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以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教育发展水平 桑梓悠悠汇爱心 文化之乡教育兴

南方日报 2018-11-21 06:17

“勤俭诚信”是曾宪梓博士倡导的理念,也是梅州市曾宪梓中学的校训。

梅县区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上,新建成的宪梓大礼堂、智明体育馆启用。

11月18日,由曾宪梓博士捐建的梅县区宪梓中学迎来25岁生日。

“这次设立奖教奖学基金,是为了激励梅州学子更加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84岁的曾宪梓说。11月18日,梅州市梅县宪梓中学举行成立25周年庆典暨宪梓大礼堂、智明体育馆落成启动仪式。活动上,曾宪梓和曾智明捐赠2000万港元,专门设立曾智明奖教奖学基金,支持梅州教育。

梅州自古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美誉。在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界的努力下,梅州成为粤东粤西粤北12市首个教育强市,以及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虽然梅州的教育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诸多不足,城乡发展不均衡、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加快教育发展步伐,擦亮梅州文化之乡品牌,梅州在努力。

“我们将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梅县宪梓中学25周年庆典上说。

崇文重教

文化之乡迎教育喜事

11月18日,梅县宪梓中学迎来了25周年校庆。

诚如陈敏所说,梅县宪梓中学是一所有独特气质的学校,因为她是以曾宪梓先生名字命名的学校;是一所有美丽故事的学校,因为她是亚州领带大王捐办的学校;是一所有青春活力的学校,因为她是沐浴着乡贤赤子之爱成长了25年的学校。

当天,梅县宪梓中学高朋满座,党政、教育、航天、体坛界等风云人物到场庆贺,让这个山区城市的教育界沸腾了。

“今天的活动,庄重热烈、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梅州文化之乡崇文重教的生动实践。”陈敏在梅县宪梓中学25周年庆典仪式中的致辞所说,一个乡村学校迎来这么多贵宾,足以证明,梅州文化之乡名不虚传。

的确,梅州自古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教育普及,在中国为最”,《国际百科全书》曾经这样评价客家的教育。据考证,自宋代以来,梅州地区私塾、书院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之说。对于一直身居山区,历史上居无定所多次搬迁的客家人来说,读书是最公平的出路。

浓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名人贤士,宋湘、丁日昌、丘逢甲、黄遵宪、张弼士、曾宪梓、田家炳等都出自这里。自上世纪以来,这方土地已孕育了30名两院院士,340多名大学校长。1933年,陶行知委派了他的学生潘一尘等13人,到百侯开展“生活教育”,以“小先生制”普及乡村教育,厚植百侯文化教育土壤。百侯因此在教育界享有“北有晓庄,南有百侯”的美誉。

“来到梅州,深切感受到这里浓厚的人文情怀,感受到这里对教育的重视。”神舟七号特级航天员、少将刘伯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梅州的几天时间里,他参观了梅州的多所学校,也走访了多处人文景点,感受到梅州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

梅县宪梓中学25周年庆典当天,曾宪梓博士和曾智明先生再次为梅州教育事业捐资。他们捐赠2000万港元,专门设立曾智明奖教奖学基金,用于激励家乡师生更加努力工作、刻苦学习。

“曾宪梓先生曾经多次说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所以他多年来对家乡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伯明说。

作为从梅州走出去的成功商人,曾宪梓对家乡的教育事业尤为关注,倾注了大量心血。改革开放以来,曾宪梓鼎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积极回乡投资办实业、捐资兴公益。先后为家乡捐资2亿多元用于教育、医疗、道路、桥梁等各项公益事业,仅梅县宪梓中学,就捐资2600多万元用于学校建设。

除乡贤的支持外,梅州的教育事业发展也离不开党政部门的重视。

梅县宪梓中学校长曹进坤从教多年,他说,梅州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与梅州崇文重教的氛围分不开,更与梅州市委、市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分不开。“多年来,曾宪梓等乡贤对我校的发展慷慨解囊,而梅州市委市政府、梅县区委区政府也高度重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学校最大的支持。崇文重教的传统让梅州市从政府、学校到家庭都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

回报乡梓

华人华侨40年捐16亿元建校

梅州既是文化之乡也是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有500多万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重点侨乡。

梅州的教育事业也因此不一样。在梅州,像梅县宪梓中学这样具有独特气质的学校还有许多,如梅州市曾宪梓中学、丽群小学、大埔县田家炳实验中学……

在大埔县,坐上的士或电动摩托车,如果说要去田家炳学校,司机会摸不准说的是哪里——在大埔县以田家炳名字命名的中学有11所、小学22所、幼儿园3所。1982年,田家炳在香港创立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

谢海波是大埔县家炳第一中学校长,据他介绍,他们学校是田家炳在大陆捐赠的第一所中学。每年,田家炳基金会都会向考入指定高校的田家炳学校高三学生提供5000元奖学金。谢海波说,8年前田家炳最后一次回到大埔,他有幸在台下聆听他发表演讲。“在演讲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田家炳对德育尤为重视。”谢海波说。

事实上,对家乡教育事业进行投资的梅州乡贤众多,曾宪梓、田家炳、余国春、梁亮胜、陈志明、刘宇新……都曾投资建学或设立奖教奖学金。

“梅州多数人居住在穷乡僻壤,山多地少,对于他们来说,读书是唯一出路。在崇文重教的同时,梅州人还崇商重企,许多人外出谋生,成功后回报桑梓,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梅州市侨务局副局长邓锐从事侨务工作30余年,对客家侨务历史及发展颇有了解。他说,在梅州海外侨胞外迁过程中,他们一方面深受家乡重视文化教育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深深感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对谋生和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把兴办教育当作报效桑梓的头等大事。

