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风霜今犹在 幽幽古道书新颜 梅州市古驿道通达四方, 是中原与岭南经济、文化交流重要通道

南方日报 2018-11-21 06:31

大埔三河坝-潮州饶平麒麟岭古驿道上的遗存:余里古道,右边是余峰塔。

刘招迎摄

平远县八尺镇梅州岃古驿道。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兴宁古驿道。兴宁市供图

跨一步,即为赣,退一步,则为粤。在粤赣的交界处平远县八尺镇,沉睡千年的梅州岃古驿道,如同卫兵守护着两省,又如同长线将两省串联。

平远县八尺镇内至今仍保存着八尺角坑梅州岃到寻乌留车,和八尺排下到寻乌县南桥镇的两处古驿道。它们曾是通往江西“盐上米下”的经济交换之路,也是红色政权传播要道、“毛泽东《寻乌调查》之路”。

梅州境内,诸如梅州岃的古驿道并不少见,大多位于省界交界处,崇山峻岭之地。在历史中,古驿道既是客家先民的迁徙之路,亦担负着往来经商,兵家要道等重要作用。时光流转,如今,这些与岁月一起沉淀,见证了客家发展历史的古驿道,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助推乡村振兴。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马吉池

商贸文化之路

因驿而兴的“盐米古道”

粤闽赣商贸文化交流纽带

梅州市古驿道,可追溯到千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西晋年间,梅州辟蕉岭松溪古道,加强广东与福建的联系,方便官员往来。其后,梅州古驿道进一步延伸发展,多为官道。直至清代末期,以驿道为基础的驿传系统被现代的邮政体系取代后,驿道主要转为贸易通道。

初冬,从八尺镇的角坑村出发,沿着山路一路前行,柿子树上挂满沉甸甸的果实。穿过石桥,只听见溪水潺潺,鸟鸣数声。随行的村民说,行至缓缓上升的石阶处便是梅州岃古驿道。

粤赣边界角坑村“梅州岃”,在平远八尺与寻乌上磜之间。据史料记载,其冠名或在宋时,亦称梅珠岃。梅州岃驿道遗存较好的有2.2千米,多为石路,大小不一但自然有序,规整麻条石较少。

千百年来,平远县通过梯田上的“盐米古道”梅州岃古驿道,充当着粤赣两省交通贸易、邮政转换、文化交流中转站的作用。“目前这条古驿道保存得还是比较好的,以前交通比较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进行经商、文化交流等等,主要就是盐和米等货物的运输。”八尺镇宣传委员张文让说,从八尺穿过古驿道,就可以到达江西寻乌县留车镇。

翻阅《寻乌调查》亦可以发现,文中记载的经平远“米”道就有四条,古驿道昔日的商业往来与繁华依稀可见。

古驿道因驿而兴,历史上的驿道为当地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车水马龙、商旅络绎不绝,催生了众多繁华的城镇。梅县区松口镇曾是广东内河港第二大港口,是周边乡镇商贸的重要集散地。镇内错综复杂的古驿道网,是其商贸重镇形成的重要基础。松口镇作为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不少梅州客家先民也沿着古驿道出洋,孕育出侨批文化、南洋建筑文化等文化特质。

在广东省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大埔三河坝—饶平麒麟岭古驿道上的精华段(余里段),花岗碎石铺成的古道蜿蜒绕行于山脊之间,移步换景,放眼均是余丰亭、余济桥、余蜂塔等历史遗存点,沿途不时还能看到每处历史遗存边上设置的南粤古驿道标识牌。隐匿于大山深处,遗存着一个700多年历史的仿龙泉青瓷窑。上百年前,一批批青花瓷正是通过大埔县的古驿道,再转其他运输方式,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古驿道已失以往的功能,但却沉淀着一段重要的客家商贸发展史,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梅州市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简称“规划”)近日已完成公示,即将出台。该规划将梅州古驿道线路定位为粤闽赣边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并对每一条线路作了形象定位,例如梅州—兴宁古驿道被定位为粤赣盐米商贸之路、梅州—平远古驿道则被定位为寻乌调查红色之路。规划还在古驿道线路中选取了古驿道遗迹、历史文化城镇村、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区作为发展节点,其中松溪古道遗址、梯云岭古道遗址等26处被列为主要发展节点,另外66处则被列为次要发展节点。

红色革命之路

见证革命先辈足迹

发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

一曲悲歌点点血,年年红遍英雄花。91年前,一场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战役在三河坝打响。八一起义军取道余里古驿道,占据有利地形,打响阻击战,后从驿道次第撤退。在大埔县余里古驿道沿线,现仍保留起义军后方物资补给处旧址袁氏宗祠、后方医院旧址振德居等。

在距此约130公里的平远县八尺镇,同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驿道,马栏铺红军宣讲旧址、红军墙标、苏维埃乡政府旧址、交通站遗址、“八尺事件”旧址等红色印迹至今仍存。它们是红色革命的见证。

“1930年5月,毛泽东在寻乌作调查,红四军一纵队进军平远,一支队到仁居。二支队从满坑、牛斗光、留车等多路进入八尺,第6大队从留车上磜出发,进军八尺角坑、中行官坑、拐湖,经石燕茅到合畲等地。”村里的一老人说道,马栏铺位于八尺镇角坑村荷树下,旧时古驿道经过此处,这里曾有伙店、驿铺。红四军政治干部刘万青曾在角坑村马兰铺发表演讲。在红四军的帮助下,八尺成立了四维、养蒙、德士、横回、龙文等5个乡苏维埃政府。

