州市还在中医管理制度上创新。出台了《梅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分级管理方案》,每3年为一个周期,实行动态管理。目前梅州市确定了“五星级”中医馆15个,“四星级”38个,“三星级”74个。此外,民营资本与公立中医院共建中医馆的模式,在梅州得以实现。梅州市中医院与嘉祥同仁国医馆携手共建中医医联体,市第二中医医院与本草堂国医馆建立医联体协作体系。
关键词发展
制定“1+2+3”发展模式
打造百亿元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
一边旅游,一边养生并不是梦。位于梅县区松口镇的南寿峰健康产业园,除了拥有珍贵的药材外,还划分了儿童、女性、男性、老人等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的养生区,以及远程诊断、预建的抗衰老养生基地等为人们健康“把脉”。
在梅州,像南寿峰健康产业园般将自然生态、中医药文化、旅游等结合起来的新兴产业还有许多。梅县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丰顺县留隍鹿湖温泉度假村等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方面初具规模。广东恒祥医药有限公司拟建设医养结合中医院旅游示范区。
除此之外,梅片树、仙草、岗梅等特色中药材品种,以及金银花、淮山、青蒿、佛手、菊花等传统中药材品种的种植也在梅州逐渐兴起。目前梅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产值19.7亿元。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平远、梅县、丰顺。
“产业化是梅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健康梅州""长寿梅州"的必要手段。”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梅州市明确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目标,即打造一批中医药健康服务示范品牌,全市南药种植总面积达到50万亩,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建立以中医医疗、养生保健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协调发展的服务网络,成为梅州市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为此,梅州将以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和发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制定实施一个全市性的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平台”“中医药+产业”两大支撑,创新建立顶层设计、产业融合、能力提升三大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的协调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以及中医医疗服务的三大体系。“通过这种"1+2+3"的发展模式,着力补齐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短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产业。”上述负责人说。
由发改局牵头制定的《梅州市中医药健康发展规划》,将“中医药+南药种植”“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健康旅游”“中医药+健康养生”等健康产业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加快推进梅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
“我们将紧紧依托现有资源禀赋,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自然条件优势、悠久的客家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完善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优势以及丰富的中医药文化旅游养生资源优势,进一步推动我市中医药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样本
蕉岭县
8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真方便,现在走路都不怎么痛了。”68岁的陈秋香曾一度为自己的腰椎增生四处奔波做中医理疗,现在,她走出家门口就能够享受到中医理疗服务,理疗效果也有保障。
近年来,蕉岭县8个乡镇卫生院有序进行中医馆全覆盖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优”的转变,中医馆已成为群众养生调理和康复治疗的首选场所。
一直以来,中医药服务能力都是乡镇卫生院的短板。近年来,蕉岭县不断推动“中医服务基层化”的延伸工作,投入2000多万元,实施全县8个镇卫生院中医馆服务能力再提升建设,整合中医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含中医康复区、中医诊疗区、中医保健区的中医综合服务区。
目前,蕉岭县能够运用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达到100%,门诊量比增15.5%,住院比增13.6%,中医处方占处方总数43.3%。能够运用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的村卫生站达95%。
梅州市人民医院
大型综合医院内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今年9月底,梅州市人民医院-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基地正式启动。该院与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合作,以科研创新和临床需求为导向,以中医药学研究课题与成果转化为纽带,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路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打造中医特色品牌,助力梅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广东省葛洪中医药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将有力推进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三大基地”建设。合作基地计划通过共建共享、牵手帮扶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指导,形成以梅州市人民医院为龙头,连接基层医疗机构,提升梅州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医联体。
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
梅州首个三甲中医医院
今年初,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顺利晋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成为梅州市首个获得“三甲”称号的中医医院。该院创办于1958年,是梅州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基础和龙头单位,被列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和“广东省中医名院”。近年来,医院在发挥中医药优势、中医人才培养、特色专科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将中医精神融入诊疗实践,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传统中医、现代诊疗、急诊、科研、康复、养老于一体的现代化中医医院。
该院内共有编制病床620张,专业技术人员730多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数达199人,设有骨伤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20多个科室。其中骨伤科、针灸科两个专科被确定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中医内科被列入梅州市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拥有省级名中医2人,市级名中医3人。
新闻推荐
广东省药学会送学下基层暨基层医院药师实践技能学习班在粤东医院开班。李璟潞摄日前,广东省药学会送学下基层暨基层医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