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两海会馆 见证潮汕客家情谊 其坐落兴宁城区,曾是潮汕商人在兴宁的落脚地, 周恩来曾在此处召开农运会骨干会议
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重修后的两海会馆,基本再现百年前的面貌。
位于兴宁城区的两海会馆,是一座潮汕风格的府第式建筑。
两海会馆内,按照“东征军在兴宁”“周恩来在兴宁”和“潮汕人在兴宁”三大板块进行布展。刘海阳摄
会馆内雕龙画凤,装饰十分精美。
初秋的兴宁城区,暑热渐渐消退。在西河桥头,一座潮汕风格的府第式建筑,面向宁江而立,在太阳的照耀下,雕龙画凤的门楣五彩缤纷地显得格外耀眼。
这座府第式建筑就是两海会馆,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由当时经商的潮汕商人捐资兴建。它既是当时兴宁商贸繁华的见证,也是潮汕人与客家人友谊的产物。周恩来曾在此处召开农运会骨干会议,指导兴宁革命运动。一批批革命青年在这里宣誓入党,走上革命斗争的道路。
2002年,两海会馆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兴宁投入300余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聘请古建筑专家精心修复,再现其原貌。而今,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潮客商贸文化景点,两海会馆内布展了“东征军在兴宁”“潮汕人在兴宁”等区,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通讯员黄佑鹏钟思婷刘海阳丘子杰
潮汕人曾占兴城人口60%
会馆成维系民众情感的桥梁
如山如海闹盈盈,处处灯光庆太平;火树银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
这是清末诗人杨家彦描写的兴宁的繁荣景象。明清时期,兴宁是闽、粤、赣三省通衢之地,商贸发达。两海会馆内“潮汕人在兴宁”展区展出的一幅黑白照片再现了清朝时期兴宁的商贸繁华。照片里,两海会馆面向着宁江上游,江边的码头停着众多船只,往来的人们身上背着各种物品。西河桥连接着两海会馆与江对岸的繁荣街市,街上人潮涌动,人们在交换着物资。街市两边分布着密密麻麻的住房,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宁江河作为水路运输枢纽,上通东江、琴江,下达梅江、韩江。花舫、渔船及货艇往来熙攘,络绎不绝。沿着宁江河两岸,商铺及歌妓院林立,生意兴隆,一派繁华。“当时大批潮汕商人云集于此,为立足本地经营,商议共同出资兴建会馆,供潮汕商人喝茶休憩、商议要事之用。”兴宁市文广新局文物股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会馆的选址在西河背滩之上,码头旁边,建馆用材从潮州等地运来,由潮州工匠依照潮州风格建造,历经数年,建成秀丽玲珑之馆。
后人也习惯将两海会馆称之为潮州会馆。记者一行来到两海会馆,面对会馆而立,眼前是典型的潮汕风格建筑。全馆雕梁画栋,屋檐上配有精美龙虾及海浪图案彩瓷,外墙面彩绘各式人物及花环图案。会馆有三个门,门上分别写着“国泰民安”“护国强民”“风调雨顺”的字样。进入大门,各进建筑和庭院向纵深依次排列,中间露坪,正厅左右附有回廊,形成对称式四合院布局。两扇小门内侧门楣处,两幅壁画依旧清晰可见,左为《汕头港图》,右为《潮州八景图》,再现昔日潮汕地区的繁荣景象。
站在两海会馆中间露坪,环视着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200年前人流密集的景象好似出现在眼前。潮汕人将盐等物资向江西等内陆输送,或是在江西购买大米,在兴宁购买布匹时,将兴宁作为中转站,他们在两海会馆内休憩,并到江对岸的河唇街、盐铺街等贩卖商品。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最初到兴宁的潮汕移民是盐商,人数不多。两海会馆建立后,越来越多的潮汕人选择到兴宁定居,会馆也成为潮汕商人聚会议事之所,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公益、敦睦乡邻之地。
