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绿色家底” 探索“三生融合” 梅州市五华县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打造宜居城市

南方日报 2018-10-16 07:03

每个公园如一颗颗“绿宝石”点缀着五华。

五华市民每天准时在公园的健身广场跳广场舞。

五华县全力打造“工匠之乡·宜居五华”。

在今年3—9月的梅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五华县在梅州市8个县(市、区)均排名前三,其中4—6月位列第一,优良率100%。

面朝琴江,春暖花开,漫步五华县城街头,车水马龙,川流不息。长乐公园、滨江公园、狮山公园……仿佛一颗颗“绿宝石”,让这座城市充满生机。沿着高速公路一路向南驶去,星罗密布的公路网,将城区和乡镇连在一起。五华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让人惊喜。

乘势而上,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城市发展理念,围绕“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目标,五华县正积极探索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全力打造“工匠之乡·宜居五华”。

生态

河堤升级改造逾30公里家门口不淹水了

张伯站在水寨大桥上,望着悠悠的琴江水不急不缓,当年飘摇的小渔船没了,周边是依水而建的绿道,已经成为市民茶余饭后散步的好去处。“我今年68岁了,在县城住了半辈子,我是看着五华一点一滴地改变,满是欣慰啊!”张伯说,现在的他每天晚饭后准时散步,沿着上坝堤走上琴江大桥,再经水中堤返回水寨大桥。

沿着水中堤一直往北行走,3分钟的车程便来到琴江和五华河交汇的河口村,村民万阿姨也有感慨。“以前一下大雨,我家就进水,辛辛苦苦种的田也全淹了。现在,下再大的雨我们也不怕,你看这河堤修得多好,我们住得十分安心。”万阿姨指着眼前的河东北堤告诉笔者,这条新修的河堤大大方便了附近的村民,不仅解决了雨天浸水的麻烦,还拓宽了道路。“以前路窄得只有拖拉机能过。”万阿姨说,原本这是一条断头路,现在直接通往水寨大桥,她的孙女步行10分钟就能到学校。

依稀记得2013年“8·17”特大洪灾,给五华当地带来了重创,造成近40万人受灾,47座桥梁被毁,水毁道路156公里,公路中断23条,损坏堤围43处11.6千米。此后,五华以民生水利工程和防灾减灾为突破口,掀起大水利大民生建设高潮。

五年过去了,如今的五华逐步完善了防洪体系,大幅提高整体防灾减灾能力,县城河堤的防洪标准全部提高到50年一遇。五华县水务局对琴江河沿岸多处河堤出现漫顶、崩塌、滑坡、决口等险情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论证,采用堤路结合方式对河堤进行升级改造,变水患为水利,提高了洪水防御能力。

“河堤的改造不仅为了防雨洪水,更起到了保护生态的作用,为周边市民提供了宜居环境,为建设"宜居五华"打下基础。”五华县水务局总工程师何定标说,近年来,五华对河堤的改造采用了荣勋生态挡墙的技术,为水岸植物创造生长条件,他介绍道,这种技术让土壤不易受干旱影响,植物的生长条件优越,有利于重建河道以及河堤的生态系统。同时,种植的绿化带也为城市增添一道风采。

近年来,五华县围绕“两江四岸八桥”建设,以贯通城区向外延伸、对内畅通的关键节点为突破口,全力加快琴江和五华河“两河四岸”筑堤架桥铺路进程,投入逾100亿元,建成了长乐大桥、罗湖堤、员瑾堤、澄湖堤等11个桥梁河堤项目,升级改造河堤30.9公里。

如何做好“水”文章,除了提高防洪防灾能力,五华更是全面落实河长制,在改善水生态方面下足功夫。今年,五华投资2.4亿元对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随着县城工业产业的发展,五华还投资建成了日处理能力1.5万吨的广州番禺(五华)产业转移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水管网设施,全力加快河东工业园2座日处理能力共3万吨的水质净化厂建设。

