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不“封箱” 创新戏韵长 梅县区木偶传习所作品《封箱》获三项省级金奖
梅县区木偶传习所作品《封箱》剧照。
排练需要长时间弯腰,导致腰痛难受,同伴们互相帮助缓解疼痛。
一个装满木偶道具的箱子摆在舞台中央、一群青年男女深情演绎着最后一场表演,音乐划过时间的长廊,久久回荡在舞台上……
日前,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表演的作品《封箱》在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大放异彩,荣获非职业组作品金奖、创作金奖、表演金奖三项金奖。该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让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近年来,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坚持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在传统剧目中加入木偶变脸、卡通等创新元素,加上舞台剧表演、人偶同台等让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使现代与古典巧妙融合,让梅县提线木偶戏逐渐焕发新的生机。
备战??
比赛前半月,经常排练到深夜
“三个金奖!三个金奖……我们的《封箱》获得了三个金奖!”后台一阵欢呼声,不少人激动地流下眼泪。万丽芬是该舞蹈编排负责人,也是表演者之一,回忆获奖当晚的情形,她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封箱》是一个现实题材作品,主要讲述了提线木偶戏没能躲过时间的冲刷,演员们将进行最后一场演出,演出完后把服装、道具等进行封箱就要解散了。”梅县区木偶传习所所长赖瑜明介绍道,这场舞蹈表演是群舞,共有12名表演者,均来自梅县木偶传习所的团员,平均年龄21岁。
值得一提的是,这12名团员并非科班出身,加入传习所之前,他们有的是体育老师,有的是保安员、销售员,还有搬砖工……“他们都热爱木偶戏,自愿加入传习所学习。”赖瑜明说,他们虽然是非专业的,但经过多年的磨练,如今每个人都是传习所里的得意门生,为梅县提线木偶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为了参加这次的比赛,他们更是全力以赴。这部作品时长为5分14秒,但台下的功夫是夜以继日的拼搏、排练。“每天就是不断地排练,跳了一遍又一遍。”万丽芬说,比赛前半个月的排练是最关键的,演员们每天上午8点半开始,按照三班倒的方式,一直排练到晚上10点。但为了达到表演效果,还常常延长到深夜12点才回家。“他们十分努力,每天挥洒的汗水,把文体中心的地板都弄得有股馊味,清理了近一个月才消散掉。”赖瑜明说。
排练几乎是“三班倒”“五+二”“白+黑”进行,不少团员因为舞蹈动作是弯腰,常常备受腰伤折磨,但还是咬牙忍痛排练,甚至是一边哭一边跳。“虽然我们不是科班出身,但勤能补拙,大家都特别努力。”万丽芬说,参加那么大型的比赛,一开始大家都不太自信,担心跳不好。赖瑜明常常找他们聊天谈心,大家也互帮互助,渐渐地找回自信,通过不断地努力,最终得知获奖的那一晚,大家都异口同声说“努力没有白费,值得!”
据了解,广东省第六届岭南舞蹈大赛共有72部原创舞蹈作品参赛,《封箱》脱颖而出荣获三项金奖,是目前梅县拿奖最多的舞蹈表演类作品。该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是广东省影响力最大、专业性最高、权威性最强的舞蹈赛事平台之一。与往届相比,本届大赛覆盖面大,全省19个地市均有节目报名参加。
影响??
观众慕名而来关注提线木偶戏
“《封箱》表演独辟蹊径,从另一个角度切入,直接讲述了提线木偶戏消失的过程,从而引起了观众对这种表演艺术的关注。在结尾处,老人提着提线木偶,为观众留下了有希望的、向前行的温暖感受。”这是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汪洌现场给予《封箱》的评价。
舞蹈《封箱》的特点在于其地域性、传承性和创新性,该表演运用舞蹈艺术和典型的提线木偶道具,表演者的内心活动通过面部表情、手部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众人的不舍和痛心,面对最后一场表演,面对自己深爱的传统手艺,却抵不过时间的冲刷,不得不将所有服装、道具尘封于箱。
梅县区木偶传习所也正是想通过此舞蹈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提线木偶这门独特技艺,让越来越多人慕名而来关注提线木偶戏,让梅县提线木偶戏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1978年到1992年是梅县提线木偶戏演出的黄金时期,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梅县提线木偶也曾红红火火。木偶剧团下乡巡演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全村的老老少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搬着小板凳齐齐围坐在小舞台前,全村热闹得像过年。
2009年梅县提线木偶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梅县区木偶传习所被授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称号;2015年被评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梅县提线木偶)。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提线木偶戏市场空间日益狭小。为了让梅县提线木偶戏能“重焕活力”,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在坚守传统木偶戏表演剧目的基础上,不断求新求变,创新发展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剧目和表演方式,并已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梅县提线木偶戏表演历史源远流长,是展示我们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梅县提线木偶戏,喜欢梅县提线木偶戏。”省级非遗项目梅县提线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巫启胜说,《封箱》这部作品通过创新,以舞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梅县提线木偶,群舞表演更容易感染到观众,是一次大胆、成功的创新。
启航??