1939年至1943年间,日本侵华,潮汕沦陷,百姓流离失所。因为临近兴宁,且已有不少潮汕人在兴宁定居,数以万计的潮汕人在此期间涌入兴宁。据统计,当时在兴城的潮汕人口占60%,超过了本地人口。这是兴宁历史上接纳外来人口最多的一次。战后部分人留下来成为新的移民。“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旅居兴宁的潮汕籍人,包括潮汕籍人的子女与兴宁人通婚的人口,约8万多人。”兴宁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两海会馆是兴宁商贸繁华的见证,也是兴宁与潮汕友谊的见证。”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日胜说,时至今日,逢年过节,不少潮汕民众还会到兴宁走亲戚,到会馆朝拜,两海会馆仍是维系两地民众情感的精神桥梁。
周恩来曾在此居住
会馆是兴宁农运的历史见证
两海会馆的右侧布展了东征军在兴宁的历史,而中间的主馆则以立体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周恩来在兴宁指导农民运动的场景。雕塑展示的是一张长方形的木桌旁,围坐着众多的“青年革命者”,“周恩来”站立其中,举着双手,大声宣讲,气宇轩昂。
1924年国共合作,实行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中的第三条——“扶助工农”。农民运动,成为合法、公开的运动。当时,由共产党人彭湃发起和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正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东江及全省。
而在此前一年,驻守海陆丰地区的陈烔明为总司令的粤军中,有一名中校军医名叫赖传祺,他是兴宁人,他因陈烔明扼杀农民运动极为愤慨,找到彭湃,要求参加农民运动。在彭湃的启发教育下,赖传祺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彭湃委派他为“潮梅农运特派员”,他和另一位特派员卢惊涛,一起在家乡兴宁开展农运工作。
他们展开宣传、发动群众,组织乡、区一级的农民协会,从而一起拉开了兴宁农运序幕。从1924年10月初到年底,短短两个月期间,农运之火燃烧到兴宁附城区。两位特派员不失时机,选择两海会馆作会址,成立了“兴宁县农民运动筹备委员会”。
1925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东革命政府举行讨伐陈烔明的第一次东征。3月19日,东征右翼联军东征军右翼部队在当时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率领下进抵兴宁,在兴宁人民的全力支持下,东征军右军2500余兵,在神光山及南济桥等附城周边,击败林虎万余逆军,俘获敌军军官10余人、士兵1000余人,缴获大炮9门、步枪2000余支、子弹数百万发及大量辎重物品,取得兴宁大捷,指挥部转移到两海会馆。
在兴宁战斗工作期间,周恩来居住在两海会馆并在此召开农运会骨干会议。赖传祺、卢惊涛等农运领导人均有参加。周恩来对兴宁农运的关心,促进了兴宁农运的发展。后来,赖传祺和卢惊涛先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同年10月,广东革命政府举行第二次东征并攻占兴城。1926年2月,东征军潮梅留守纵队在兴宁合水开展反围剿战斗,使陈烔明叛军彻底失败,成为东征军在粤东的最后一站。
“两次东征带雨来。”何日胜说,两次东征为兴宁革命留下骨干,播下种子,有力地促进了兴宁农工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而其中两海会馆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据了解,除了将两海会馆给农运开展活动外,在兴宁的潮汕人也积极参加当地的农民运动,为兴宁的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
修旧如旧重现辉煌
布展还原200多年历史
历经200余年的风雨洗刷,两海会馆曾损坏严重,一度成为弃用之地。为了保护这一独特建筑,保存潮汕商人在兴宁从商及兴宁农运的历史记忆,2002年,两海会馆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兴宁市委、市政府将两海会馆重修列入当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投入300多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邀请古建筑专家进行复原设计,并邀请潮州建筑师对会馆进行修复。重修后的两海会馆重现昔日辉煌,并对外开放。
