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生态屏障 建设美丽梅州 梅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路径

南方日报 2018-10-24 07:26

梅州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梅州重视生态保护,去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第一。

经过治理,原来“脏、乱”的白宫河变成了梅州的“云水谣”,吸引了大批游客。

绿树成荫的五指石景区成为了避暑胜地。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近日,梅州市委常委会召开扩大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向广东省反馈“回头看”及专项督察情况会议精神。

绿色“号角”再次吹响。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下,梅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生态功能区先行地,争当绿色发展引领者,探索生态生产双提升的路径,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作为广东绿色生态屏障,梅州要努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梅州将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努力在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中贡献力量。

高水平保护

打好“三大”攻坚战

秋日午后,在丰顺县北斗镇圩,清澈的河水潺潺流动,一群孩童在岸边嬉闹玩耍。这里曾垃圾漂浮、杂草丛生,“现在的榕江北河干净了、环境变美了。”村民黄先生说,“每天带孙女来散步也成了习惯”。

这一切均得益于梅州市的治水大计。在粤北山区的梅州,碧水蓝天白云成为不少梅州人微信朋友圈的“集赞神器”。如果说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成为了人民日益增长的一种重要美好生活需要。

今年6月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的号角。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以环保督察整改为契机,广东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

作为粤北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梅州的名片。立足生态功能区的定位,梅州市不断厚植绿色优势、改善环境质量,绿色发展基础夯实,山水自然之美、人文精神之美、城乡特色之美得到了提升。

人工造绿,群山起伏。广东阴那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获得国家批复成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增至5个、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6个“全国绿化模范县”(单位)和7个“省林业生态县”……

严格守护,碧水长流。韩江获评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之一;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在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地表水主要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90%以上……

节能减排,天朗气清。去年梅州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全省第一、组织开展城区大气污染防治整治行动,关停高污染企业、2家燃煤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全市10蒸吨以下锅炉基本完成整治……

数据反映的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在经济保持稳增长的同时,梅州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交出了一份可喜的成绩单。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之道,是广东赋予梅州市的一份使命,也是梅州近年来在发展中不断努力探索的方向。

今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召开,提出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明确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其中,要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日的梅州,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重视对生态的保护。在实践中,梅州注重污染治理与生态优化并举,突出打好碧水攻坚战、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扎实打好净土防御战,做到“不欠新账、还清旧账”。

“树立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观念”“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新观念”……在梅州市委七届五次全会中,这些立意高远的论断,展现了梅州建设成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的决心。

高质量开发

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走在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整洁的村道通向一座座围龙屋,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品味着古香古色的围龙屋,时光仿佛在这里倒流。

“许多外省游客来广东后喜欢去看江门的碉楼,而客家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围龙屋,同样独具文化特色。”梅县区南口镇党委副书记邓长河介绍,以古建筑为主题的乡村游项目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推进。

“山上高尔夫,山下围龙屋。依托丰富的华侨文化和古建筑资源,南口以农旅结合的方式带动产业发展。”邓长河介绍,通过“名校教授+旅游公司+民宿+美食”的模式,将南口打造成美丽的客侨小镇。

生态资源变身富民资本。

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的根本之策。铸就“绿色”动力,具体路径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在高端规划之下,绿色发展的产业路径依次展开:

——培育绿色低碳新型工业。引领和推动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发展,加快烟草、电力、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电子信息、机电制造产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同时,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医养、绿色食品、文化创意、体育健身、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把数字经济打造成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强化工业设计、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科技兴农、绿色兴农,做大做强梅州金柚、平远脐橙、梅州茶叶等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完善冷链物流、农电商等服务,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食品、康养、体验等融合发展。

梦想正不断照进现实。

在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广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通过承接腾讯、百度、去哪儿网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外包,致力打造大数据服务外包的全球运营中心。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公司迅速壮大。

大健康产业也在园区内逐渐成长。“我们从柚子中提取出来的这些纯天然食品添加剂,已被多个知名食品品牌使用,一年产量约50至60吨,但产值已达数千万元。”金柚康公司副总经理李少华表示。

“园区已吸引了广汽集团、广药集团、珠江啤酒、广州酒家等知名企业前来梅州落户。”广梅园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广梅园还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特色绿色产业结合起来,致力将园区打造成梅州绿色产业的转化平台,建设成为梅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先行区。

高效率建设

营造共建共享格局

兴宁市宁江河、罗浮河沿岸,总能看到一群“民间河长”的身影,他们身穿红色马甲,手提垃圾袋,捡起岸边的垃圾。沿途,他们还会把发现有涉水问题的情况,通过定位、文字等方式反馈给当地。