红四军一纵队到平远,也为毛泽东《寻乌调查》带回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再阅《寻乌调查》,便会发现其中涉平远的情况众多,仅“八尺”就有15处。

古道悠悠,林木深深。近日宁静的大埔—饶平古驿道,便因一场活动的举办而热闹起来。由省体育局主办的“南粤古驿道红色之旅·潮梅穿越”活动,将古驿道与红色之旅相结合,吸引了来自粤东各市及河北等省的2000多名户外及徒步爱好者参加。不少徒步爱好者在赶路的同时,不忘在遗址前驻足,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

今年来,梅州市积极申报2019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20个推荐项目中有7个项目位于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沿线,分别为枫朗镇红色革命遗址、三河坝红色教育基地、三河坝战地医院、兴宁市红五十团红色革命遗址、兴宁罗屏汉故居、平远县毓秀书院和仁居革命旧址。

“梅州全域均属原中央苏区范围,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不少古驿道都关联或留存了革命队伍行军战斗的印记。通过把南粤古驿道沿线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掘好、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能让它们成为踔厉后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源泉,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不竭精神力量。”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

乡村振兴之路

通过“驿道+”整合资源

走出“以道兴村”新路径

时过境迁,古驿道逐渐丧失了交通功能,一度消失在岁月尘土中。近年来,广东省通过“驿道+”的措施,实现了乡村经济的振兴,创新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新路。

一场场在古驿道上举办的定向大赛,让古驿道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

今年11月,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暨《寻乌调查》红色之旅梅州平远站第七站在平远八尺镇举行。地处深山古驿道的八尺镇角坑村,紧紧抓住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良机,探索出乡村经济振兴与挖掘南粤古驿道的多元经济价值结合新路径。

一场大赛,点燃了角坑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自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举行以来,来角坑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村民肖继承家的小店也成为旅游热点。“村里的环境变好,村民住得舒服,外面的人也愿意来,我打算把我的小店也好好做起来。”在肖继承房屋一旁,是新建设的小公园,时不时也有游客停下来休息,拍照留念。

古驿道定向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吸引了众多外来游客,也直接推动八尺镇的酒产业发展和品牌建立。“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巩固此次活动的成效,做好产业,延伸产业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更美,农民更富,产业更旺。”八尺镇党委书记林松如是说。

梅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古驿道的保护和修复,把名镇名村、古村落、贫困村、自然文化资源等串珠成线,以道兴村,助力乡村振兴。“利用"古驿道+文化""古驿道+旅游"等交叉融合,整合"古驿道+"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将民宿、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山货等推向市场,这就带动了当地农业增收、农民脱贫致富。”

活化利用,整合资源,是古驿道书新颜的发展思路。目前,松口古街、码头、中国移民纪念广场成为梅州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利用的示范;大埔的茶米古道成为传统村落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的亮点;平远的松溪古驿道成为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

据不完全统计,“国庆”黄金周期间,梅州市4条精品段古驿道重点区域共接待游客65.3万人次,古驿道重点线路周边39家民宿共接待旅客6022人次,极大促进了地方旅游、文化产业兴旺,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对话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朱雪梅

立足本土文化让古驿道成为鲜活印记

目前梅州现存状况较好的古驿道有20条,分布在各个区县。其中梅县区4条,平远县4条,大埔县2条,梅江区蕉岭县五华县分别有2条,丰顺县有3条,兴宁市有1条。

如此丰富的古驿道资源如何活化利用?南方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朱雪梅。

南方日报:开展古驿道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应注意什么?

朱雪梅:保护和修缮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古驿道本身的原生性,要把它本身的价值尽量体现出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古驿道包括沿线的村庄都有很多文化记忆符号。因此,我们在活化利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还原性、真实性,不一定要修得很漂亮。另外,还要特别注意本身文化的内涵,把古驿道周边的古亭、古树、古村落串联起来,反复考证历史,通过修缮进行展示,作为当下能够跟过去对话的鲜活印记,形成整体活化利用意识。

南方日报:活化利用古驿道有哪些意义?

朱雪梅:可以说,古驿道是我们岭南人的图腾、文化符号。在长期的迁徙的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不同的民系文化,这些文化的载体可以是语言、饮食等等,也可以是我们的古驿道。换句话说,古驿道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活化利用古驿道就是把我们的文化,把我们的根找出来。只有活化利用,我们才能了解过去的辉煌和现在的丰富多彩,修古驿道是文化建设重要的内容,目的是让我们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

南方日报:您认为梅州应该如何活化利用古驿道?

朱雪梅:梅州地区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客家文化、商贸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都具有很浓厚的梅州特色。那么我觉得在活化利用古驿道中,就应该立足这些本土文化,充分挖掘当地的人物故事,打造教育基地,教育我们后代。另外,我们梅州地区是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发展,在规划当中,要着重把生态和我们的古驿道建立起新的对话,不能偏向发展,同时要把水陆古驿道联动活化利用,从而带动当地文化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同步发展。

新闻推荐

女中医师李舒琳获市级中医药适宜技术竞赛一等奖 多年专注社区服务 为居民去疾解忧

李舒琳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南方日报记者孙俊杰摄前几个月,李舒琳代表黄江镇田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东莞市卫生和计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