从清朝光绪年间起,梅州华侨开始将部分侨汇投入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后,海外侨胞独资捐赠或集资捐赠办学范围更广,投入的项目、参与的人数及金额越来越多,梅州教育事业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香港宝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宇新在香港创业成功后,1977年回到家乡梅州兴宁,看到家乡孩子们的就学环境差,便决定投入百万港币给母校兴宁泥陂中学建造一栋教学楼。几个月后,曾宪梓也为母校东山中学捐建了一栋教学大楼,并从1993年起,曾宪梓斥资兴建梅州市曾宪梓中学、梅县宪梓中学和丽群小学。仅梅县宪梓中学,就捐资2600多万元。

1998年,在国家还没有全部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时,新加坡“恒生当”的创办人何吉昌在家乡大埔县湖寮镇双髻山村出资兴建的圣塘小学实行零收费制度,免去学生杂费、书费、住宿费,还每年免费为孩子们定制两套校服。

“改革开放初期,乡贤投资建校为主,现在多设立奖教奖学金。”邓锐介绍,据梅州市侨务局统计的数据,自改革开放至2017年,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对梅州各项事业的资助达37亿元,其中学校建设投入16亿元,各类基金3.7亿元,助学类基金5000多万元。

而在祖国大陆出生成长的梅州名人贤士们,也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全国人大代表、绿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振龙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资助梅州教育事业发展,鼓励了众多师生。“我是在乡贤资助的学校里读书,我也以实际行动回报家乡教育事业,让更多的人可以因为我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邓振龙在一次捐助仪式上说。

“可以说,没有群众和乡贤的资助,梅州教育事业难以达到今天的成绩。”梅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对于欠发达地区梅州而言,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群众和乡贤的投入,为家乡教育事业注入不竭的动力。

教育为本

加大优质资源供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基石。

近年来,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各界的大力支持,让梅州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梅州是粤东粤西粤北12市首个教育强市,也是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个实现教育强县、强镇全覆盖的地级市。2009年成为全省唯一实现义务教育实现零择校、零借读、零赞助的地级市,并于2015年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并率先在全省山区市完成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任务。

走进今年刚投入使用的梅江区风眠小学,崭新的客家建筑风格教学楼飘出琅琅书声,电脑室、美术室、语音室窗明几净。智慧校园平台实现教育智能决策、可视化管控、安全预警、远程督导和个性服务,丰富了课堂教学,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也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了。”梅江区风眠小学校长赖艳红此前在梅州市曾在龙坪小学、鸿都小学等学校任教,30多年的教学经验,她看着梅州教育事业一步步发展起来。“教师们的工资10年涨数倍,热情更高了,每年还有许多乡贤设立的奖教奖学基金,鼓励老师和学生们继续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可以明显感觉到梅州教育事业的进步。”

虽然梅州教育教学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质量稳步提高,但与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达城市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相比,梅州还稍显落后,且有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在今年高考中,梅州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稳步上升,但高分阶段的学生数量相较往年却有所下降。

业内人士分析,近年来,梅州教育事业发展速度比发达地区稍落后的原因在于优质学位供给不足、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深化教育改革力度不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至于教育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教师等人才资源缺乏,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以问题为导向,梅州正在加快探寻教育发展之路。

“梅州作为文化之乡,历来崇文重教,教育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陈敏在调研教育工作时说,梅州要正视短板和差距,坚决扭转思想认识误区,坚持问题导向,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补短板、强弱项,推动教育均衡全面发展,重塑梅州文化之乡、教育强市新形象。“重视支持教育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任务,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自身职能为教育多办实事好事,真正把教育优先发展落到实处。”

在梅县宪梓中学25周年校庆上,陈敏再次提到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我们将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提升质量,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陈敏说,要把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品牌擦得更光更亮,不辜负曾宪梓先生和广大海内外乡亲的殷切期望。

■记者观察

欠发达地区教育更需要资源倾斜

曾宪梓教育基金、曾智明奖教奖学基金、王俊宏教育助学基金、田家炳学校、华侨中学……改革开放以来,众多华人华侨和港澳同胞纷纷捐建学校、教学楼、宿舍,建立教育基金,捐赠教学设备和图书等,在梅州市本地政府的投入和乡贤的资助下,教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教学设施设备越来越现代化,但就教学质量而言,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梅州是文化之乡,自古有崇文重教的传统,读书学习的氛围浓厚。但因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投入比例不足、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师等教育人才缺乏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梅州教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

对于欠发达城市梅州而言,更应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积极调整资源配置,资金和资源需要向教育事业倾斜,同时加强监督,真正做到专款专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一流教师,需要提升教师的福利待遇,让教师无后顾之忧,留在梅州奉献一腔热血。同时做好教师队伍培训工作,让本级教师能到发达地区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鼓励优秀教师多往乡镇等师资力量缺乏的地区教学。

此外,梅州应加大民办学校的扶持力度及完善民办教育的准入制度,让更多社会资本加入到教育事业的建设中。

毋庸置疑,城市要升级,教育务必优先升级;城市要升级,教育当先行。适时进行资源调配,确保每个孩子都接受好的教育。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通讯员刘洪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新闻推荐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梅州市优化 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梅州市优化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实施方案》,全文如下:为进一步优化梅州市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提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