去年,两海会馆被列为“东征军兴宁历史展览馆”进行布展,展览分为“东征军在兴宁”“周恩来在兴宁”和“潮汕人在兴宁”三大板块,展示两海会馆200余年的发展历程。
“两海会馆从狭义而言是一座建筑物的名称,而从广义而言,却是兴宁商贸、潮汕兴宁两地友谊、东征军在兴宁的历史见证。”何日胜说,对两海会馆的保护意义,不仅仅是因它在梅州地区而言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
清末民初,我国民族工商业迎来新机。此时已有一定商贸基础的兴宁织布业繁荣,成为兴宁龙头产业。此时潮汕商人不仅经由兴宁将潮盐卖往内陆,还融入兴宁织布业和与之相关的染料业。当时潮人商号“晋山林”染料行,是兴宁最具盛名的染料行之一。而汕头商人亦将布匹转销潮汕和南洋等地。“潮汕商人在当时兴宁繁荣的商贸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何日胜说,两海会馆便是潮汕商人助推兴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
在兴宁期间,潮汕商人还聚集在两海会馆,商讨为本地做好公益支持。上世纪30年代,西河背一代,为发展水、陆交通,方便商旅,在潮州同乡会倡导支持下,建成“二合”与两海会馆石阶码头两处,并积极参与西河桥工程建设筹款。
在兴宁期间,潮汕人在重要节日把潮剧团请到兴宁的“爱斯”“东群”戏院演出,除传统剧目外,还有潮州大锣鼓、潮州音乐等,促进了潮、兴两地的文化艺术交流。
为了更好地展现潮汕与兴宁两地的情谊,兴宁相关部门计划将在两海会馆目前暂未利用的空间,丰富“潮汕人在兴宁”展区的历史内容。同时,将在会馆内新布展东征军在兴宁的最后一站及“兴宁大捷”的内容。届时该展馆将运用3D等新技术,再现战争历程,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惊心动魄之感。“目前两海会馆是兴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未来还将是"新时代红色文化讲习所"及"新时代文明传习所"。”兴宁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修复的现状看,两海会馆基本属于恢复原貌风格。而今兴宁市委、市政府将它布展,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让它在新的时代发挥新的作用。”何日胜说,对古建筑最好的保护,便是重新利用起来。
■趣闻
两海会馆的“蟹地”
之谜与水患问题
传说两海会馆是建在一块能随江水涨落而浮沉的“活地”——“蟹地”上,所以两海会馆不会浸水,后来,风水被人破解,“活地”也不活了,才出现春、夏汛期经常浸水现象。
风水不可信,但传说生动地反证了一个事实,就是两海会馆建成后,初期是不见水患。大抵会馆百年后,才出现频繁水患。
“蟹地”之谜,并非难解。据相关学者观察,两海会馆是建在宁江河流一级冲积阶地之上。此地一般来说略高于常年洪水位。气候正常年份,两海会馆汛期是不会浸水的。由于百余年来,宁江上游开发,植被修筑堤围,缩小过水断面,从而使常年的洪水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地面高度没有变化条件下,造成两海会馆处于常年洪水位之下,水患便频繁发生。
“旅兴潮商风韵地入拜,顾瞻彷徨,群喟然曰:兹馆襟带河流,势成附井,倘春涨冯夷作祟,波涛急流东下,建瓴越屋坦而下堂殿,其何以祭明神、便商旅也。顾甲寅仲春提议以来复七阅寒暑矣,及今不修,将待何时?议遂决。”在1920年由兴宁罗翙云撰写的《两海会馆重修记》里记载,会馆1920年重建原因是浸水,而且争论了7年才“议遂决”。相关学者认为会馆水患可能是洪水沿排水道倒灌所致,而当年的电力、电动排水设备等十分稀缺,只能重建。
根据《重修两海会馆记》的记载,两海会馆的重修是“破旧宇,拓新基,填高地址三尺六寸”。重建只用了不足半年时间和一万银元工程款。
因上游植被破坏越发严重,水患难以避免,两海会馆依旧时常水浸,会馆破坏严重。至今,会馆内的建筑仍可见水患遗留的痕迹。2009年重修时,为防止水患对会馆的破坏,相关部门在会馆外围建了2米多高的围墙,保护了再次重修后的两海会馆。
新闻推荐
一走近清心园,凉风拂面而来,伴随雅乐阵阵,还有池水碧波荡漾,广东省博物馆带来的200余件传统书房器物正在展出。首先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