坚持传承创新,
让非遗项目走得更远
《封箱》获奖后不久,梅县区木偶传习所又马上准备排演新的一场表演。
“我们正在编导新的一场剧目。”赖瑜明自信地说道,这是一场比《封箱》更加精彩、难度更大的表演,是一个系列的组合表演。“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可以切换成每一个小剧目,也可以组合成一个规模较大的舞台表演。”赖瑜明说,这部新剧预计在明年国庆节首演。
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传习所编排的舞台表演,不仅是在形式上有所创新,其内容更是大有乾坤。无论是《封箱》还是新剧,这些剧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不开提线木偶。作为省级非遗项目,通过新的表演方式让观众了解梅县提线木偶,此为明智之举。“以往的长线变短线、道具简化等木偶戏创新改进方法,虽然在提升表演吸引力上起到一定作用,但光凭"老本"肯定不够吃。”赖瑜明说,如何培育一批新观众是他思考的难题,也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近年来,在梅县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木偶传习所作出了大胆的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们编排的表演趋于多元化,并不是只有单一的提线木偶戏,还包括舞蹈表演、歌唱表演等。2014年10月,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一群身着客家传统服饰的木偶在演员们灵活的手指下,随着节拍与演员们的曼妙舞姿一起舞动,人动偶动,迈着整齐的舞步。该节目《木偶杯花舞》打破了传统木偶戏单一的表演方式,首次演出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紧随其后,不断尝试创新。赖瑜明盯紧“人偶结合”理念,大胆创新,在木偶戏中加入卡通元素,接连推出《三只小猪》《白雪公主》《海族总动员》等大型人偶剧,这些剧目一经推出就受到观众尤其是低龄观众的热捧。其中,《海族总动员》还获得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三等奖。
梅县提线木偶戏的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赖瑜明深刻认识到,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为了传承传统提线木偶戏的手艺,梅县木偶传习所专门聘请专家对演员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同时选送一批演员到福建、上海等地参加培训。“9月份,国家一级演员、木偶大师崔克勤也会过来梅州为大家讲课。”赖瑜明说,老艺人看到有那么多年轻人学习木偶都很愿意倾囊相授。
■历程
客家文化艺术
“活化石”
梅县提线木偶戏表演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江浙地区经福建上杭传入梅县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客家人用线将木偶从古时提到现在,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国稀有提线木偶剧种,是客家文化艺术中的“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之前,曾有“乐尧天”“奏吉祥”“荣华堂”“富天彩”“合一声”“乐升平”6个提线木偶戏班,长年活跃于粤、闽、赣地区。1951年3月,以“乐尧天”为基础,集旧时6个木偶戏班,“梅县民艺线剧团”组建成立,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各类木偶剧种的专业剧团。1965年,剧团转名为“国营梅县木偶汉剧团”,后受历史影响被迫解散,直到1978年以后才得以重建,命名为“梅县木偶剧团”,现已改名为“梅县区木偶传习所”。
梅县提线木偶戏(又名傀儡戏、吊线戏、俗称线剧)表演艺术,是各种木偶戏中和木偶舞台艺术形象中最完整、最完美、动作表演最复杂、操作难度最大的一个木偶艺术品种,也是国际性木偶艺术剧种之一。它的表现手法要比布袋、皮影、杖头木偶的难度大。在木偶戏中,角色一般分为“生、旦、净、丑、公、婆”六大行当,表演方式是“唱”“做”“念”“打”,其中唱以古装汉剧西皮、二黄腔板为主,还有民间小调等。其木偶造型精致、形象逼真,身高70厘米左右,它与3条硬线和20多条2米多长的软线相连接,通过演员在高台上提线操纵木偶,使木偶做出各种神态、动作,表情丰富、动作逼真。
在创作与探索艺术表演创新的过程中,古老的提线木偶表演艺术在梅县不断“推陈出新”,成为集中州古音的汉剧、汉乐和中原古韵的客家山歌、民间小调、现代音乐歌舞、古装戏与现代戏、神话剧与童话剧等多元而独特的木偶表演艺术。不但具有戏剧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还包含了木偶造型艺术、中州古音、中原古韵的语言艺术和曲艺等更多典型独特的艺术元素。
文/汪思婷
图/袁群华
新闻推荐
近日,南口镇赤径村的村民迎来了一个好消息,村里终于通上公交车了。8月1日,从程江镇大亨村出发途经城区,最终到达南口镇赤径村...