据了解,五华为全面落实河长制责任,实施了“琴江河水三年变清计划行动”,抓好水源地保护和黑臭水体整治,已投入1.55亿元对县城老河道公园、华城镇石柱塘、长布镇罗田、横陂镇河南等黑臭水体进行整治,通过实施清污清淤、利用生态浮床处理工艺等,水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生活

新增休闲场地近40万平方米家门口就是公园

“燃烧我的卡路里……”晚上8时许的老河道公园健身广场,大妈大叔们换上了最新的广场舞神曲,周边观看的市民也伴随动感的音乐一起扭动身体,整个场面好不热闹。还有一些市民在环园慢跑,个个神采奕奕、精神焕发。谁能知道,眼前这个风景宜人、休闲欢乐的公园,在三年前是人人绕道的废水塘。“能把城中心一块那么大的废水塘变成这么漂亮的公园,我们老百姓最得实惠。”一位居住在附近的李女士竖起大拇指赞道。

笔者发现这种“慢生活”在五华已成为一种常态,长乐公园、琴江公园、滨江公园、上坝公园、狮山公园……这样“家门口”的公园在五华县城比比皆是。近年来,五华县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统筹谋划、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城沿河滩涂竹林废地,高效率布点建设了10个公园项目,累计新增休闲活动场地面积近40万平方米。这些公园个个绿意葱茏,百花争艳,曾经的废墟地变成一道道宜居的风景线。

作为一名慢跑爱好者,今年46岁的市民张林成为上坝公园的常客。“以前经常找不到跑步的地方,公园是土泥地没法跑,马路边又不安全,现在家门口就能约上朋友一起慢跑,太方便了。”张林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到公园散步,已不太适合跑步,但五华又新建了几条绿化道,“一样有地可以跑!”

像张林这样受益的市民还有很多。自公园陆续建成以来,受到了市民的普遍好评。在已经建成的10个公园中,随时可以看到市民阖家结伴,或者邻居之间三五成群,散步、聊天、赏花、打球、健身、读书……这些公园真正实现了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居民生活环境改善的双赢,成为“宜居五华”的新标本。

能让五华群众尽情享受公园舒适优美的环境,彰显了五华县委县政府始终为百姓谋福利的初心宗旨和加快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信心决心。

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县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收尾工作,现场上百名工人在工地上奋战,电焊发出的“滋滋声”不时响彻耳旁。当笔者置身于奥体中心内,瞬间感觉雄鹰展翅般的巨大钢结构从四周包围过来,抬头便是一个椭圆的深蓝天空,给人一种壮观、震撼的感受。

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不仅是推动“球王故里”五华的足球文化产业,更是改善县城人居环境的重要项目。据介绍,五华的重点项目建设始终以打基础利长远为出发点,让广大百姓得实惠为落脚点,加快推进城镇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等重点民生项目,每个项目带来的实惠都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

生产

多个10亿元项目投资落户家门口就能就业

笔者走访时发现,通过河堤的升级改造、公园的配套建设,五华有效贯通了10多段断头路,全面完成水寨大道、水潭路、华兴路等15个市政道路升级改造项目,累计增加通车里程30多公里,县城“对外连通,对内畅通”四通八达的路网全面形成,实现了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路通财通,一通百通,交通推动城市发展,五华对此早有共识。得益于华兴东路、西外环至兴华高速横陂出口建设项目,五华扎实推进了经济开发区内部工业一路、二路、番禺大道、印象唐街等“四横六纵”及与县城驳接道路的升级改造工程,打通连接县城东西两翼的河东工业区和广东五华经济开发区。五华在提升改善老城区的同时,突出产城联动,注重产业拉动,增加就业岗位。

“现在我下班后回到家还有时间辅导孩子做作业,周末还会带他们去逛街、看电影、爬山……”这是在广东富胜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班的朱女士幸福的工作生活。以前,她的孩子在50公里外的老家上学,自己和丈夫则在广州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直到去年春节回家,他们看到了五华的变化后决定辞职回乡,“在家门口工作”的美好愿景得到了实现。