今年,梅州市召开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会上河长制3年“施工图”出炉,梅州新一轮治水大计拉开帷幕。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参与到治水管河中,共同守护着梅州大大小小的河流。

源头保护,社会力量不可忽视。

梅州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生态环境的制度保障,提升公众参与度,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让美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共享,营造共建共治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生态兴则文明兴。无论是崛起的江南新城,还是炊烟袅袅的山村,梅州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山水人文相互交融、城乡走向共生共荣。

梅州沿着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强化政府引导、深化改革开放,调动各方积极性,着力在建设现代交通、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推进特色宜居宜业城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下工夫。

绿色发展,规划先行。梅州市科学谋划,在中心城区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功能,增强人口、产业的集聚能力。同时,各县(市)以县域工业园区、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组团式发展。

“绿水青山不是赔钱赚吆喝,绿色发展不是图好看、搞形式主义,应该是对资源要素更加集约、更加环保地使用。”省政府参事、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陈鸿宇认为,要对粤北生态发展有着清楚的认识,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与动力,不能有“破坏绿水青山先得益”的心态。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把“两山”理论放到实际工作去考虑。

陈鸿宇建议,把“生态+”应用在各个领域,实现质量变革;通过绿色手段来提高效率、节约能耗,实现效率变革;从拼原材料、拼人力转向创新驱动;开展产业生态化建设,建立产业链、做优服务链。

“实践证明,欠发达地区也有机会和能力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少相关人士也建议,梅州市要谋定后动、久久为功,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绿色增长动能。那么,梅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生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梅州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决策部署,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广东建设“两个重要窗口”和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梅州力量。

■一线实践

废弃矿场绿色“蝶变”

初秋时分,驱车进入平远县石正镇下丰村,清风吹拂,碧绿的水库波光粼粼,连片青翠的茶田从山顶绵延到山脚。这是园山湖茶场。

谁曾想到,这里曾是煤矿区?这里因一度过度开发而满目疮痍,十多年前煤矿厂区关闭后一直丢荒。2009年,当地乡贤将其开发种植茶叶和油茶树。数年之后,废弃的煤矿区华丽转身,变成绿色茶园。

转变方式,向“绿色”要效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同样的绿色蝶变,发生在梅县区程江镇槐岗村。槐岗煤矿是上世纪70年代开办的国有煤矿。2005年,该煤矿关闭,当时槐岗煤矿主要存在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煤矸石固体废弃堆和采空区安全等隐患。

煤矿关闭后,原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清理场地、恢复地表环境,种植桂花树……通过实施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该煤矿消除了安全隐患,达到了复垦复绿效果,防治了水土流失,也提高了废弃矿山的土地利用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记者观察

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梅州样本

绿水青山一直是人类共同向往的美好愿景。

环境就是民生,蓝天也是幸福。在经济学意义上,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提供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学认为,生态环境服务具有典型的正常商品特征,即收入越低,需求就越小;收入越高,需求就越大。

良好的生态环境服务已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一种重要美好生活需要。如果说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则是“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这也预示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梅州是一座充满“绿色”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梅州没有走拼汗水、拼资源的传统路径,而是致力于绿色崛起。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梅州保持了绿水青山,2016年绿色发展指数计算结果在全省排序第二,全市空气、水质达标率稳居全省前列,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一……梅州初步探索出一条环境与发展双赢的路子。

今年6月,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明确实行差别化的政绩考核制度。新战略呼唤新作为。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梅州市一定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努力把梅州建设成绿色发展高地、生态宜居家园。

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优化发展空间布局。梅州应对标对表更高要求,强化开发边界、建设强度、项目准入等方面的约束,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优化空间格局、产业布局,形成点上高效开发、面上共抓保护的发展格局。

在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经济发展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的大背景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梅州应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如果说环保侧重于破,创新侧重于立的话,应以立先行,以立促破,破立结合。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传统产业,将绿色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梅州市生态价值巨大,如果通过生态经济化的路径转化其中的一部分,将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生态文明建设搞好了,生态环境服务在经济体系中的比重就加大了,经济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会更高。生态环境服务的供给质量提高了,发展的质量将更高,社会也就更加和谐。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形成自觉。梅州要分清轻重缓急,标本兼治。既要针对现有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解决;又要自觉以主动作为走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前列。要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巩固空气质量持续向好态势,实行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控,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因此,梅州必须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承担起时代重任,努力探索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之道,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风貌,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梅州力量。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马发洲通讯员辜昀玥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

新闻推荐

改善居民健康 降低治疗费用 “家庭医生+健康保险”

南方农村报讯1月19日,“家庭医生+健康保险,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模式”新闻发布会(如图)在梅州举行。广东省家庭医生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