五华县人力资源部门介绍,每年像朱女士这样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工作不在少数,一波又一波“回乡潮”正在袭来。

“我们园区有1万多名工人。”五华某产业园区管委会负责人说,园区紧挨着县城,县城建设发展提供了衣、食、住、行、乐,留住了人才。

此外,五华配套建设了奥园广场、碧桂园等高档住宅小区和公共服务设施,辐射带动园区和中心城区融合协调发展,为县城发展集聚了更多的人气财气商气。至目前,县城常住人口约2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比2014年底增加了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34.41%,比2014年底提高了4.07%。

专家表示,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一定是宜居城市,环境优美但缺少就业的城市也不一定宜居,经济发展能为宜居城市注入宜业活力。

因此,五华深深意识到,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发展作为支撑,基础设施也无从建设,宜居也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宜居的环境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优势。

近年来,五华投资发展优势逐步凸显,依托汕湛高速、兴华高速、大丰华高速、兴汕高速、双龙高铁建设等交通区位优势,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规划建设琴江新城,全力筑好发展平台,通过内外兼修,软实力、硬实力都有了质的飞跃。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五华县吸引了中农批、敏捷地产、碧桂园集团、奥园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前来投资调研。“到五华来投资,我更加看重的是强劲的发展潜力和高效的服务。”中农批农产品批发市场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据悉,该项目是五华县自主引进的首个央企项目,以总投资15亿元的规模。

此外,进驻五华投资超10亿元以上的大项目还有五华客天下,碧桂园·凤凰城,奥园二期,五华铜锣湾广场和铜锣湾香港风情小镇,五华横陂通用航空产业园和通航特色小镇等,这些项目建成后,必将有力推动县城发展提档升级,全面提升五华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更将为广大市民提供就业岗位,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工作”。

■链接

五华县成为粤东首个

“国家卫生县城”

“道路干净了、公园多了、城市美了,五华也有了大城市的味道,都不想回去上班了。”近日,国庆假期从深圳回五华探亲的邓女士,对家乡五华的变化很有感触。五华县旅游局统计,截至10月7日,该县国庆节假日共接待游客46.3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收入1.62亿元,同比增长11.6%。

这一系列的变化,正是五华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不断取得的新成效,通过“创文”,大大提高了市民宜居幸福指数。

五华县在2015年成功创建“省卫生县城”后,今年再创佳绩,成为粤东首个“国家卫生县城”,这无疑是五华交出的一份优秀的答卷。近年来,五华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为抓手,全力实施“碧水蓝天净土”三年行动计划,以治脏治污为突破口,狠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黑臭水体整治等突出环境问题,着力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工匠之乡·宜居五华”建设。

得益于县镇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市民行走在五华县城,随处可见环卫工的身影、村口整齐地摆放着垃圾桶、房前屋后看不到垃圾成堆或“白色污染”……宜居环境呈现在市民生活中。

2015年以来,五华县逐步建立起以城带乡、科学有效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的体制机制,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在五华县城,投资2亿多元建设1座日处理能力达300吨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座日处理能力达400吨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厂、8座日处理能力达320吨的垃圾中转站。同时,五华辖区内规划建设了63个集垃圾分类、垃圾中转、工人办公休息室和公厕“四位一体”的镇村生活垃圾分类中转站。据了解,1个垃圾分类中转站日处理能力可达50吨,减量率可达20%至45%,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处理能力。

撰文:汪思婷张炳锋摄影:张炳锋

编辑统筹:李江萍

新闻推荐

学生们亲切叫她“兰哥” 记五华县棉洋中学教师魏金兰

魏金兰正在为学生们授课。(吴腾江摄)●本报记者赖锋特约记者张炳锋早上5时30分,魏金兰起床陪学生做早操、上早读、上课,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